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的那些窯洞
久違的一場夏雨,序幕訇然拉開,瞬間悄然謝幕,當人們還沉浸在水面濺起的那一朵朵好看的水蘑菇,陶醉著雨後帶來的清新涼爽時,天又晴了過來,太陽依舊像個火球,繼續懸在頭頂貼在後背,汗水一眨眼被曬了出來,轉眼間又蒸發掉了。人們剛剛躲避大雨的澆淋,現在又呆在屋外的樹蔭下乘涼,可酷熱的溫度卻仍然透過鞋底炙烤著腳底板,聞著有一絲絲淡淡的橡膠味在鼻端縈繞開來。只是那些不怕熱的孩子們,還在街道巷子里跑來跑去,臉上掛著汗豆,腳下卻要踩著一片又一片搖晃的樹影。看護孩子的奶奶,急的一邊嗔怒地拽住孩子,一邊神情地又念叨著:「哎!如果窯洞還在,那該有多好啊!」
提起窯洞,我們這裡的人都非常的熟悉,它是一種別具特色的綠色生土建築 ,是人類初期「穴居」條件的遺留產物。在遠古時期,原始人群為了避躲風雨的侵襲和動物猛獸的傷害,在自然形成的山洞中只得棲身。後來人類得到不斷進化,有了祖先的啟發,後人便也在一些山坡、丘陵中巧妙的鑿出各式各樣的洞穴,依據地域環境的不同和生活習慣的差異,逐步衍變、更新成了長期居住的場所,最後形成了窯洞的樣子。挖掘窯洞,都是創造性的利用地形,所以它大多出在黃土層深厚的北方。小小的窯洞,看似簡單,裡面卻蘊含著人類的聰明智慧,沉澱著源遠流長的黃土地深層文化思想。就是這些普通的窯洞,在悠悠歲月的流轉中,和人們融洽相處和共生,承載著一輩輩前人的夢想,為後世的子孫們遮陽避寒,阻風擋雨,人們幸福快樂的生活一直延續到現代文明的今天,出現了水泥結構的平房後,窯洞才漸漸退出了歷史的舞台。如今對窯洞,心裏面封存的全都是那些滿滿的回憶。
我們家鄉的窯洞,後來存在的大多數都是在平地里挖掘出來的「地坑院」。地坑庭院的深淺依地勢而定,一般為五、六米左右。院落實有面積有大有小,開鑿出來的窯洞數目自然不等。窯洞的迎面齊刷刷的,似刀刻一樣光滑,又像細心的淑女用梳子掛刷的筆直有序,條紋絡路如流水微瀑,動靜靈活,歲月即使久久沖洗,還會是清晰可見的。窯洞的外觀周圈看似橢圓拱式形狀,雖然很普通,但是在單調的黃土為背影的映襯下,顯得輕巧而活潑,樸素實在的設計在建築上卻體現出力學的別具匠心。窯內的四壁,起初多數會用黃土塗抹著表面,後來又變成用白灰粉刷,一切都顯示著出乾淨整潔的效果。一些愛好的人家,還會用舊報紙或麻紙裱糊一番,再貼上幾張年畫,獨特的傳統美景里滲透著出自然與和諧,讓人感覺到一股親情的溫馨。住窯洞最大的特點是銜接地氣,厚重踏實。夏天外邊溫度再高,但呆在窯洞裡邊休息,就像神仙一般的舒服,周身涼爽心境愜意。冬天任窯外的風雪交加,溫度低的能凍破石頭,但卻凍不了住在裡面的人,因為只需一把乾柴,把土炕燒熱,窯洞里溫度適宜,暖氣融融,會盡情享受到人間的天倫之樂。所以,在窯洞里過日子,冬暖夏涼的,真是勝過如今那些空調水泥樓房的好多倍啊!
