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梁文棟:太行山陽西明寺

梁文棟:太行山陽西明寺

西明寺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山西省交口縣有白馬寺、興教寺、西明寺三寺,據寺廟內石碑記載,東漢明帝夜夢金人,遣秦景等人出使天竺,寫浮屠遺範,在「西天竺月氏國遇釋摩騰、竺法蘭二梵僧,白馬馱經」,將佛教經典引入漢地中原。但由於當時中國的先秦諸子百家思想特別是儒家思想佔據統治地位,排斥西方釋教文化,漢明帝訪大司農王敏,於永平十年在隰州溫陽縣(今山西省交口縣)立白馬寺、興教寺、西明寺三寺,王敏在此翻譯梵本經典,傳播佛教,同時迎印度大德檀那在溫陽縣創建梵天洞(千佛洞),傳播婆羅門教。故山西境內佛教盛行較早。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玄奘(602年~664年,俗姓陳,名禕,出生於洛陽偃師。5歲喪母親,10歲喪父,後被做僧人的哥哥帶入寺院出家)自費到西域取經,從京都長安出發,歷經艱難抵達天竺,遊學於天竺各地。貞觀十九年(645年)回到長安,受到唐太宗禮遇。玄奘在大慈恩寺進行研究和翻譯佛經。唐高宗顯慶三年至四年(658~659年),建立西明寺譯場,玄奘法師由大慈恩寺移居西明寺,進行宏偉卓著的譯經活動(唐宣宗大中六年,西明寺改為福壽寺)。玄奘譯經多用直譯,筆法謹嚴,後來成為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

當時,唐太宗又得到西域獻來的佛骨,一時間,上到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頂禮膜拜,崇佛的風氣更濃,諸王、太子、公主捐出自己的宮殿改為寺院或興建寺院,規模較大。各地的廟宇大多改稱寺院。

據記載,西明寺位於唐長安城延康坊西南隅。此處本是隋朝尚書令、越國公楊素的宅地。唐高祖武德時為萬春公主之宅。唐太宗貞觀中,賜給魏王泰。顯慶元年(656年),唐高宗因為孝敬太子李弘病癒而立此處建築為西明寺。西明寺的匾額,為唐玄宗朝南薰殿學士劉子皋所書。唐人溫庭筠寫有《題西明寺僧院》詩:「曾識匡山遠法師,低松片石對前墀。為尋名畫來過院,困訪閑人得看棋。新雁參差雲碧處,寒鴉遼亂葉紅時。」寺中植有牡丹,如白居易《西明寺牡丹花時憶元九》詩:「前年題名處,今日看花來。一作芸香吏,三見牡丹開。」章懷太子李賢著有《西明寺鐘銘》。

西明寺與慈恩寺、興善寺成為官營「三大譯場」,盛極一時。西明寺是一個匯聚名僧從事佛經翻譯和教學並收藏一切經的佛教學苑。被稱為「西明」,是因為它既是梵經的傳譯道場,又是解玄奘從西方引進的新佛經(包括梵語和胡語文典)的中心。曾在西明寺弘教、譯經傳法、受戒、修習佛法、著述作品的中外僧人有玄奘、圓測(字文雅,新羅國王孫。法相西明學系創始人)、道宣、道世、善無畏(中印度烏荼國王,密宗漢地真言教奠基人)、不空、懷素、圓照、慧琳(疏勒國人,不空弟子)等高僧大德,馳名海內外。他們以及信徒將中國佛學傳播到朝鮮、日本以及東亞、中亞等地,至今日本的米澤市、益子町、甲良町、京都市仍有西明寺;他們為佛教「中國化」、教化民眾、在中國的興盛起到巨大作用。

唐朝起,因為高僧玄奘的傳播和影響,另一則因為玄奘的故鄉在中原偃師,佛教在中土思想土壤上得到進一步傳播、消化,形式有奉迎佛骨、設齋行道、祈福法會、水陸道場、遊行等法事。太行山陽中原各地相關寺院出現不少。名叫西明寺的寺院在河南中原地區較多、較興盛,如,西安、洛陽、焦作修武、新鄉縣送佛村、浚縣高宋村(東高宋、西高宋)等地有西明寺,作為名僧交往、從事佛經翻譯、教學傳播並收藏經典的地方。

