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物形象:降低演員片酬方法論(5)

人物形象:降低演員片酬方法論(5)

【系列名稱】90後侯勇告訴你:能讓中國電影少走十年彎路的秘訣

【原創作者】侯勇(編劇 / 劇本評估師 / 劇本醫生)

第15篇人物形象:降低演員片酬方法論(5)

上篇文章重點介紹了可複製人物的基本原理與創作方法論。人物形象要獲得最大成功,就必須同時滿足「可記憶」「可識別」與「可複製」這三個層次條件,只有最終實現人物形象可複製,製片方才能實現知識產權收益最大化,才能牢牢掌控人物形象所有權,才能獲得創意成果價值最大化,才能擺脫過去過度依賴明星演員的錯誤決策所帶來的惡果,並從根本上實現以下戰略目標:降低演員片酬。

中國製片人曾經有一種錯覺,認為年輕高顏值明星演員能給中國電影注入新的活力,並帶動中國電影更好更快發展。但是實踐證明,製片方雖然確實捧紅了年輕演員,但卻徹底喪失了戰略利益分配主動權。年輕演員雖然帶來了龐大粉絲,但卻沒有滿足更多觀眾的基本觀影需求,反而強勢擠壓了製片方的預算與利潤,讓整個製片行業苦不堪言。

降低演員片酬,成了中國製片人心底深處的最強心愿。

我是劇本評估第一人侯勇,本文是系列文章《90後侯勇告訴你:能讓中國電影少走十年彎路的秘訣》的第十五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與新浪微博「侯勇電影秘訣」,本文將分析並回答以下問題:

好萊如何降低演員片酬?

好萊塢低片酬對中國電影有何啟示?

中國電影的人物形象之路到底在哪裡?

影視圈演員高片酬困境應該如何破局?

科學的本質就是刨根問底,本文將通過以下三個章節分析降低演員片酬的方法論:

1、人物形象的兩種對立模式

2、好萊塢明星的片酬秘密

3、人物是中國故事產業的未來

第一、人物形象的兩種對立模式

全球範圍內,打造人物形象具有兩種經典模式:成龍模式與007模式。二者都在過去數十年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不同的設計思路卻導致了兩種不同結果,且各有優劣。

成龍模式優缺點:

成龍模式優點:電影中演員成龍的個人形象突出,其打鬥風格完全建立在個人品牌之上,任何別人無法模仿。最後成龍成為了國際巨星,成龍收穫全球無數影迷。

成龍模式缺點:成龍電影的核心就是成龍,如果沒有成龍則模式無法成立,觀眾只能記得成龍,而記不住成龍所飾演的人物角色與故事,失去成龍就意味著失去一切。

007模式優缺點:

007模式優點:電影中特工詹姆斯邦德的人物形象非常突出,他的視聽化符號完全建立在人物角色品牌基礎之上,任何演員扮演都很類似。最後007成為了全球知名的文化符號,007相關的音樂、電影等文化產品行銷全球。

007模式缺點:很多演員飾演007角色,但這些角色都無法成為成龍級別的國際一線巨星,觀眾都能認識詹姆斯邦德,但很少有人熟悉扮演007的演員名稱。

以上兩種模式也反映了當前中國電影模式與好萊塢電影模式的根本區別:

中國電影人更推崇明星演員;

好萊塢電影人更強調人物角色。

兩種模式結果:

成龍電影走向衰落:由於成龍是電影里的唯一可記憶與可識別元素,但成龍不可複製,一旦成龍老去,成龍電影就無法發揮更多價值,這就無法發揮工業化規模效應,成龍只有一個,中國動作電影品類也隨著成龍等人的老去而集體步入了蕭條,缺失了成龍的中國動作片難以被觀眾關注與認可。

007電影繼續輝煌:由於007及其音樂、動作、對白、畫面、劇情、服裝等都是觀眾熟悉的可記憶可識別可複製元素,而且此類元素與007的臉型長相無關,所以好萊塢可以在某任007扮演者老去之後,繼續尋找下一位動作演員扮演007,同樣能得到007粉絲觀眾的關注與認可。

僅此一個經典案例,就可以說明中國電影人到底做錯了什麼以及好萊塢電影人做對了什麼:

中國電影人過分追求明星流量價值,卻沒有精心設計人物的非臉譜化視聽符號特徵。

好萊塢電影人更精心設計角色的非臉譜化視聽符號特徵,從而壟斷故事與人物版權價值。

中美電影人結局:

中國電影人都在為明星演員打工:

(1)中國演員得到了影視投資總額的五成甚至七成以上利潤;

(2)失去了最大利潤與價值的中國電影人無法繼續投資與創新其他製作環節;

(3)中國影視圈被明星演員所綁架,陷入集體困境,產品競爭力無法本質提升。

好萊塢演員是在給大製片廠打工:

(1)收穫了最多利潤的好萊塢製片廠不斷投資人才、技術與劇本等製作環節;

(2)好萊塢繼續投資並創造更多好故事與好角色,強化好萊塢電影產品的質量與水平;

(3)好萊塢電影在全球的競爭優勢越發突出,其他任何國家文化產品都無法與之競爭。

創作者啟發:觀眾能記住誰,決定誰能獲得最大利潤與價值。故事產業的博弈雙方本質上其實是:明星演員與故事角色。

製片方最應該做的:想方設法讓觀眾記住故事角色,而不是明星演員。這方面好萊塢電影人早已有深度共識,但中國電影人還走在錯誤道路上,無知無覺,結果悲劇無數。

比如:

