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那些年我們看過的青春片(一)

那些年我們看過的青春片(一)

陽光燦爛的日子 推薦指數:2星

說到青春片,就不得不提這部元老級的影片,也算是國產青春片的始祖。故事發生在文革時期的北京,人物是一群生活在部隊大院里的孩子。因為時代差異極其巨大,很多情節現在的年輕人顯然無法理解。總的來說這部片子和時代背景聯繫緊密,片中的年輕人整天插科打諢也不是他們的錯,當時年輕人真的是走投無路,整個國家都是一片混亂,無論做什麼命運都不會改變,也只能放飛自我。

那些年我們看過的青春片(一)

全片著重描繪的是青春期少年愛情和性的衝動以及年輕人之間的打架鬥毆,但沒有什麼能讓人印象深刻的情節。最終整部片子混沌的一塌糊塗,於北蓓無影無蹤,米蘭也消失了。馬小軍喜歡米蘭,但米蘭喜歡的是更加成熟的劉憶苦,馬小軍幻想著和劉憶苦打一架,最終因為懦弱沒有動手。馬小軍既不敢和劉憶苦插架,又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懦弱,於是萌發了強姦米蘭的念頭,並以強姦未遂告終。後來強姦未遂的事人盡皆知,馬小軍變成了眾人唾棄的人。

實話講,對這片子很無感,可能是真的沒有那代人的經歷所以難以體會吧。(以後有體會會更正此處表達)難以想像,九十年代的影片尺度這麼大是如何過審的,當時廣電審查比較寬鬆?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推薦指數:2星

那些年我們看過的青春片(一)

觀看之前一直聽說是神級的影片,甚至有朋友看完以後難受了一周(後來覺得他和小四神相似)。全片237分鐘,而且非常悶,堅持看完實屬不易。這部和《陽光燦爛的日子》遙相呼應,講述了相似時代背景下海峽對面青年的成長故事。

本片最大的痛點在於敘事風格異常平淡,全片就如一條直線一樣毫無起伏波瀾,所有的情節都刻意淡化地如白水一般。由於不了解當時台灣的背景,也沒有參與幫派鬥爭的經歷,我根本體會不到片中人物的心情。導演花大量時間渲染背景和講述一些無關緊要的情節使片子很冗長,核心情節完全一個小時就可以講明白(群像化使得每個人物都流於平庸)。從核心情節來看也非常爛俗,簡單說就是小四本來喜歡小明,後來小明和小四的好朋友小馬產生了感情,並且此時小四父親因為政治問題被解聘,受到迫害,近乎神經質。小四無法承受接二連三的打擊就一怒之下殺了小明。古往今來,因為得不到愛情就毀滅對方從來都不是什麼新鮮事。

很多影評都執著於討論這是時代的悲劇,但我對此無法認同。時代賦予你無奈與痛苦的情感,但沒有賦予你蔑視生命、殺人泄憤的權利。再說現今時代因為家庭和感情殺人的現象也屢見不鮮,照這麼說都是時代的悲劇?與其說是時代的悲劇,不如說是個人的悲劇。小四這樣內向,自私,妄圖改變別人,單純,執拗,貌似乖巧的孩子,遇到家庭變故和感情變故就容易失去理智,因為無法進行痛苦和怨恨的自我消化,就只能借殺人來消解內心的仇恨與不滿。小明的遺言說的很好:這個世界是不會為你而改變的,我就好像這個世界一樣,是不會為你而改變的。那麼問題來了,我們一定要改變世界才能幸福嗎?我看小四得仔細思考一下了。

此處插入一個探討問題,縱觀近幾十年來世界範圍內的校園槍擊案兇手和連環殺人犯,內向,執拗,看起來很乖幾乎成為共性,下次更新來仔細探討下這個問題。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推薦指數:2星

那些年我們看過的青春片(一)

(本片男性視角)台灣青春片三部曲的第一部,我高中時可謂是掀起了一陣熱潮。當年我還滿心期待地買過九把刀的書,結果大失所望。九把刀的思路一直很迷,當初看他的書就覺得根本沒有邏輯, 這部電影也繼承了蜜汁邏輯的傳統。另外,本劇的台詞水平實在讓人汗顏,有種小學生對話的感覺。

高中時看完就不喜歡,今年暑假又看一次更不喜歡了。男主裝逼的嘴臉實在是讓人厭惡,女主是扭扭捏捏一副欠抽的模樣。從幼兒園到大學,班裡都沒出現過沈佳宜那樣迷倒一眾男生的女神,所以無法理解那些男生的行為和沈佳宜的心情。但細思極恐,多麼可悲啊,全班男生都喜歡一個女生,大家的審美喜好也居然完全一樣。直到最後婚禮,大家的喜歡依然沒有因為時間而淡漠,與新郎擁吻那段亮瞎了狗眼。這些男生其實都沒有深入了解過沈佳宜,就盲目喜歡她好多年,難道人生就別無選擇?難道人生已經荒唐到無人可愛只能愛沈佳宜?看完全片,你會發現,片中的人物幾乎從高中到後來沈佳宜結婚都沒有成長,從性格和智識上都是毫無變化,本片應該叫《我人生中遺失的十年》。

不過片中提到的有一點倒是很正確,就是同齡人中女生往往比男生成熟一點。

我的少女時代 推薦指數:4星

那些年我們看過的青春片(一)

