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跟大品牌學營銷,為何越學越糟糕?

跟大品牌學營銷,為何越學越糟糕?

我們喜歡說「喬布斯對客戶一向很強勢」,從而不尊重客戶,但是卻忽略了:這是喬布斯成功後的特權,而不是導致他當年成功的原因(當年喬布斯也是挨門挨戶地推銷產品)。

我們喜歡說「比爾·蓋茨當年輟學創業,我現在也應該這樣」,但是卻忽略了:

輟學是比爾·蓋茨取得初步創業成功後的特權,而不是導致他初步成功的原因。

我還看到很多創業公司的營銷人員,每天拚命地刷著各種「創意庫」「最新案例」,並且聽杜蕾斯、寶馬的營銷經理分享最新的創意案例。

有這個時間,卻不去研究:80年前的杜蕾斯、30年前的戴爾、半個世紀前的寶馬……

這就是很多創業品牌學大品牌做營銷,卻總也學不會的重要原因:你學習的是成功後的它們,而不是學習它們當年怎麼成功的。就像學習成功後的馬雲去雲遊四方、到處演講,永遠也不可能成為馬雲一樣。

認識一個人,需要有必要的身份、年齡、性別、職業等「基礎聯想」。那對品牌來說,有哪些必要的基礎聯想呢?一般來說,新品牌新產品,必須在這些方面建立基本的認知,其他的營銷才有意義。

一、歸類:它會佔據我購買產品的

實際上,我們看到任何一種事物,都會先對它進行歸類。比如在房間里,看到四條腿並帶一個木頭平面的東西,我們一瞬間就會認為它是一把椅子,是用來坐的。

所以,任何新產品、新品牌建立「基礎聯想」的第一任務,就是先在用戶的大腦中擁有一個「類別」。

這樣的「類別」,暗示了一個消費者希望通過產品達到的目的,也就知道它需要佔據自己哪塊時間和哪塊購物預算。比如幾年前的蘑菇街APP,對外介紹就是一個不清不明的「我的買手街」,而「買手街」在大眾認知中,是一個根本不存在的類別,這就讓陌生用戶很難知道自己為什麼要用蘑菇街,以及自己什麼時間應該用蘑菇街。

如果蘑菇街是一個「購物分享社區」,這意味著我來看看哪些達人都在買些什麼,打發下時間,順便可能會發現一些好玩的商品或者交到朋友。這樣它幫我完成的任務和微信、網易新聞差不多。

如果蘑菇街是一個「導購平台」,這意味著我想買東西的時候來看看什麼值得購買,我會要求它更加客觀、中立並且懂行。這樣它幫我完成的任務跟百度、問朋友及評測網站差不多。

如果蘑菇街是一個「品牌電商」,這意味著我來這裡是為了買東西,我會要求它商品豐富、質優價廉、物流速度快。這樣它幫我完成的任務跟唯品會、天貓和京東差不多。

當用戶對產品的歸類不同,自然所有的消費行為也不一樣。總之,任何一個新品牌,在建立「基礎聯想」的時候,要先回答的問題就是:我想讓用戶把我的產品歸類成什麼?到底佔據了用戶的什麼時間和什麼預算?做營銷我們經常強調「差異化」,但是實際上,在訴求差異化的特點之前,應該先尋找「共性」,在用戶的大腦中被分類到了某一個已經存在的歸類中。

二、購買理由:我為什麼選擇這個產品

如果說「歸類」是創建了共性,那麼「選擇理由」就是建立差異化。「好了,我知道你是用來聽歌的音響(歸類),那麼為什麼放著這麼多音響不選,要選你這個智能的?」

回答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我們說的「選擇理由」。

如果只有歸類,而沒有選擇理由,也相當於沒有建立完善的「基礎聯想」。單純增加大量的「附加聯想」,幾乎毫無意義。

再比如,在我入行營銷之前,就看過一個讓我感動不已、驚嘆叫絕的廣告:大眾銀行的廣告。廣告中講了幾個台灣80歲的老爺爺,為了年輕時的夢想,重新開始訓練,最終騎摩托車環島來祭奠青春的故事。但現在來看,這是一個100分的內容,卻可能不是一個優秀的廣告。

馬來西亞的大眾銀行,比起花旗、滙豐等巨頭本身處於劣勢,這個時候最關鍵的應該是提供一個「選擇大眾銀行的理由」(比如「服務更好」「速度更快」等),建立完善的「品牌基礎聯想」,然後再考慮是不是通過「附加聯想」來提升形象。

而當這個「選擇大眾銀行而不是花旗」的理由沒有植入用戶心智,增加大量的感動也很難引起購買。

所以,如果你的品牌並沒有完整的「基礎聯想」,就不要花費巨大精力去做那些單純增加「附加聯想」的事情。

這並不是說感動這樣的附加聯想沒有意義。如果品牌已經有了堅實的「基礎聯想」,用戶知道為什麼選擇你,那麼只要增加曝光、感動等,用戶就容易重新想到這個理由,從而觸發購買。

三、產品使用方式:我如何實用這個產品

在智能時代到來之前,有個很創新的電視輔助產品叫作Tivo,強調「在你最方便的時候,看你最想看的」。

如果僅僅這樣說的話,雖然給了一個選擇理由(「方便自由」),但用戶根本無法想像自己接下來使用產品的情形,也就很難銷售。

這是因為:所有人都對未知感到恐懼,如果別人無法想像自己做出某種行動之後的情景,可能就不會做出這種行動。所以品牌必須要建立的一個基礎聯想就是:能夠讓人看到你的名字,想像到自己使用產品的過程。

人是一個對「預期」很敏感的動物,所以你的產品必須能讓人順利建立預期。之前我還看過一個研究,講人腦和計算機最大的區別是什麼,科學家發現最大的區別並不是「創造力」「思維」等能力,而是對未來的感知能力。

同樣是做一道算術題,如果人知道明天自己被處死和知道明天活得好好的,做題的效率是不一樣的。而對計算機來說,不論多麼先進的人工智慧,知道明天自己會被砸得稀巴爛之後,今天的計算不會受到影響。

所以,只要你的產品是對人銷售的,就必須建立他對未來的感知。讓他感覺到自己會如何使用產品。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藍獅農業品牌策劃 的精彩文章:

如何使農產品銷售渠道更流暢?
創造性農產品包裝設計
農產品上行的必要條件,建設特色品牌!

TAG:藍獅農業品牌策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