同樣是演員,觀眾看完《美國隊長》,只能記住美國隊長而記不住克里斯·埃文斯;觀眾看完《天下無賊》,只能記住劉德華而記不住王薄。

同樣是演員,觀眾看完《007》,只能記得詹姆斯邦德而記不住丹尼爾·克雷格;觀眾看完《新警察故事》,只能記得成龍而記不住陳國榮。

中美製片人方法論:

好萊塢製片人讓觀眾記住故事角色,並因此收穫最大利益;

中國電影人刻意宣傳明星演員,導致片方利潤微薄。

結論中國電影人完全走在了錯誤道路與方向上卻不自知。

不僅中國如此,其他國家同樣存在此類現象,核心就在於故事能否塑造「可記憶、識別與複製人物」。如果沒有此類人物,即便故事再完美,其商業價值都會遇到天花板。

比如:

正面案例:《福爾摩斯探案集》,柯南道爾塑造了大偵探福爾摩斯角色,福爾摩斯作為偵探的人物形象更鮮明,而其他故事裡的偵探則缺乏鮮明視覺符號。所以福爾摩斯可以享譽全球,並基於福爾摩斯人物形象開發更多新故事。

反面案例:《東方快車謀殺案》《無人生還》等,阿加莎講故事的技巧絕對一流,但少有人記得阿加莎筆下的人物名稱,她的故事裡並沒有突出核心人物,所以阿加莎小說的價值無法得到更多延伸開發。

正面案例:《名偵探柯南》,故事中塑造了少年天才柯南角色,雖然沒有人能記住案件,但是柯南人盡皆知。柯南的商業價值可以延伸到無數領域。

反面案例:《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等,東野圭吾是一位偉大的推理小說作家,但其作品更注重推理過程,而人物形象則相對薄弱,這使得作品的價值僅限於故事版權,而無法基於人物形象的多遠化開發。

塑造人物形象應該成為故事創作者的唯一根本使命,在此方面,好萊塢電影人與中國電影人遵循了兩段完全相反的邏輯:一是中國影視圈的惡性邏輯;二是好萊塢影視圈的良性邏輯。

(一)中國影視圈的惡性邏輯

(1)人物角色缺乏非臉譜化個性特徵,缺乏視聽化人物符號;

(2)製片方選擇最受歡迎的明星演員出演該角色;

(3)觀眾只記住明星演員的臉部特徵,記不住其他差異化特徵;

(4)如果更換演員飾演該人物形象,觀眾不認可不買單;

(5)人物角色與明星演員的臉綁定,角色價值不可遷移;

(6)製片方只能用更高價格求助明星,明星價格越來越高;

(7)明星收穫最大效益,製片公司利潤微薄,製片方實為演員打工;

(8)失去了最大利潤與價值的製片方無法持續投資與創新製作環節;

(9)中國電影陷入螺旋式下滑通道,惡性循環,惡性競爭,沒有出路,陷入寒冬。

比如:《擇天記》里的鹿晗,《孤芳不自賞》里的楊穎等,演員價格奇高,但是劇情特效製作等無法令觀眾完全滿意。

為什麼?因為:

(1)版權方與製片方缺乏人物形象特徵所有權,製片方不得不依賴明星演員的粉絲。

(2)觀眾對人物形象的認知是建立於明星演員而不是故事角色。

(3)演員有價值,角色無價值。演員獲得超額利潤,製片方無利可圖。

中國製片方與中國明星的對話模擬:

片方:我們可以給你這個報酬。

明星:我要求更高的報酬,如果不加價,我就拒絕參演。

片方:憑什麼?

明星:因為如果我不參演,你這部劇就沒有人關注,觀眾是為了看我才看你的這部劇。這只是一個普通故事,我才是故事價值的最大創造者,我應該收穫更多報酬,否則你們可以去找別人,我無所謂,還有很多其他劇本在等著我。

片方:……我們同意加價。

為什麼中國演員的薪酬可以佔到一部劇的五成甚至七成以上?答案是:因為製片方並不具備可以吸引觀眾的人物角色與故事,製片方不得不向明星演員支付更高薪酬。

中國製片方微利真相: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里,中國影視劇很有收視率,點擊率非常高,製片方一定很掙錢。但其實並不完全如此。因為片方給演員支付了太多薪酬。

(二)好萊塢影視的良性邏輯

(1)設計人物的非臉譜化個性特徵,增加視聽化人物符號;

(2)製片方選擇更便宜的普通演員出演該角色

(3)觀眾能記住非臉譜化視聽符號特徵,不在乎人物臉型;

(4)繼續換演員出演新故事,保留非臉譜化個性特徵;

(5)觀眾看到熟悉的特徵,繼續認可新故事與新演員;

(6)演員為了得到受歡迎的角色與故事願意接受低價;

(7)製片公司利潤豐厚,演員收穫一般效益,演員為製片方打工;

(8)獲得了最大利潤與價值的製片方可持續投資與創新製作環節;

(9)好萊塢電影進入螺旋式上升通道,良性循環,良性競爭,愈戰愈強,進入鼎盛。

比如:《蜘蛛俠》里的蜘蛛俠角色換了很多演員,都成功,《007》已有50多年歷史,演員換了好幾任,依然有票房號召力,觀眾能接受新演員。

為什麼?因為:

(1)好萊塢製片廠掌控了能被觀眾記憶和認知的版權道具,片方因此可以任意更換演員,而不影響觀眾認知。

(2)觀眾對角色的認知是建立在道具等非臉譜化視聽符號上,而不是基於演員的臉。

(3)演員有價值,角色更有價值。演員獲得合理利潤,製片方獲得超額利潤。

好萊塢製片方與好萊塢明星的對話模擬:

明星:我要求這個報酬,不能降價。

片方:你必須降價,我們只能給你一個低得多的報酬。

明星:憑什麼?

