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己巳之變,袁崇煥被處死,問題出在寧錦防線還是毛文龍被殺?

己巳之變,袁崇煥被處死,問題出在寧錦防線還是毛文龍被殺?

有明一朝,先後發生過兩次大的外敵突襲北京事件,一次發生於正統十四年(1449,己巳年),英宗被俘,蒙古瓦剌也先率軍攻打北京,兵部尚書于謙領軍抵抗,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一次發生於三個甲子後的崇禎二年(1629,己巳年),後金大汗皇太極率十萬後金兵與蒙古兵,突襲北京,盤踞關內7個月,致袁崇煥被殺,明朝失去一位軍事統帥,迎來「明與後金交戰以來軍事上最大的失敗」。「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朝國力遭到空前嚴重的削弱。後金掌握明朝邊防虛實,此後進犯內地數次,1644年入主中原,改朝換代。袁崇煥之生死,明清之興亡,皆由於是。

己巳之變,袁崇煥被處死,問題出在寧錦防線還是毛文龍被殺?

後人繪製的朱由檢畫像

其實自崇禎元年平台召對許下「五年復遼」大計始,袁崇煥便給自己打開了死亡大門。他建立的寧錦防線固然擋住了皇太極鐵騎,但明關內防禦空虛,尤其是明與蒙古部落接界的薊門一帶,「兵馬瘦弱,錢糧不敷,邊堡空虛,戈甲朽壞」,守備相當薄弱。袁崇煥多次提醒崇禎帝加強薊防,「宜宿重兵」,強調萬一蒙古喀喇沁等部充當後金嚮導,「東至寧前,西自喜峰、古北」,從長城薄弱隘口入犯,後果不堪設想。

果不其然,明廷還沒議出具體落實方案,崇禎二年(1629)十月二十七日,皇太極率後金軍隊繞過山海關,借道蒙古,從喜峰口突入塞內,攻入龍井關、大安口。幾乎毫無防備的明軍遇敵即潰,很快,後金軍兵臨距離北京僅二三百里的遵化城下,嚇得紫禁城十一月初一宣布京師戒嚴。

由於此次事變發生在袁崇煥斬殺毛文龍之後,有人提出,正是少了毛文龍的戰略牽制,後金才敢全力放手西進,在京畿、山海關一線盤桓、蹂躪達半年之久。事實上,己巳之變的發生是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結果,而非斬殺毛文龍所致。

己巳之變,袁崇煥被處死,問題出在寧錦防線還是毛文龍被殺?

早在崇禎二年二月,此時毛文龍還未死,漢官高鴻中就曾上奏皇太極,勸請講和或進兵明朝:

若此時他來講和,查其真偽如何,若果真心講和,我以誠心許之,就比朝鮮事例,請封王位,從正朔,此事可講。若說彼此稱帝,他以名份為重,定是要人要地,此和不必說。他既無講和意,我無別策,直抵京城,相見情形,或攻或困,再作方略。他若因其攻困之急,差人說和,是求和,非講和,我以和許之,只講彼此稱帝,以黃河為界,容他南去,或以山海為界也罷。他若不依,我也不肯退兵,多積糧草,定與他做到抵。

基於後金與明朝多次議和失敗,皇太極認為高鴻中「勸朕進兵勿遲,甚為確論」,但不能馬上出征,「俟地鋤完即行」。對游牧民族來說,戰爭能促使本部落財富迅速積累,彌補資源、生計的不足。皇太極即位後發動的寧錦戰役,以失敗告終,來一次「搶西邊」,不僅利於穩定軍心、民心,得到物資上的滿足,也能提高皇太極的威信。一場大戰在所難免,關鍵是何時何地發動?選擇在十月,一則忙完秋收;二則此時漠南蒙古東部大半附屬後金,不僅解決後顧之憂,後金與明朝的戰線得以在更廣延的長城沿線展開,使明朝防不勝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弱國外交下顧維鈞的堅持:矛盾,失望,抗爭
瘋狂衝刺跑,排隊幾小時,《千里江山圖》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
日本引以為傲、安倍割肉推銷給莫迪,客觀來說新幹線有多安全?
袁崇煥為何一定要除掉毛文龍?「雙島斬帥」誰之悲哀?
日本間諜在華搞軍事測繪,許多細節衛星都提供不了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