(一部女性視角的電影,有點和那些年相互呼應的感覺。)台灣青春片三部曲的第二部,整體配置乍看就是那些年顛倒過來,實則不然,本片的對細膩感情的描寫和細節的打磨甩了那些年好幾條街。

一對男神女神和一對男神經女神經的搭配就頗具新意,女主各種逗比搞笑的動作和表情令人哭笑不得,騎自行車和溜冰的戲真是百看不厭。這部片子細緻地展現出了女主在漸漸喜歡上男主之後發生的改變,女主在集會上以好學生的身份反抗教導主任的情節就安排得恰到好處。

片中每個人物個性塑造都十分成功,通過很多細節刻畫了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點。為什麼說這部要比那些年層次高很多?因為它不只是單純凸顯人物的個性,更是交代了人物個性的成因,比如專門交代了徐太宇和歐陽非凡交惡以及徐太宇變成小混混的原因。單純有狗血劇情的影片只能讓人倍感莫名其妙。開頭描述的現實生活的諸多不順與結尾女主暴發放飛自我也傳遞了滿滿的正能量,整體結構非常清晰,邏輯也很順暢,可見導演在劇本打磨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原版比大陸版長一點,但導演想要表達的意思因為一個情節完全不同了。原版在演唱會前一天徐太宇被問到費大力氣準備這場演唱會林真心真的會來嗎,徐太宇回答本來也沒期望她能來。這表明徐太宇只是為了兌現當初的承諾,林真心是否看得到他其實並不關心,因為已經淡然了。大陸版這段的缺失讓結局顯得更加完美,也離現實遠了一些,我認為這段算是導演的點睛之筆,可惜大陸版總是刪掉精華部分。

縱觀全片,本片的核心不是愛情,貫穿結尾的其實是成長,生活充滿無奈,求而不得之物數不勝數。總以為未來會很美好,但煩人的上司、不省心的下屬和吹毛求疵的戀人分分鐘讓人崩潰,那我們該怎麼面對這樣的生活呢?答案可能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並愛上這種平凡吧。

六弄咖啡館 推薦指數:5星

那些年我們看過的青春片(一)

(視角偏中性)台灣青春片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也是很特別的一部。本片不只講愛情,親情和友情筆墨也很多,而且探討了很多人生問題。

單看劇本就非常精彩(台灣版和大陸版差別很大,看了台灣版才能了解本來精巧的結構),幾個青年演員高超的演技更是讓本片達到了青春片的新高度。咖啡店裡小綠和心蕊爭吵那段中,兩位演員傳神的感情流露真切地讓觀眾感受到了悲痛與無奈。最精彩的當屬放煙火的那段,小綠表面上開心地笑著,但可以看出笑的很勉強。他的聲音暴露了一切,明顯是哽咽著的哭腔,一哭一笑的強烈反差讓觀眾感受到了鑽心的痛苦與絕望

講講很多人的疑問,小綠為什麼會自殺?首先片頭就提到小綠生在單親家庭,從小只有媽媽照顧,媽媽一邊工作一邊照顧他非常辛苦,即使工作很忙,但還是能保證每天三菜一湯,可見對兒子有多麼疼愛。其次,小綠性格本來就偏內向和敏感,他在心蕊面前一直都很害羞,而且會為心蕊考慮很多,當然也很容易受傷。再其次,媽媽生病後曾給小綠打電話讓他回去,他卻一直忙於追求心蕊始終沒有回去,結果心蕊劈腿後和小綠分手。本來已經受到失戀的暴擊,媽媽去世的消息又如晴天霹靂一般讓小綠不知所措,小綠想起媽媽讓他回家的話倍感自責和羞愧。最後,小綠約了心蕊兌現他們最初的約定,此時小綠其實已經有自殺的念頭,但還不夠強烈。他充滿期待地問心蕊:我們之間還有希望嗎?心蕊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說:只能說如果我們能夠一起成長就不會變成今天這樣了後來心蕊又笑著說小綠沒有成長,言下之意就是說我們之間的差距太大了,根本不可能複合了。這些話像利劍一樣刺入小綠的心臟,徹底讓小綠失去了生的希望。宋代呂祖謙讀史書的方法是:「觀史如身在其中,見事之利害,時之禍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何處之?如此觀史,學問亦可以進,知識亦可以高,方為有益。」同樣的道理,觀影如身在其中,要設身處地,才能理解人物的心情和行為。

來談談這段感情,小綠和心蕊確實喜歡對方,但愛情從來都不是只有喜歡就能維繫的。小綠和心蕊追求的未來截然不同,小綠想畢業後就和心蕊回老家工作和生活,而心蕊還有更多自己的夢想,想要出國去遊學。而且不太平衡的愛情註定是無法持續的,小綠太在乎心蕊了,幾乎願意為心蕊付出一切,而心蕊不能給予同等的愛。心蕊說得很對,兩個人的愛情註定是痛苦的,兩個人的想法和智識也確實有很大差異,小綠拼盡一切想挽回這段感情,在咖啡店裡質問心蕊是否看到了他的努力。小綠是很努力,但心蕊真的也沒做錯什麼,只能說兩個人真的不適合。

最後來對比一下兩位主角,同樣是遭遇了家庭的重大變故和戀人的劈腿,小四(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主角)選擇了殺掉戀人,小綠選擇了自殺,我想像現實中還有更多的年輕人既沒有選擇自殺也沒有選擇殺人,而是選擇承受這些接二連三的打擊,並且堅持下去。幾年之後,你會發現,當初那些看似天要塌下來的災難,現在看來真的不值得一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