片方:因為觀眾喜歡的是故事裡的人物角色,而不是你這一個明星演員,我們換其他人出演觀眾還是會喜歡故事裡的角色,票房收視率不會受影響,觀眾並不需要你的臉,你不出演,還有很多人排隊等著演,我們不會虧,而你將錯過一個好角色。

明星:……我同意降價。

為什麼好萊塢演員的薪酬可以被壓縮到很低?答案是:因為製片方壟斷了可以吸引觀眾的人物角色與故事,明星演員不得不為得到更好角色而降低薪酬。

好萊塢演員微利真相: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里,好萊塢製片廠很有錢,演員全球知名,片酬一定非常高。但其實並不完全如此。越強大強勢的製片廠,反而給演員片酬越低。

第二、好萊塢演員的片酬秘密

觀眾能記住誰,決定誰能獲得最大利潤與價值。故事產業的博弈雙方本質上其實是:明星演員與故事角色。

問題:掌控好故事好角色的好萊塢製片廠,與好萊塢大明星演員如何圍繞角色與片酬進行博弈?這裡有很多正反面案例。

正面案例:製片廠成功壓縮演員片酬

案例一:《神奇女俠》,女主低片酬

主演蓋爾加朵片酬秘密:每部30萬美元,合人民幣約204萬元,無票房分成,連簽三部,無論票房如何,片酬都不會有提高。但為什麼主演片酬如此之低?

理由:神奇女俠角色早已深入人心,角色視聽符號豐富,比如:

1、服裝獨特:紅色金色與藍色的服飾搭配。服裝版權屬於製片方;

2、道具獨特:盾牌,長劍,真言套索,手鐲等。道具版權屬於製片方;

3、音樂獨特:音樂有感染力,旋律變化急速,讓觀眾印象深刻。音樂版權屬於製片方;

4、形象獨特:神奇女俠是美國DC漫畫旗下超級英雄,1941年12月初次登場於《全明星漫畫》第8期,擁有數代群眾基礎。形象版權屬於製片方。

演員與製片方的博弈邏輯:

(1)神奇女俠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觀眾不需要藉助演員長相就能認可與辨識神奇女俠;

(2)無論誰出演神奇女俠,只要人物出場時伴隨各種非臉譜化視聽特徵,觀眾都會相信這就是神奇女俠。

(3)任何能出演該角色的演員都可能火遍全球,獲得全球知名度,因此所有競爭者都願意自降片酬,以獲得該角色。

(4)製片方有很多低價且優質的演員可供挑選。該電影所支出的演員片酬在電影總製作費中的佔比非常低。

(5)製片方可將更多資金投資於劇本、音樂、特效等製作環節,保障電影質量,最後製片方收穫最大利潤。

案例二:《美女與野獸》,女主低片酬

主演艾瑪沃森片酬秘密:基礎片酬僅有300萬美元,由於全球票房已過10億美元,根據協議,她可以從全球票房獲得分紅收入,約1500萬美元。但剛開始為什麼艾瑪沃森願意接受如此低片酬?

理由:美女與野獸是一個經典故事,故事角色美女貝爾角色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該角色的視聽符號非常明顯,比如:

1、形象獨特:年輕女性,美麗善良。形象版權屬於製片方;

2、場景獨特:故事發生在小鎮與大城堡,場景單一但辨識度高。場景版權屬於製片方;

3、故事情節獨特:王子變野獸,美女與其相識相戀,解除王子詛咒。故事版權屬於製片方。

演員與製片方博弈邏輯:

(1)《美女與野獸》故事深入人心,觀眾不需要藉助演員長相特徵就能認可與辨識美女貝爾;

(2)無論誰出演美女貝爾,只要是與野獸一起出現在大城堡的美女角色,觀眾都很容易辨識出這就是美女貝爾。觀眾對主角貝爾的認知不是基於演員的臉,而是經典故事情節與視覺符號。

(3)無論誰出演該人物角色都將得到票房與觀眾保證。艾瑪沃森拒絕了《愛樂之城》女主角的角色之後接拍了這部電影,同時很多演員也都期望通過這部電影塑造經典,所以演員都願意自降片酬。

迪士尼低片酬秘密:迪士尼向來不願為演員支付高額報酬,是因為他們認為電影本身足夠豪華不需要請大明星。好萊塢製片人認為經典人物形象才是影片的明星,請一般演員與明星演員後的首映票房並不會有所不同。此外,迪士尼未來幾部電影的演員片酬也都很低。

為什麼迪士尼可以做到如此?因為迪士尼的故事與角色深入人心,任何演員只要出演其角色就可以收穫片酬之外更高的價值,優質演員爭相降片酬求角色,製片方獲利最大。

案例三:《復仇者聯盟》,主角片酬差異巨大

各位主演片酬秘密:各個主演雖然戲份相近,但片酬差異極大,鋼鐵俠扮演者小羅伯特唐尼片酬達到4000萬美元,而美國隊長扮演者克里斯埃文斯只有690萬美元,不如黑寡婦扮演者斯嘉麗約翰遜的2000萬美元,片酬差距將近6倍。為什麼美國隊長願意接受如此低片酬?

