王鐸:比你有天賦的人,還比你努力
明清易代之際,明代的許多文臣武將紛紛選擇降清,著名的如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成為後世許多小說家津津樂道的素材;
再如洪承疇,庄妃勸降洪承疇這一段傳說中的情節在稗官野史中被增添了許多細節;
還有力戰而降的祖大壽、投降清朝的東林黨領袖錢謙益……
相比之下,與錢謙益同時投降的書法家王鐸,就顯得不那麼出名了。
王鐸畫像
在我們的想像中,明代的書法家大多像沈周、文徵明、董其昌一樣,出生在江南人文興盛之地,家境優渥,每天陶醉在詩文書畫之中,和同好書畫的朋友們出遊、吟詩、觀書、賞畫,優哉游哉,度過一生。
沈周《東庄圖冊》之《拙修庵》
然而王鐸,是一個另類。
一
明萬曆二十年的冬天,王鐸生於河南孟津縣一個貧困的農耕之家。家中的田地僅有十三四畝,有時甚至「不能一日兩粥」,時刻有斷炊風險。
為了維持生計,王鐸的母親甚至變賣了自己的陪嫁首飾,也像現在的窮人家一樣,總是不忘叮囑兒女:長大以後要憶苦思甜,不要忘了我們家曾經有吃不上飯的時候,有變賣首飾來換錢的時候。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王鐸,性格敏感而倔強。成年後,他在一篇詩序中回憶自己的少年時代:「余少年貧,衣食為艱,鮮有掖者。余復崖然,不求人憐。」語氣頗為高冷:我是完全靠著自己的努力,才取得了現在的成就。
與現代的勵志故事一樣,王鐸的學業一直很優秀:14歲開始上學,30歲中進士後,考入翰林院,一路晉陞,46歲就做了禮部右侍郎,兩年後受命任南京禮部尚書。
王鐸 行草《君宣年家兄翁判南康贈以六首》(局部)
紙本,縱26.9cm,橫166cm,公元1639年作,故宮博物院藏
同年,他的父親去世了,王鐸不得不回到河南老家去丁憂。
那一年,是公元1640年。
這時的王鐸也許還在想著丁憂之後能有進一步的升遷。他當然不知道,再過兩年,李自成的起義部隊就會攻陷河南孟津;而四年以後,清軍的鐵騎將叩開山海關的大門,將他的官宦之路踏個稀巴爛,將大明王朝驅趕到歷史的塵埃中。
「汲縣之契」印蛻及邊款
此印為李自成政權用印,李自成父親名叫李印家,為了避諱,李自成將印改稱為符、契、章、券等
面對如潮水般南下的清朝軍隊,王鐸有兩個選擇:死,或者降。
或許是年少時期的貧苦生活讓他對生命有自然的眷戀之情,或許是他想為自己的子孫後代打算,或許只是出於人類不想死的本能,王鐸選擇了降清。
然而這一步,他終究是走錯了。
二
從內心深處來講,王鐸是受儒家思想影響頗深的文人,對明廷還是很忠心的,因此,降清這件事逐漸變成了他的一個巨大的思想包袱。
雖然清初統治者急於用人,對明朝降臣多採取寬容態度,也任命王鐸以原官禮部尚書管宏文院學士,參與《明史》的編修工作,但王鐸的精神還是日益消沉。
畢竟自己是眾人眼中的「貳臣」,再怎麼為新朝賣命,大多數人還是瞧不起你,忌憚你。這樣的情況下,還有什麼前途可言呢?