我們的村子,是一個很普通的小村莊,靜靜的卧在黃土塬上的一處,這裡人們世代安居就是以窯洞為主的。祖祖輩輩的生命從這裡開始,也從這裡終結,一孔孔淳樸的窯洞 ,層次清晰的演繹出生活天翻地覆的變化。可以想像,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村莊沒有窯洞,那該是多麼的荒涼和孤寂啊!有了窯洞,村落才有了鄉土田園風光,有了男歡女笑的情趣 。在大自然滄桑和壯闊的背景中,窯洞化呆板單調為神奇,使生命有了繁衍的棲息地。我們村莊那一隻只在黃土地上挖掘出來的窯洞,或以院落為單元,或以地形走向做擺置,隨方位頂勢,以峰迴路轉、漸次厚重而變化 ,在構圖上形成縱橫交錯的的空間,給人以雄渾的壯美感受。至今,村子裡的多少人少小離家,老大回歸,都是窯洞牽著他的心,勾連著他的魂,在他的腦海里,窯洞永遠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牽掛!我雖一直無幸經見過窯洞的建造過程,但我從父親哪裡了解到好多有關村子窯洞的歷史。父親給我說,村裡很早的窯洞都開鑿在村邊和溝畔,一是為了能防止洪澇災害,二是能充分利用高崖地勢,避濕就干,避低就高,避陰就陽,只要簡單的將崖面子削平,就可以動土挖窯,省工而經濟。那時期的鄉親們,整天辛辛苦苦的勞作,最基本的願望就是能有幾隻自己的窯洞。有了窯洞,才可以娶回媳婦 ,才算成家立業;有了窯洞,男人們才能安心的在黃土地上刨挖拼搏;有了窯洞,女人們才能舒心的在屋裡操持日子。到現在,村子的南端和西面,毗鄰溝坡地帶,還遺留有一些最初居住過的窯洞,從殘痕處仍然看得出當時洞子密層均勻,鱗次櫛比,雖經過風雨長久侵蝕,部分傾倒塌陷,但輪廓依稀可見,遠看如掛在雲霧中的洞天神庭,似鑲嵌在黃土地上的顆顆明珠,遙想起住在這裡的故人,心裡難免是一種思念。
窯洞,就像黃土地上耕耘的人們一樣,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一個家庭普通的幾隻窯洞,陪著家人在歲月中走過,歷經幾輩子,承載著一個家族的香火延續,雖或幾易其主,但代代相傳,直至家丁增加到兒孫滿堂了,就會考慮再重新挑選庄基,另開挖新窯洞安置家人。只是這會的窯洞開始放在平塬地段,比先期的那種就先進了許多。村人們都在隊組劃分出的區域內,巧妙的依託各種地理變化,有規格的挖掘一個個寬敞的大合院,再開鑿一孔孔高挺而深入的新窯洞,然後配置好新式門窗,放進幾樣簡單傢具,就構成了一個個嶄新的家園。我現在還能記得小時候去發小家玩,對他家新建的窯洞很羨慕,那座剛盤的土炕挺特別的,什麼地方都顯得寬大,「炕口鑽貓狗,煙筒大如斗,出煙拂袖口,風刮如雷吼」一直留在真實的記憶中。後來,慢慢隨著日月變換,最早那些偏僻的老窯洞里住的人越來越少,新居落住的人,漸漸遠離了舊宅,似乎匯聚成一個新村,這就是一種時代發展的的潮流吧!新村從東往西依次大致形成前後兩條衚衕 ,各式各樣的院子乍一看,在排列上還有著一定的視覺衝擊力,村貌自然煥然一新。衚衕由一條拓寬、修直、推平的村道連接,一直通往到田野。這條村路,讓住在窯洞的鄉親父老永久流淌出更加歡快、更加努力的節奏!
作者簡介
楊林:筆名靜靜的白樺林,陝西省淳化縣人,自由職業者。喜歡文學,鍾情散文,追求文風質樸,語言細膩,擅長用某物、某事表達自己豐富的思想感情。作品散見當地報刊、網路平台發表。
編輯:聰姑娘。Come
TAG:家鄉記憶之如詩淳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