理由:美國隊長是一個經典人物角色,該角色視聽符號同樣非常明顯,比如:

1、道具獨特:藍星盾牌,制服統一,頭戴半個面具,觀眾不需要看臉識人,只要看衣服與盾牌就可以。

2、形象獨特:人物聰明,智商高,具有領導力,正義正直。形象版權屬於製片方。

演員與製片方博弈邏輯:任何人出演美國隊長,只要穿上獨特服裝道具,觀眾就能認可該人物形象,而且故事群眾基礎大,很多演員都願意低薪飾演該角色,製片方有更多選擇,可以進一步壓縮演員片酬。

反面案例:製片廠向演員支付天價片酬

反例一:鋼鐵俠,唐尼片酬破紀錄

案例分析:鋼鐵俠是好萊塢製片廠高片酬的典範,一系列的人物形象設計失誤讓迪士尼與漫威為此付出了慘痛代價。最開始的《鋼鐵俠1》,當時漫威已接近破產,因此鋼鐵俠扮演者小羅伯特唐尼只有50萬美元片酬,但隨著鋼鐵俠在全球的火爆,製片方喜憂參半:

好消息:鋼鐵俠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全球無數觀眾認識並喜歡了鋼鐵俠,鋼鐵俠成為了票房與人氣保證。

壞消息:全球觀眾對扮演者小羅伯特唐尼同樣記憶深刻,觀眾將小羅伯特唐尼視為鋼鐵俠本人,而且無可替代。

為什麼會出現演員「演死」了一個角色的現象?這與電影本身視聽符號設計與拍攝技巧不夠聰明有關,比如:

一方面沒有設計非臉譜化視聽特徵:

(1)鋼鐵俠角色托尼斯塔克並沒有獨特長相;

(2)鋼鐵俠並沒有讓人印象深刻的出場音樂;

(3)鋼鐵俠並沒有讓人印象深刻的口頭禪;

(4)鋼鐵俠並沒有其他標準化性格特徵。

另一方面過度展示臉與個人性格:

(1)電影中出現了大量關於演員小羅伯特唐尼的面部與身型特寫,而且其臉型有特色,觀眾很容易被其面部特徵所吸引;

(2)演員聲線有特色,而且很難模仿和替代,雖然好聽有磁性,但這並不屬於製片方,而只屬於演員;

(3)每次戰鬥環境下,鏡頭都會集中於鋼鐵俠戰甲里的演員臉部,這使得觀眾對演員的臉印象非常深刻,觀眾只認臉,與之相比,蜘蛛俠從不會在戰鬥時出現面部特寫;

(4)人物角色個性化特徵鮮明,電影編劇曾承認劇本是完全以小羅伯特唐尼本人為藍本而寫,編劇把演員的生活細節放進了電影,這使托尼斯塔克彷彿是為小羅伯特唐尼量身定製。

演員壟斷角色:觀眾對鋼鐵俠的認知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演員的臉型長相、個人嗓音與個性特質。這使得演員小羅伯特唐尼幾乎壟斷了鋼鐵俠這一角色,如果不是他出演,或者如果他拒絕出演,鋼鐵俠及其故事將根本不成立。

這一切對製片方而言,簡直就是最大災難:

因為這導致了在後來幾部鋼鐵俠電影中,主演唐尼具備極大談判優勢。唐尼經紀人可以說:如果不支付更多和最多片酬,演員拒絕出演。而製片方毫無辦法,只能乖乖付錢。

唐尼天價片酬:

《復仇者聯盟》中,唐尼片酬最高,高達4000萬美元,是第二名兩倍。

《復仇者聯盟3》上下兩部,製片方為了邀請唐尼出演,不得不向唐尼一個人支付了兩億美元片酬,史上最高價。

製片方絕對不樂意,簡直想哭,但是無奈,只能打碎牙往肚子裡面咽。

天價片酬悲劇的根源:因為製片方不懂得創作可複製人物形象。在故事角色與明星演員之間的注意力競爭中,觀眾對明星演員的記憶超過了故事角色,觀眾只認演員,演員談判籌碼更大。這是漫威與迪士尼的最嚴重失誤,為此他們不得不為該角色多支付至少數億美元片酬,而那就意味著製片方少掙數億美元凈利潤。

如果製片方足夠細心聰明,他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擺脫鋼鐵俠角色對演員唐尼的過度依賴?辦法其實有很多,甚至可能比想像中更簡單,比如:

(1)為不穿戰甲的主角設計其他道具,將觀眾注意力從演員的臉轉向手中道具;

(2)在主角臉上設計其他符號,類似哈利波特額頭上的閃電傷疤,轉移注意力;

(3)為主角設計簡短有個性的經典台詞或口頭禪,讓人一聽到口頭禪就想到該角色;

(4)為不穿戰甲的主角設計其他獨特服飾,讓觀眾一看到該服飾就想到鋼鐵俠;

(5)在鋼鐵俠戰鬥時不要出現演員臉部特寫,不要讓觀眾看臉,不要為演員的臉宣傳;

