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州,他竟然用泥土捏出了濃濃的客家鄉土風情
客家民間泥塑家劉沅聲,1967年出生於廣東省梅縣區南口鎮赤水村,是個土生土長的農民。受家庭熏陶,他自幼喜好畫畫,雖未能考上大學深造美術,但卻一直利用業餘時間自學捏泥人,以泥塑的方式延續著「藝術夢」。
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和價值觀的轉變,一些純樸美好的客家鄉土風情已經漸漸消失,留給我們的只有無奈和念想,劉沅聲以泥塑的形式留下了它們的足跡,將其捏成一個個熟悉的形象,喚回人們記憶中那些美好的東西。他的作品取材於客家傳統生活、客家風情故事,很多場景也是自己真實生活的再現:或是來自兒時的記憶,或是來自長者口中,不論是慈母陪兒女點油燈讀書的故事、坐在家門口聽老人講古的場景,還是灰瓦土牆半月形排開的客家圍龍屋、過去人們生活和勞作的農耕工具圖景,劉沅聲的作品總能讓人勾起對過往的回憶,散發著一縷縷淡淡鄉愁。他從不刻意追求華麗技法,而是直抒心臆,以表現內容、情感為主,作品線條粗獷,質樸靈動,人物舉手投足之間,彷彿在無聲呼喚。20多年來,他深深紮根在傳統泥塑藝術中進行探索創新,用雙手記錄著漸行漸遠的客家風俗故事,用真心傳承瀕臨消失的客家鄉土文化。
劉沅聲作品《客家風情系列》、《大遷徙》先後獲得了廣東省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民間工藝精品展金獎以及廣東省第八屆魯迅文學藝術獎等榮譽,大型作品《圍龍屋》被中國客家博物館收藏並長期展出;作品《家風》獲首屆廣東「泥人節」優秀獎等,眾多作品在香港、珠海、澳門、東莞、梅州、廣州、深圳等地舉辦了個人展覽。
一座座獎盃接連捧回,劉沅聲並沒有陶醉在讚譽聲中。在他的心目中,客家風情是一個歷史人文創作題材取之不盡、挖掘不完的「富礦」,他覺得還有太多太多的情感尚未表達,並認為這是值得窮一輩子為之奮鬥的事業,前路漫漫,任重道遠。
客家人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經商走向致富新路。
搭腳頭。客家女子喜歡忙裡偷閒聊天,客家人稱為「搭腳頭。」
蟾蜍羅,咯洛咯,唔(不)讀書,么(沒)老婆。
踏粄。客家人過年,必備甜粄(年糕)。製作甜粄使用的「碓」是客家傳統舂米工具,木質結構,碓頭包鐵,末端有石臼裝米,另一端是踏板,利用槓桿原理舂米成粉,故稱力「踏粄」。
老屋大門口是大家茶餘飯後常來的地方,人們在這裡乘涼、聊天、講故事、說家事。
種瓜得瓜,勤勞致富是客家人傳統的生活信念。
打哦呵。以前,「打哦呵」是客家人遠距離打招呼的一種方式,也是唱山歌時的開腔調,一聲響亮悠長的「哦呵」,唱出了客家人心中的熱情和豁達,也讓人感受到客家自然風光的秀美和純樸的民俗風情。
阿婆教孫,一隻米三滴汗,粒粒米來之不易。
交糖客人物特寫:心滿意足
捶背:客家孩兒明事理,敬長輩說:「阿公辛苦了,涯(我)同汝(你)來捶背。」叔公誇獎孫子:「真懂事,阿公講古奔(給)汝聽。」
手足情暖:昔日寒冬之夜,孩子們搬來大腳盆,注滿熱水,兄弟姐妹圍在一起泡腳情景,如令回想起來,依然覺得十分溫暖。
耙耳屎:母親偶有空閑,便讓兒子伏在自已的雙膝上,為兒子「耙耳屎」(清理耳中污物),此刻再牛皮的「蠻古」(頑童)都會乖乖地扒著不動,享受著母愛和那種癢滋滋的舒適感。
