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潘魯生:馮驥才主席的文化堅守

潘魯生:馮驥才主席的文化堅守

參加今天的活動,我感到非常榮幸,心裡也有很多感慨。十五年前的秋天,馮驥才主席帶領我們抵達山西榆次後溝村,進行採樣調研,也由此拉開了民間文化搶救工程的序幕,至今記憶猶新。十五年來,馮主席全身心投入我國的民間文化事業,呼籲搶救保護,開展田野調研,推進理論研究,全面帶動傳承,增進了全社會對民間文化搶救、保護、傳承和發展的廣泛共識,形成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2002年11月1日,陪同馮驥才主席考察山西榆次後溝村

一、時代的文化先覺者

馮驥才主席是這個時代的文化先覺者。他以敏銳的文化思考和行動,喚起了全社會對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意識,帶動了全社會關注民間文化價值和開展民間文化遺產保護行動。

縱觀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馮主席從文化自覺角度提出3 階段的劃分理論,包括「自發的文化」、「自覺的文化」和「文化的自覺」,並由此闡釋知識分子的本質之一就是先覺性,「當社會迷惘的時候,知識分子應當先清醒;當社會過於功利的時候,知識分子應給生活一些夢想」,提出文化先覺「既是文化發展的需要,更是知識分子的職責與使命」。

在活動開幕式上發言

馮主席不僅做出了這樣的理論闡釋,更著眼中國民間文化的前途命運,圍繞文化現實中的困境和應對之策,就民間文化遺產搶救與保護進行了深入思考和實踐,以深刻的文化先覺、深切的文化情懷、執著的文化使命,在歷史性的社會經濟文化轉型進程中,從民間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母體、給世人留下一個完整家底的意義上,推動開展全民動員的文化自救和人文精神重建。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馮主席就敏銳發現文化生態劇變的現實,發起了對天津市商業老街的搶救行動。新世紀之初,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之前,他就以深刻的文化先覺,開啟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這是對民族傳統文化一次深刻覺醒,是對文化生態保護的重要實踐。在馮主席的倡導下,從專家學者到社會公眾,都參與到這場民間文化的保護行動中來,積極探索解決這個時代最緊迫的文化命題,在民間文化傳承發展的關鍵時期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開幕式現場

二、民間文化保護體系的倡導者

馮驥才主席是我國民間文化保護體系的倡導者。他以嚴謹的治學精神,構建了科學的研究方法,為民間文化搶救與保護提供了有力的學術支撐,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21世紀以來,馮主席開啟了民間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時代,他帶領專家學者再次走出書齋、走向田野、走到民間文藝的第一線開展實踐,引領全社會共同關注和保護民間文化,進一步從文藝規律、保護對象、研究方法和參與主體等方面,構建和拓展了我國民間文化保護體系。

研討會現場

馮主席高度重視田野調查和學術研究,帶領中國民協,團結全國民間文藝家,開展了民間文學、民間美術、傳統村落、民間傑出文化傳承人等一系列普查工作,展開了木版年畫、唐卡藝術、口頭文學以及民間剪紙等搶救工作,並積極引入文化人類學、民俗學以及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最前沿的理念和方法,為搶救保護工作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不斷提升田野作業的學術水準,形成了從田野調查到學術研究的一套完整體系。正如在《中國木版年畫集成》工程中,他帶領學術團隊建立了活態普查、全記錄方式、數字化檔案等一系列科學的普查方式,大大拓展了以往民間美術或民俗調查形式,採取民俗學、文化人類學、美術學、歷史學多學科交叉方式,綜合運用文字、拍照、錄音、錄像四合一的手段,對全國各地活態產地進行地毯式普查,不僅編纂出版了22卷本《中國木版年畫集成》和14卷本《中國木版年畫傳承人口述史叢書》,並建成一整套數字化檔案。馮主席在年近七旬時投身大學教育,將「民間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等課題引入學科建設,深化理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學術成果,培養了一批理論基礎紮實、富有社會責任感的青年學者。

活動現場

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文化情懷和擔當

馮驥才主席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文化情懷和人格力量。他以知識分子的理想追求,帶動身邊的專家學者,同時也影響著更廣泛的社會公眾。

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搶救與保護民間文化充滿著艱辛,往往舊有的問題尚未充分解決,新的挑戰已然叢生。面對一系列社會問題,馮主席絕不避重就輕、迴避難題,而是以深切的憂患意識不斷地反思和追問,批評對文化的功利性開發,追問傳統村落何去何從,不斷呼喚社會的文化良知。這些年來,從馮主席身上深切地感受到他的人格力量和文化擔當。

馮驥才與韓美林在會議現場

在潮水般涌動的物質商品、迭代革新的工具技術、疾速轉型的生活方式和觀念中溯源而上,馮主席以最堅定而堅韌的力量吶喊呼籲,並躬身實踐,帶動民眾認識民間文化價值,守護民間文化之根,就像一盞明燈,穿透物質功利的裹挾與盲動,引導人們在物質軀殼的「新」「舊」交替中守得歷史,守護我們民族文化本來的面貌和內在的精神之光。這是對民間文化價值的堅守和文化家園的守護,在「與時間賽跑」的征途上守護著一種價值存在和信念,並以民間文化的歷史觀、價值觀帶動實踐,馮主席身上體現的知識分子精神和人文氣節,正是支撐當代文化發展的力量。今天,無論從報刊、網路還是中小學教材,都有馮主席的著述和學術主張,不斷感動和增進大家對民間文化的認同感。我們的社會需要馮主席這樣的知識分子,有情懷,有智慧,有作為,有擔當。這就是當代文化的正能量,帶領我們珍惜民間文藝,守護鄉愁記憶,用文化涵養民族心靈,走好復興之路。

在馮驥才主席開拓的民藝事業里,我們不斷地追述歷史,重溫民間文化藝術和生活。這不只是追尋過去的歷史,更是在務實做人的根底和文化的根底。為未來記錄歷史,我們要腳踏實地,積極行動,使民間文藝薪火相傳。

按:2017年9月19日,「馮驥才文學與文化遺產系列活動」開幕式在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舉行。此次活動由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作家協會、天津大學、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承辦。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饒宗頤文化研究院 的精彩文章:

金磚為何選擇篔簹書院
舊時雲岡,塵封的莊嚴
古老的文字——漢字,是從哪裡來的呢?
夏盡炎氣微,火息涼風生
湯一介先生的學術貢獻

TAG:饒宗頤文化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