(6)為主角設計獨特且情緒強烈的背景音樂,比如007與神奇女俠,讓觀眾牢記音樂。

(7)為主角設計大眾化性格特徵,不要讓角色與演員的個性特徵過於類似,保證其他演員也能出演。

如果能做到以上設計,鋼鐵俠人物角色就不會被明星演員徹底綁架,製片方就能有更多合適演員可供選擇,演員片酬就會在相互競爭中得以下降,製片方就能獲利更多,而不是整個劇組都在為主演小羅伯特唐尼創造剩餘價值。

人物形象設計的經濟價值:聰明的人物形象設計可以為製片方節約無數成本,而愚蠢的人物形象設計則會讓製片方徒增無數代價。

案例二:加勒比海盜5,德普壟斷角色形象

案例分析:明星演員約翰尼德普同樣幾乎壟斷了船長傑克斯派洛這一角色。為此迪士尼也不得不向演員支付極高額片酬。因為傑克斯派洛船長的個性幾乎無法被複制,其視聽符號幾乎等同於演員個人長相與性格,其他所有演員都很難詮釋傑克船長。

具體片酬:《加勒比海盜5》中約翰尼德普一人的片酬就達到史無前例的9000萬美元,合人民幣超過6億元。一人片酬超過6億,製片方非常不開心,但是無奈。

內在博弈:製片方與德普經紀人都很清楚,如果這部電影沒有德普,全球觀眾基本就不會買單。觀眾喜歡這部電影,不是因為故事有多精彩,只是因為喜歡傑克船長這一人物角色,而這一角色只有德普能詮釋,無法像蜘蛛俠或蝙蝠俠一樣可以帶上頭套隨便換人。

案例三:碟中諜,續集完全依賴阿湯哥

案例分析:同樣作為經典特工類型電影,《碟中諜》系列中的伊桑亨特從誕生起就與主演湯姆克魯斯牢牢綁定,這就導致該系列如果離開了湯姆克魯斯就很難得到觀眾認可。與之相對,《007》系列雖然也需要好演員,但《007》已經成功更換過好幾任扮演者,而且都獲得巨大成功。如果《碟中諜》更換主演,很可能就會失敗,所以續集只能取決於湯姆克魯斯。

片酬博弈:2016年底,克魯斯方面與派拉蒙就《碟中諜6》片酬談判,克魯斯對高達5000萬美元的片酬仍不滿意,導致項目合作一度擱淺。雖然後來達成協議,但成本依然居高不下,其內在原因依然是角色不可替代,缺乏差異化視聽特徵,觀眾只認臉。

如果一部電影過於依賴演員臉部特徵必然導致悲劇下場。如果觀眾只認演員,比如:很多人都只記得湯姆克魯斯而不記得伊桑亨特,很多人都只記得鹿晗而不記得陳長生,製片方就不得不將投資與利潤的絕大部分支付給明星演員。

縱觀整個中國影視圈,各大製片公司幾乎全部陷入了該無底洞與死循環之中。

創作者啟發:

(1)電影利潤的博弈雙方主要是:人物角色與明星演員。如果人物角色更有吸引力,演員片酬就低,如果人物角色不具有吸引力,演員片酬就高。

(2)製片方制勝的秘訣就在於:設計更有吸引力的人物形象,獲得相對於演員的更優勢談判地位,讓演員為角色服務而不是相反。

(3)演員片酬並不完全與電影項目質量呈正相關,好故事好角色更可以吸引低價優質演員,而普通故事與電影更需要高價請明星演員。

(4)演員片酬根本上取決於好演員與好角色的供求關係,製片方應該想盡辦法將人物角色特徵凌駕於明星演員之上,降低電影對明星演員的依賴。

(5)製片方只有設計非臉譜化視聽符號特徵,將觀眾注意力從演員臉部移開,才能從根本上降低明星演員片酬,獲取更大利潤與發展空間。

第三、人物是中國故事產業的未來

3.1人物形象是破局之路

有人說:所有的電影公司都將為互聯網公司打工。

事實證明:完全錯誤。

真實情況: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都在為明星演員打工。

互聯網影視公司都在補貼都在虧損;

內容製片公司少有盈利,大部分虧損;

明星演員正在盈利,並收穫了最多利潤;

一個明星片酬高於很多製片公司凈利潤;

明星演員從不虧損,製片公司虧損連連。

關心與從事中國電影產業的人都在詢問:

如何破解電影公司的低盈利困境?

如何限制壓縮明星演員超高片酬?

中國電影產業的未來之路在哪裡?

如何提升中國電影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所有以上問題都有一個共同答案:設計受觀眾歡迎的可複製人物形象。人物形象,這是中國故事產業的未來之路,而且別無他路。

為什麼說只有「人物形象」才可以是電影公司的搖錢樹?