幫輕:阿婆注重言傳身教,呼喚孩子來「幫輕」(幫忙),培養後輩共同分擔家務,熱愛勞動,勇於擔當,這是客家人教育孩子的良好理念。
看電影。舊時每逢晚上放電影,大家都會興高彩烈地奔走相告,晚飯也會開得特別早,飯後,小孩扛上板凳,匆勿趕往放電影操場,一心要為父母佔個好座位。
回家。日頭落山了,勞作一天的人,挑著擔子趕著牛羊,互相招呼著、吆喝著,孩子們更是一路唱一路跳,好一幅動人的客家田園風情畫。
洗腳腳睡目目(覺)
聖旨口。客家習俗認為男孩的嘴最靈驗,像皇帝下聖旨一樣,說一不二,所以稱為「聖旨口」。家婆想知道兒媳懷的是男還是女,於是找個男孩來猜,並承諾說:如果猜對了獎雞蛋吃,猜錯了只能吃雞屁股。
客家男人錫(愛)老婆。
四手茶。客家傳統婚俗,新郎、新娘要一起用雙手端「四手茶」敬親友,以此表示夫妻同心同德,親友接過茶後,會在茶盤放紅包(稱為「捉鯉嫲」,鯉與禮同音),以示祝賀。
攬腰跤(摔跤)。客家兒童攬腰摔跤,不能掀對方的腳,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算命又稱為「批八字」。相命先生根據每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對照天干地支,相剋關係,推測人生的禍福。
放米。谷礱好後,就要用風車「放米」,使谷糠與米粒分離開來。客家人放米,使用木質結構,內置風葉的風車,用手搖動風葉,產生風力,吹向不斷倒進風車的米糠混合物。這樣,風車前斗出米粒,或精谷,二斗出癟谷,或糠,尾斗出塵土雜物,自然分類有序。
牽豬哥。飼養種豬的人,常常要牽著公豬去上門服務,被稱為「牽豬哥」。父母常常以此告誡孩子:不讀書,長大只能當牽豬哥。
磨豆腐。客家釀豆腐遠近馳名。客家人有個習慣,每當黃豆收成,或過年過節客家人都要磨豆腐。豆腐用石磨放進黃豆磨漿製成。客家有「快礱慢磨」之說,推磨講究宜慢勿快,這樣磨出的豆漿才細嫩滑膩。
撈蝦打蟹。每當旱季,河水漸淺,這時孩子們最喜歡撈蝦打蟹。他們帶上各種「傢伙」(魚具)到河邊捕捉小魚,小蝦和螃蟹,還相互比較,看誰收穫最多。
慈母點燈。「瘦地種松柏,家貧子讀書」。客家人歷來崇文重教,再苦再累都要供兒女讀書,母親嘔心瀝血,內外操勞,關愛兒女的心意如燈盞之輝,儘管微弱也要儘力照亮孩子前程。
打蛇哥。客家男孩把小便稱為「打蛇哥」,有時還會排在一起,看誰尿得遠。烈性的女孩見了括著小臉蛋唱道:「羞羞羞,沒面見阿舅,阿舅翻呀轉(轉身),打汝一巴掌」。
講牙啥。客家人聚在一起閑聊,稱為「講牙啥」
教育子女。
孝子端葯。
少時偷針,長大偷金,做人清正,重在修心。
積攢零星錢 小錢變大錢
借人平升米 還時當滿升
考到滿分轉來獎雞春
有錢做公德,么(沒)錢拈(拾)開竻(荊棘)。有錢人修橋鋪路,沒錢人則從身邊小事細事做起,為自己積公德。
早起三朝當一工
健婦把犁,持家教子,吃苦耐勞,代代傳承。
拉鉤立約,千金一諾,為人處世,守信遵約。
心地純樸,憐弱惜貧,積善施惠,種德體仁。
和買笑賣,足斤足兩,誠信為本,童叟無欺。
噓寒問暖,捶腰搧涼,親情無價,其樂融融。
熒熒燈盞,耕讀傳家,腹有詩書,品自高華。
組圖:迎親(7張)
劉沅聲工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