《修武縣誌》(卷十三)記載有唐代所立《西明寺佛像塔記》碑為證:「麟德元年造,在周劉村東南,碑高五尺八寸、寬二尺三寸,上方鐫佛像一、陪像八,中方鐫佛像二、陪像四,下方碑文高一尺五寸,無譔(撰)書人姓名,書法佀(似)歐虞,完好無缺。又碑跗高一尺五寸、寬三尺一寸,有開元二十四年所鐫修容利像,文書人劉仙經,碑之兩邊鐫金皇統七年。」另有《重修古佛碑幢記》,記載唐麟德元年(甲子年)六月朔五日,懷州修武縣慈仁鄉無為里周村18戶人家建造佛堂殿宇、碑刻經幢,敬祝皇帝陛下永隆鼎祚,和風惠暢、膏雨以時,庶使大地蒼生常聞法教、含靈槀氣恆遇明朝,俱棄濁河、同登正覺。此外,在周劉村的西明寺前松柏林中,當時立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正書)八面,每面寬六寸,高四尺七寸;上段六寸五分,第一面分二行,鐫「奉為皇帝造幢」六字,其餘七面各鐫佛像,佛像左右都是周姓士人男女供養名氏;下段四尺五分,每面九行,每行57字,前面是序、後面是經文。說明這一時期佛教的興起、西明寺的興起,與皇帝及達官貴人的讚許和重視、百姓祈求嚮往平安幸福生活分不開;也說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修武縣已經有西明寺存在,並得到以後歷代修繕。唐麟德元年,唐高宗聽說高僧玄奘病重,趕緊派御醫去,御醫未到,玄奘就圓寂於陝西省君縣玉華寺。為此,唐高宗廢朝數日,前後五下敕書為玄奘的喪事操心,按照玄奘「擇山澗僻處安置,勿近宮寺」的遺言,將其火化後的遺骨葬於西安東郊滻水東岸的白鹿原上,斂以金棺銀槨。埋葬當天,長安及各州五百里內送葬的人有一百多萬,大家用繪采三千匹綢緞結成涅盤,用來攀承、牽引靈柩。這一天,夜宿於墓所的人有三萬多。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遷葬於陝西省長安縣少陵原畔的興教寺內,並修建墓塔又稱玄奘舍利塔(三藏塔)。因為玄奘的功德,人們為了紀念他,才使西明寺在各地興起。另有明代「西明寺鐘款」證明西明寺的存在:「懷慶府修武縣僧會司西明寺住持僧如錦發心募緣,誠造大鐘一顆,六百觔,本寺懸掛。 明孝宗弘治十年(1498年)三月吉立」(鍾款列銜有修武縣遞運所大使郭俊 余皆捐施姓名。)

唐代佛經翻譯主要在兩京進行。以上事例說明,太行山陽河內懷州、修武縣一帶是繼西安、洛陽之後建立西明寺、傳播和收藏佛教經典較早的地區,寺院弟子當與中國佛教佛南山律宗、東塔宗、法相唯識宗派有淵源。

位於焦作市博愛縣的白馬寺在隋唐時就已興盛。現在白馬寺遺址上、水母三娘殿西側留有八棱形「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上半截,上面滿刻經文,有「……文殊師利……如前說其翻經僧順貞現在住西明寺……此陀羅尼故轉所生處皆得清靜大帝乃至得……其咒句稱畢……沙門佛陀……刊奉詔譯」等字句,因年代久遠、保存不善,字跡模糊看不清楚,經幢製造年代不詳。長安的西明寺「廊殿樓台,飛檐接漢,金鋪藻棟,眩目暉霞。凡有十院,屋四千餘間。莊嚴之盛,雖梁之同泰、魏之永寧,所不能及也。」說明當時西明寺名聲高揚;北印度罽賓國的佛陀波利專程到西明寺尋訪精通梵語的順貞,一起翻譯、研究《佛頂尊勝陀羅尼經》;長安(西安)、洛陽、河內等地寺僧已多有聯繫、來往。

新鄉縣(今河南省新鄉市西南)有西明寺,在送佛村(亦稱宋佛村)。明朝萬曆二十八年四月邑人梁問孟(號靜齋,明代梁大朝之子,嘉靖乙丑進士,曾任寧夏巡撫)記載,輝縣西南三十里有送佛村,是他先母氏家所居地方,村裡有寶剎,鄉人傳誦,聖宋時,有石佛(高一丈有餘)從上游隨黃河水潺湲而下至此乃止。因此建寶剎,村名由此得來。林壑相映,鬱郁蒼蒼,頗有川麓勝況。還記載鄉耆昆弟張登(號古庵)、張第(號少泉)、張寶(號岐山)不忍寺院頹圮,召集眾人集資構材興修西明寺的事迹。明代王鐸曾寫詩讚美西明寺:「窅窕法王涌,莫知出虎方。為龕時宿鳥,陳火夜聞香。千歷開神咒,五天發海光。皈心頗有日,未可限津梁。」當時新鄉縣的名人張縉彥也寫詩讚美西明寺:「天竺來靈聖,慈航不溺水。峨峨真實相,渺渺虛無旨。白鳥翔鷲雲,慈風落曇蕊。不知幾何年,猶出五獅子。」

如今,太行山陽的幾個西明寺只是在典籍、史志中出現,現實中已看不到它的存在。它曾經輝煌、盛極一時,又逐漸消散。西明寺的興起和頹廢,正如石佛從輝縣西南三十里送佛村的西方隨水沉浮飄來,是天意?是巧合?令人驚嘆;也正如佛教歷經抑佛、滅佛等坎坷,在各地以多種方式傳播,並且逐漸深入人心、融入當地傳統文化中。

「百家岩」編輯隊伍

總編:仝小四

編委

田 健 杜永利 王山林

劉文靜 郭文娟 劉 帥

何青春 崔小玲 牛啟明

石小亮 王佔中 王保成

石永剛 劉巧利 劉瑞清

劉豫東 徐東風 崔紅芳

程鐵恆 薛小玲 薛水霞

值班編輯

劉豫東 郭文娟

長按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

和我們一起來嗨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家岩 的精彩文章:

TAG:百家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