觀眾會因為喜歡與信任一個熟悉的人物形象,而喜歡和信任一部新作品。

擁有可記憶人物形象,版權公司就能以人物形象為核心開發更多衍生產品。

可識別可複製人物形象可以降低新產品營銷成本,快速建立認知,降低創新風險。

現在很多人說,好內容就是價值所在,就能創造財富,好內容就是錢。但什麼才是內容產業裡面的最有價值的搖錢樹?答案其實是:人物形象。

內容財富的終極秘訣,就在於設計出能被大眾觀眾「記憶、喜歡與傳播」的人物形象。

3.2內容產業價值鏈真相

中國很多電影公司走在了錯誤的認知道路上,他們信心滿滿,自認為將來可以壟斷內容財富,而他們的理由通常是:

我收買控制了大部分院線;

我壟斷了在線購票入口;

我有互聯網大數據;

我能請來大流量明星;

我有最受歡迎網路小說;

我有超一流特效製作團隊;

我有最強地面宣傳發行團隊;

我能給出最多營銷預算;

我能請來最有名導演團隊。

事實已經並將繼續證明:全錯。全沒用。所有以上答案都沒有說到內容產業的核心,而這一核心,好萊塢與迪士尼們早在半個多世紀前就已經發現:

人物形象,才是內容產業的無冕之王,才是內容產業的皇冠明珠,才是內容產業的財富秘訣。誰能壟斷最受歡迎的人物形象,誰才能壟斷無上限的內容財富。

擁有最受歡迎的人物形象的公司與產業鏈其他環節代表的談判模擬:

你有院線?我有人物形象。

你有特效?我有人物形象。

你有明星?我有人物形象。

你有預算?我有人物形象。

你有大數據?我有人物形象。

有人質疑:這太誇張,人物形象沒那麼大用。

這真不誇張。因為能在美國成熟製片產業佔據行業話語權的,從幾十年前開始,就已經是擁有人物形象與故事版權的內容製作公司,而產業鏈上所有其他公司,包括:院線公司、互聯網公司、營銷公司等,都不具備同等話語權。

很多人說:我要打造影視全產業鏈。

但在這條全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話語權並不平均分配,事實上只有人物形象版權所有者才是真正無冕之王,才是唯一主角,其他所有都只是配角。

中國並不例外,中國也必將走向這條路,中國不會因為有了互聯網或大數據而發生質的變化。這是本質,是趨勢,是未來,是中國電影市場演變的唯一方向。

內容產業價值鏈真相內容產業鏈上所有其他環節都將只是為人物形象版權所有者創造剩餘價值。

對於現在及以後的所有內容公司尤其是電影製作公司來說,每個人都應該自問自答:

現在,此刻,公司手中有多少個能被觀眾記憶、喜歡並傳播的人物形象?

這些人物叫什麼名字?有何非臉譜化視聽符號特徵?已經被誰記住?

這些人物能否脫離故事而存在?能否出現在故事外的其他場景之中?

這些人物形象能否脫離某個明星演員而存在?能否獨立吸引目標觀眾?

為什麼是人物形象?因為可記憶、識別與複製的人物形象是故事產業一切價值的源泉,是觀眾看完故事之後最不容易忘記的元素,是故事裡記憶周期最長的元素。

電影故事產業價值鏈中一般包含有以下環節:導演、演員、院線、宣傳、發行、特效、在線選座、話題營銷、故事情節、檔期排片等。但是最終這一切都會被遺忘,未來一切的價值終點都將集中在故事裡的「人物形象」,所有以上環節,本質上都是在給人物形象創造價值,以人物形象為核心,服從並服務於人物形象。

所以此刻,對於任何一個還不擁有能被觀眾「記憶、喜歡並傳播」的人物形象的電影製作公司來說,即便該公司掌控了除人物形象之外的其他所有產業鏈環節,其最終的命運很可能依然只是:

給「人物形象」打工,不得不求助於「人物形象」,不得不將其所創造的絕大部分價值與利潤,上交給該「人物形象」的版權所有者。

沒有「可記憶、識別與複製」的人物形象版權而只有其他價值環節的公司,都只是在給別人創造剩餘價值,都只是在等死,區別只是在於死的快與慢而已。憑什麼這麼說?因為美國市場過去半個多世紀一直如此。

比如:

問題一:為什麼美國大製片廠都有很多人物形象版權?

答案是:因為所有不具備人物形象版權的公司,都已經在大浪淘沙中死掉。沒有受歡迎人物版權的製片公司就意味著必須承擔更高創新風險,或者必須給明星演員支付天價片酬,或者時刻面臨無米下鍋的慘淡局面,進退兩難,直至形成惡性循環。這就加大了虧損死亡的風險與概率,此類公司的死亡或衰落只是時間問題,而能夠活到今天的大製片廠,都是因為具備了大量人物形象版權。換言之,不是大製片廠有很多人物形象版權,而是只有具有人物形象版權的製片廠才能成為活著的製片廠,才能發展壯大成大製片廠。換言之,大製片廠的本質就是擁有眾多人物形象版權,而擁有眾多人物形象版權的最有可能成為大製片廠。人物形象版權無限等於大製片廠,這是市場機制下逆向淘汰的必然結果。

問題二:為什麼好萊塢大製片廠如此有錢?

答案是:因為好萊塢製片廠為演員支付的薪酬相對於投資額很少。反過來說,只有為演員支付很少的公司,才有資本投資於其他製作環節,成長為類似於好萊塢大製片廠一樣的由技術與人物形象版權驅動的內容公司。此類公司的運作模式是以人物形象版權為核心,通過分銷版權與周邊產品,無限延伸產業鏈,獲取電影之外的超額利潤,從而實現正向價值閉環,精準防控風險,精準創新產品,精準實現利潤與利益最大化。

問題三:為什麼好萊塢最強大的製片公司是迪士尼?

