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子道德經憨山注》解讀72

《老子道德經憨山注》解讀72

《老子道德經憨山注》解讀72

【老子道德經解】

逸塵

老子道德經解(上篇)

第十四章

【憨山注】

此言大道體虛,超乎聲色名相思議之表,聖人執此以御世也。

夷,無色也。故視之不可見。希,無聲也。故聽之不可聞。微,無相也。故搏之不可得。搏,取之也。此三者,雖有此名,其實不可致詰。致詰,猶言思議。由其道體混融而不可分,故為一。

其上日月不足以增其明,故不皦。皦,明也,其下幽暗不能以昏其禮,故不昧。繩繩,猶綿綿不絕之意。謂道體雖綿綿不絕,其實不可名言。畢竟至虛,雖生而不有,故復歸於無物。杳冥之內,而至精存焉,故曰無狀之狀。恍惚之中,而似有物焉,故曰無象之象,是謂惚恍。此正楞嚴所謂罔象虛無,微細精想耳。由其此體,前觀無始,故迎之不見其首。後觀無終,故隨之不見其後。此乃古始之道也。

上皆歷言大道之妙,下言得道之人。然聖人所以為聖人者,蓋執此妙道以御世。故曰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吾人有能知此古始之道者,即是道統所系也。故曰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紀,綱紀。謂統緒也。

【字詞注】

罔象虛無:罔,無也。象,形象。無形無象,虛無至極。又,罔象是莊子寓言中的人名,曾幫助黃帝找回失落在昆崙山的玄珠。(見莊子《天地》)。

成玄英疏:罔象,無心之謂。離聲色,絕思慮。

【解】

這是說大道本體虛無,超越聲音、色彩、名稱、思議等表面現象,聖人通過掌握它而駕馭天下。

夷指沒有色彩,所以視之而不見。希,是沒有聲音,所以聽之而不聞。微,是沒有形象,所以搏之而不可得。搏,是取的意思。這三者,雖然有名稱,但是不可思議的。致詰,是思議的意思。因為道的本體混而融合不可分,所以是一體。

在它上面,日月不可以增加它的光明,所以稱「不皦」。皦,是明的意思。在它下面,幽暗也不能使它昏沉,所以稱「不昧」。繩繩,是綿延不絕的意思,指道的本體綿延不絕,不可以用語言形容。它本體虛無,雖然產生了但不能稱為有,復歸於無形象的狀態。冥冥杳杳之內,最精微的東西存在著,所以說是沒有形狀的形狀。恍惚中好像有物質存在,所謂「無象之象,是謂惚恍」。這正是《楞嚴經》上面說的:「罔象虛無,微細精想」。因為有這樣的體性,所以往前看,找不到開始的地方,迎著它看,不見它的頭。往後看,不見它終結的地方,所以,跟隨它也不見它的尾。這就是從古開始的大道。

上面說了大道的奧妙,下面說得道的人。聖人之所以稱為聖人,就是因為他掌握了大道用以駕馭天下,所以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如果有人了解這從古開始的大道,就可以承擔「道」的傳承。所以說「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紀,就是綱紀,就是規律。

鳴謝

本文作者:逸塵老師

校對編輯:凈鴻

封圖拍攝:萍兒

預覽校對:凈傑、凈佚、凈普

總編輯:默塵

本公眾號所有圖文皆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阿彌陀佛大心咒編輯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彌陀佛大心咒 的精彩文章:

附錄:《頓悟入道要門論》淺釋
《老子道德經憨山注》解讀15

TAG:阿彌陀佛大心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