與王鐸相識多年的錢謙益,在王鐸的墓志銘中寫道,王鐸「既入北廷,頹然自放,粉黛橫陳,二八遞代。按舊曲、度新歌,宵旦不分,悲歡間作。」每天找一幫年輕漂亮的女演員,唱歌跳舞到深夜。
王鐸自己也曾坦言:知道自己壽命不會長,所以每天歌舞娛樂、喝酒到日夜不分,不刷牙不洗臉,生了病也不吃藥,久了自然痊癒以後,繼續喝大酒。
唯一能排遣他心中鬱結的,只剩下書法了。
三
王鐸在書法上頗有天賦。他12歲開始學書,初臨王羲之《聖教序》,三年以後便臨得字字逼真。臨帖,也成為貫穿王鐸書法生命的一個愛好。
王鐸34歲時,再臨《聖教序》,上圖為局部。原件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明末清初的書法界,流行的風氣是向董其昌學習。董字的風格秀麗淡雅,布局疏朗,比較工整。在董其昌活著的時候,他的書法已聞名外國,「尺素短札,流布人間」,大家都爭相購買,當做寶貝。
董其昌行書《鶺鴒頌》
而王鐸堅決反對董其昌的書風。他認為,書法應當取法高古,深入領會晉人法帖、漢代碑刻中那種「深奧奇變」的精神。在《觀宋拓淳化閣帖》中,他說:「書不宗晉,終入野道……必又參之篆、籀、隸法。」
王鐸臨《蘭亭序》局部
總之,高古,高古,再高古,高古是書法家的生命線。
為了守住這條生命線,王鐸大量地臨帖。
據統計,他的臨寫範圍包括從古至今100多位書法家(包括無名書家)的作品,最多時曾一天臨寫15件法帖。與很多人臨帖不一樣的是,王鐸的臨帖並不總是講究亦步亦趨的形似。相比之下,他更注重模仿原帖的精神氣韻。
王鐸《臨褚遂良帖卷》局部
至於字體大小粗細、用筆、結構、章法,乃至與原帖內容是否一致,在王鐸看來,通通都是細節,並不care。遇到原帖中有一些不好的字眼,如「凶」「喪」「靈柩」等,他會立即把這些字,乃至含有這些字的幾句話,都刪掉。
通過不斷的臨寫和創新,王鐸逐漸形成了屬於自己的書法風格:
在結體上,他糅合篆、隸、楷等多種書體的優點,看似笨拙而怪奇,卻是大巧若拙、正極奇生。
在線條上,不流於滑放,且線條粗細變化強烈,產生強烈的對比,速度與技巧融為一體,沉穩而痛快,流暢又厚重。
此外,在創作時,還常常運用不同的墨色、材料,或誇張的字體變形,使得個人風格更加強烈,視覺效果更加震撼。
王鐸還擅長用立軸來凸顯自己書法的特色。那連貫的行氣、充滿張力的線條、獨具匠心的留白,還有韻味十足的墨色變化,都給王鐸的書法增添了無盡的藝術魅力。
王鐸《行書五絕立軸》
四
除了上述幾項特點外,王鐸還擁有刻苦學書的精神。
這大概就是傳說中的: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是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努力。
他曾自言:「余於書、於詩、於文、於字,沉心驅智,割情斷欲,直思跂彼室奧,恨古人不見我,故飲食夢寐以之。」做夢都想窺得古人書法的奧妙,深恨自己不能穿越回去。
他還曾這樣評價自己:「自覺力有不逮,假年苦學,或有進步爾。」
這樣的進取心和勤奮精神,加上他後半生顛沛流離的遭遇、降清後的心理衝突,都鞭策他在書法藝術上不斷超越自我,突破現狀,成為明末清初書法的一座高峰。
王鐸《高適詩立軸》草書
然而,王鐸只活了61歲。
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王鐸走完了他痛苦而糾結的後半生,臨終前遺囑:用布素殮,壟上無得封樹。
即使如此,在死去百年之後,王鐸還是連同120多位投降清朝的明臣,被乾隆皇帝收入了《貳臣傳》,徹底身敗名裂。
而他的書法,則要等到20世紀80年代,才藉助日本人的推崇,重新回到國內大眾的視野中。在日本書法界,王鐸的地位非常高,達到了與王羲之比肩的程度。
2010年北京匡時秋拍,王鐸的一幅《雒州香山作》以4536萬元人民幣成交,創王鐸書法作品拍賣的世界紀錄。
不知王鐸如果能看遍自己死後五百年的景象,又會說些什麼呢?也許,後半生的巨變使他習慣了顛沛流離,習慣了消沉與麻木,而書法,就是他用來紓解鬱悶之情,支撐他活下去的一盞希望之燈吧。
相關展覽
健筆蟠龍——王鐸作品展
展覽時間: 2017/9/2 至 2017/10/15
展覽地點:浙江美術館 7、8號廳
內容簡介:借吳昌碩評價王鐸「眼前突兀山險巇,文安健筆蟠蛟螭」的詩句,提煉出「健筆蟠龍」的展覽主題了,共展出王鐸書畫作品50餘件。
作者:黑逗
編輯:小太陽
※與「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同日現身,你會選擇北上還是南下?
※漆器識別指南
※一個明代塾師的自白
※9月份有什麼好看的展覽?
※七夕佳節,我們請來了七位有相親煩惱的朋友……
TAG:博物館丨看展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