答案是:因為迪士尼掌控了當今地球上最多的最受歡迎的可複製人物形象,包括自身創造的1000多個動畫人物,收購的漫威所擁有的1000多個人物形象,以及其他無數各種動畫角色等。在過去現在與未來,一個製片公司的長期價值將取決於其所擁有的受歡迎人物角色的數量。當迪士尼擁有這些的時候,通過科學合理精細運作,其價值與利潤就可以從無數人物形象中不斷被釋放,源遠流長,行穩致遠。而其他所有文化產業公司,要麼缺乏可複製人物形象的版權意識,要麼人物形象無法滿足全球大眾觀眾的基本需求,所以都只能曇花一現,無法持久強大,無法抵禦長期風險。一旦創新失敗,就可能立即煙消雲散。

問題四:為什麼美日的動畫產業如此發達?

答案是:因為動畫人物形象不依賴於明星演員,依賴於明星演員的製片公司早已消亡,擁有動畫人物形象的製片公司更容易生存下來,尤其是擁有製作成本低、轉移成本低、生命周期漫長的動畫人物。美日動畫產業發達的根本原因同樣來自於市場選擇與逆向淘汰機制,因為其他故事形式,比如依賴於明星演員的故事創作模式,由於其人物形象難以複製,所以往往無法延伸產業鏈,導致其很快消亡,而只有擁有可記憶、識別與複製的動畫角色的公司,才能繼續發展存在,走向發達。

斷言:此時此刻的任何一家中國電影內容製作公司,如果不擁有可「記憶、識別與複製」的人物形象版權,都可能隨時虧損甚至死亡。

分析:電影製作是一個風險極高的領域,短暫成功也不能消除未來風險,唯一能降低風險的方法就是設計可「記憶、識別與複製」的人物形象。事實上,所有不具備可複製人物形象的電影製作公司,都只是在奔向死亡的道路上。中國電影人必須放棄幻想,並牢記以下規律:

中國市場並不會與美國市場有本質差異;

中國市場趨勢也並不與美國有本質差異;

一切在美國內容市場出現過的現象與趨勢,現在與將來都會出現在中國內容市場。

3.3中國電影的實踐與嘗試

中國電影必須打破對高顏值明星演員的迷思,並回歸到提升故事與人物形象價值的正道。比如:

《戰狼2》中的女性角色瑞秋,原本由其他演員出演,但由於其臨時要求更高片酬,製片方不同意,而該角色又不是核心角色,所以製片方選擇盧靖姍低價出演。

創作者啟發:通過掌控核心角色,降低演員片酬,將更多資金運用於故事、特效、製作等層面,提升故事真實性與觀賞性,這將是中國電影漸漸學會的真理。這一趨勢與案例已經出現,未來這將成為整個行業共識,因為這是唯一正確出路,而高價請明星只能是惡性循環,飲鴆止渴,死路一條。

另一方面,類似於《戰狼2》的電影還是有可以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比如:

電影雖然強化了主角人物冷鋒這一角色,但是該角色的最大特色依然是演員吳京的臉部特徵,觀眾只能通過辨識吳京的臉才能識別和記憶冷鋒人物角色,該角色並沒有任何其他非臉譜化的視聽特徵。

該模式存在兩大隱患:

隱患一:如果主演調高片酬,製片方將減少甚至沒有利潤,製片方只能為主演創造價值。

隱患二:如果主演出現意外無法出演電影續集,則該人物角色將不再有任何衍生價值。

如果人物設計師能對該人物進行更長遠的設計,該角色的生命力就會更久遠,角色風險大大降低,人物角色就能實現「可記憶」「可識別」「可複製」。

比如:

為冷鋒設計個性化口頭禪,類似於「真相只有一個」「邦德,詹姆斯邦德」等;

為冷鋒設計標誌性動作,讓人容易記憶並模仿,提升角色可識別性與可複製性;

為冷鋒設計標準化特色制服,該制服可申請知識產權保護,壟斷該角色特徵;

為冷鋒設計出場音樂旋律,目標是觀眾一聽到音樂就能想起冷鋒這一角色。

如果製片方能為《戰狼》系列的故事主角設計更多差異化視聽特徵,冷鋒形象甚至可以脫離主演吳京而存在,從而實現無限期製作,就像007一樣製作五十年甚至更久。而現在,冷鋒形象的完成度顯然還達不到這一工業水準。但冷鋒達不到,未必代表以後其他形象也達不到。

關於明星演員的超高片酬,可以如此解讀:片酬只是一種市場結果,市場結果必有市場原因。從理論到實際,中國明星演員高片酬的根本原因其實就是:

(1)創作者的原因:只注重故事的故事性,而不具備塑造可記憶、識別與複製的非臉譜化人物形象的創作意識與技巧;

(2)製片方的原因:只根據故事閱讀量購買故事版權,而從不評估故事裡是否具備可記憶、識別與複製的人物形象。

市場行為導致市場結果,演員及其經紀人並不是高片酬的根本原因,一切的本質其實是創作者與製片方的不專業市場行為導致故事價值被明星演員截取,演員收穫影視界最大價值,所有其他工作人員都在為演員創造剩餘價值。

擺脫困境的唯一方式,不是依賴國家行政命令,而是創作者與製片方主動作為,改變自身行為與思維模式,從源頭剝離故事對演員的依賴,將觀眾注意力從演員的臉轉移到故事角色的非臉譜化視聽符號特徵上,千方百計不惜一切積極作為,盡一切可能讓觀眾更多記住角色,而不是演員。

製片方的根本任務,就是讓觀眾忘記演員,記住角色。

降低演員片酬的系統性變革方案:

