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重塑都市,紀錄重置思考
由法國駐瀋陽總領事館、THINKER藝術文化空間、長影電影院主辦的「中法環境月」系列影展在4天之間密集播放了8部圍繞城市變化為主題的紀錄片,有幸觀看了其中的7部,均為高質量、獨特視角的優秀紀錄片,實屬難得、值得!
時間倉促,光影過後留下的感悟層次豐富,作為匆匆一瞥的觀眾在此回顧幾個鏡頭畫面,串起這場由城市變遷引發的廣泛聚焦和思考
他們的未來,他們的夢想-《趾高氣昂》
一群生活在法國貧困小鎮說著流利法語的孩子們,他們是法國人,卻也不是真正意義的法國人,確切說他們可能是從各個殖民地或周邊國家逃離出來的第二代難民或移民,因為貧窮擁有差不多的生活或者機遇,每個人不同的童年和經歷使得這些孩子對未來心存茫然和些許悲觀,但也不乏閃耀著燦爛的夢想,這些本能上的期許就像漂浮在小鎮天空的雲朵,忽而晴朗,但多數時候陰雲不斷……他們未來會真正進入法國社會嗎?會實現自己的夢想嗎?還是永遠在邊緣掙扎,沒有歸屬,無法成為自己國家主人的命運?電影結尾少年講述夢見自己當上了法國總統,巧妙地隱喻了電影探討的主題,在歐洲移民和種族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聚焦這些少年的當下及未來有著特別的意義。
哪怕只一刻也要為那些沒有名字的邊緣靈魂共唱一曲今夜無人入眠-《世界邊緣的人們》
巴黎是無數人的夢想,在《午夜巴黎》中被伍迪艾倫比喻成宇宙中最美的中心,毫不誇張,巴黎是人類文化藝術濃縮的瑰寶,巴黎的一切甚至空氣都蘊含著藝術的韻味。
這部拍攝巴黎流浪漢的紀錄片全部在夜間完成,那些著名的景點白天是世界各地遊客的天堂,夜晚則屬於無家可歸人的棲息之地,有的人自備帳篷自食其力每天穿梭大街養活自己;有的人搭建自己的小窩殘喘其中;有的人雖已病患在身流落街頭仍然不棄希望,夢想尊嚴的回歸;有的人家已不再,卻固執地守在一個角落與心中渺茫的希望對抗著隨時到來的死亡。
一個一個身影,一個一個故事,輪番發生,他們是美麗巴黎背後的憂傷,是夜晚灑在塞納河中的淚水……這就是現實,現實依舊不斷發生,永遠不會消失。可貴的是,每一個路宿街頭的靈魂與這個世界之都的繁華隔絕之後,一直沒有失去個體的哲思與愛,片尾每一個流浪漢在鏡頭面前都凝固成雕像,再配上大氣磅礴的《今夜無人入眠》歌劇唱段,是導演為邊緣世界的人獻上最人道主義的尊重。
城市建設,建築設計,文化保護這種綜合人文、科學、藝術、生活為未來創造歷史的大事,如果淪為政治的產物,文化就只剩倒退和哭泣的命運-《巴黎柏林》《前門前》
恰巧這段時間在讀陳丹青的《退步集》,這兩部電影都關於城市建設和文化保護方面的探討,雖《前門前》更凌厲呈現了奧運前北京前門強拆的過程和國情多個側面,突顯了政治下一切美好的虛假和可笑,當我們面對鏡頭,看著對古建築和普通百姓家園被野蠻摧毀,喚醒國人的豈止是無奈的反思與心痛。
相比之下東柏林之殤只是對二戰後那段紅色政權遺留下城市的慨嘆與遺憾,我已記不清德國建築學家和人文學者如何客觀並前瞻性道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下建築設計與應用存在的潛在性問題,以及對比巴黎某些設計師對於人類生活空間與環境創造性的有機結合,但大體給予國人現階段的啟發首先是對我們既已習慣的飛速城鎮化變遷和千篇一律的「現代化」建築以視覺和文化上的反思,在城市景觀,建築設計上停下來看看歷史看看世界也許更迫在眉睫。
富豪夢,美國夢,一切建立在想像之上的夢一旦破滅,你在哪裡,終將在哪裡?--《拉斯維加斯沉思》《荒城底特律》
「美國是建造在想像之上的國家」這話可能有些危言聳聽,但這兩部電影中的人們同時說到了拉斯維加斯和底特律是建立在想像之上,海市蜃樓般夢想之上的城市。
這兩部紀錄片通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真實的絕望與無奈反映了「美國夢」的今天,特別是《拉斯維加斯沉思》中那位男子在外表意義的生活與內心膠著的激情之間不斷徘徊質問,一面是體面無聊的白領生活,一面沉浸在自己創作的死亡氣息音樂中,透過他的眼睛,拉斯維加斯每天上演著的紙醉金迷的荒誕,人們已經麻木生活的空洞並習慣在虛無中製造並消費著死亡氣息,每天從塔樓上縱身跳下和默默在車庫中自殺的人,那些在建中廢棄的超級賭場酒店,這一切暗示斯維加斯內在的荒蕪與絕望。
《荒城底特律》展示了底特律從上世紀初建設,到1950年代達到頂峰之後的逐漸衰落。一個偉大時代的逝去,遺留給底特律一個巨大夢想的空洞,而被社會拋棄人最終只能在詭異的摩天大樓之間緊緊依附土地,重拾上一代人樸素的手工藝甚至農耕生活求得生存。
現實往往是痛苦和難以面對的
直面現實的創作與思索需要勇氣和毅力
相信以上影片探索本質的視角與力量會隨著觀影不斷傳播和延展下去.....
TAG:藝來意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