創作者變革方向:每一個創作者在創作故事時,必須有意識地塑造人物形象非臉譜化視聽符號,比如:獨特服飾、道具、口頭禪、價值觀、專業技能等。如果不具備,則不合格,必須優化。

評估者變革方向:每一個評估者在評估劇本是,必須有意識地評估人物形象非臉譜化視聽符號,必須站在觀眾角度思考,如果不依賴明星演員,觀眾是否能對該角色記憶深刻。如果不具備,就應該給差評,然後優化。

製片方變革方向:每一個製片方在採購故事版權時,必須不能僅依賴故事閱讀量或點擊率,而必須考察人物形象是否具備可記憶、識別與複製的非臉譜化視聽符號。如果不具備,價值應該有所折扣,或者在改編階段優化。

解鈴還須繫鈴人,這一點放在影視圈再恰當不過。要想從根本上達到降低演員片酬的長遠目標,那就必須寄希望於所有上游創作環節的共同努力:

第一步,識別本質。明確高片酬的內在原理,理解演員與角色之間的博弈關係,在紛繁複雜的亂象中看清高片酬的本質機制,摸透各利益方的博弈心理與籌碼;

第二步,統一戰線。擴大宣傳動員,讓先進生產方向與生產方式廣泛擴散於所有創作者與投資人的腦海之中,從渠道到內容,達成高度共識,統一內容戰線,讓可複製人物形象成為市場主流,從源頭減少不可被複制形象;

第三步,集中談判。一旦創作者與製片人手中掌握更多可複製人物形象,片方就能有更多角色可供挑選,以此在談判桌上逼迫明星演員降價,根本上提高片方談判籌碼,削弱明星或其經紀人的談判優勢;

第四步,優勝劣汰。一旦明確人物形象的核心作用,市場參與者就會出現分化:擁有可複製人物形象的製片廠會獲得更多談判話語權與利潤,而不具備可複製人物形象的製片廠會失去籌碼與利潤,只能為演員打工,直至被演員榨乾,被市場拋棄,從而最終實現各製片廠的優勝劣汰與市場集中,實現影視工業生產力的升級換代,實現中國影視工業的成熟與成功。

創作者啟發

歷史與現實反覆證明,只有人物形象才是內容的價值核心。故事產業的核心切入點必須是塑造具備普世價值的可複製的獨特人物形象。誰把控了最有價值的人物形象,誰就能在內容產業鏈上收穫最多果實,獲取最多利潤。這在好萊塢已經被歷史驗證了半個多世紀,在中國這一點也正在被驗證,中國並不例外。

未來的中西方文化競爭,本質上是中西方故事競爭;中西方故事競爭,本質上是中西方人物形象之競爭。提升中國文化影響力,本質上是要提升中國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全球影響力。提高內容製作與生存能力,本質上是要提升非臉譜化人物形象的設計與創新水平。

輸出中國文化與價值觀,本質上是要塑造並傳播具備普世文化與價值觀的人物形象。這是一場世紀戰爭。過去兩百年,西方成功向中國輸出並傳播了無數人物形象,而在未來百年,中國能否做到文化輸出,其核心評價指標依然是:中國能創造並向外部世界輸出多少以及什麼樣的人物形象?

好萊塢影視圈早就明白,人物形象,而不是明星演員,才是內容產業的無冕之王。越是大製片廠越理解這一點,這是大製片廠建立壟斷權力的核心競爭力,但中國電影人對此還沒有正確深刻認識,所以中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製片廠。反之,中國如果要建立大製片廠制度,要扶持文化產業龍頭企業,方法與方向也只有一個,那就是打造無數個具備普世審美價值的可複製的人物形象。

但是將來會有更多人覺醒,中國電影人不會一直愚蠢。隨著經驗不足的電影人不斷試錯與總結,隨著後知後覺的創作者不斷優化與提高角色完成度,中國一定可以有完成度遠高於冷鋒,甚至接近007、蜘蛛俠等人物形象的可複製人物。因為那是價值利益最大化的唯一路徑,資本不會從一開始就很聰明,但一定只會越來越聰明。這一桂冠就在那裡,每個市場參與者都有機會去摘取。

一旦中國電影人集體意識到人物形象的核心價值,一場圍繞非臉譜化人物形象的版權大戰就將開啟,創作者與製片方將會展開一場新的戰爭,而這樣的戰爭,早在半個多世紀前的日本與美國就已經發生過。未來已來,一場靜悄悄的戰役即將展開。

中國不是例外,正義不會缺席,風雨欲來,無人可擋。

結語

本篇給各位講述了如何降低演員片酬,核心就是塑造非臉譜化人物形象,讓觀眾記住人物形象而不是演員的臉。只有讓角色的特徵超過了演員的特徵,並且製片方牢牢把握角色版權,製片方才能獲得談判優勢,利用演員間的競爭來削減演員片酬。好萊塢一直這麼做,中國必須這麼做。

但是為了讓觀眾對角色記憶深刻,不是只能依靠非臉譜化視聽特徵,還可以有其他方法。比如:

如何打造經典人物形象?

如何讓人物形象更具有保質期?

如何讓觀眾對某個形象印象更深刻?

中國電影應該如何塑造能被全球觀眾認可的人物形象?

劇本方法論,科學化劇本,我是劇本評估第一人侯勇,這裡是侯勇電影秘訣。下一篇將給各位分析經典人物塑造方法論。秘訣是:讓角色具備反人性特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侯勇電影秘訣 的精彩文章:

TAG:侯勇電影秘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