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進退自如,與海天為一體的曠達胸襟——《論語》第24天

進退自如,與海天為一體的曠達胸襟——《論語》第24天

今天,第八屆世界儒學大會在曲阜開幕,三十多個國家的儒學專家、漢語言文學專家參加,真是一場思想盛宴、文化大餐。議程安排會發布近兩年儒學研究的十大熱點,會議一定很精彩。

敏於事訥於言

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雍:冉雍,字仲弓,春秋末年魯國人,孔子的學生。

佞:巧言。即能言善辯。

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用伶牙俐齒來應對別人,挑起事端,招人討厭。御,抵擋,應對。給,足,不絕。口給,言詞不窮。

有人認為冉雍具有「仁」的美德,但口才一般,「不佞」,不能能言善辯。能言善辯,真的是一個人應該有的標配?孔子說:要這「能言善辯」幹什麼呢?用伶牙俐齒來對付別人,挑起事端,招人厭惡。

好多家長很著急,我家小孩子不是很會講話,這很重要嗎?現在有很多演講培訓班宣傳:一個領導最重要的才華是演講的能力。演講重要,但有比它還重要的重要,內在的仁愛之心才是我們的本性,才是我們更應該去追求的。

余秋雨曾講到:自己遇到過太多的「中國文化人」,他們把極端當作深刻,把妒嫉當作正義,把誹謗當作評論,把挑唆當作輿論。這樣的「文化人」的確是夠「佞」,又哪裡會有半點「仁」呢?

5.6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漆雕開:複姓漆雕,名開,字子開,又字子若,春秋末魯國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十一歲。

吾斯之未能信:我對這個還沒有信心。

說:通「悅」。

孔子曾對司馬牛講道:「仁者,其言也訒。」「為之難,言之得無仞乎。」 一個真正有仁愛之心的人,因為深知「為之難」,所以說話要謹慎,使得看上去好像是遲鈍、木訥。

有著對於「為之難」的真切認知,知道自己不知道,進而才有好學,更加躬身踐行。知道做到不容易,進而更加努力,進而不再夸夸其談,願意腳踏實地。儒家的價值體系非常的清晰、明白:落地,落地,還是落地。

超脫的胸襟

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桴:以竹木編成的水上行駛工具,大曰筏,小曰桴。

無所取材:木材,意指找不到做船的木材。

孔子說:「道不行,我就乘個木筏子浮於海上。」讀到此,有人認為,孔子也有隱退消極的一面。是這樣的嗎?我們的文化中,真正有境界、有情懷的人非常可貴的一點:不僅能拿起,還能真正地放下,有能力使自己全然的解脫。

很多人負重前行,沒有能力從負重的環境當中解脫出來,結果出師未捷身先死。一個高境界的人是可以解脫的,能夠舉重若輕。這種解脫不是說不做這件事,而是雖然負重前行,但內心是很輕鬆的,勞逸結合,進退自如,拿得起放得下。

「乘桴浮於海」,這其中多有一種飄然而去之感。如張惠言所說「飄然去,吾與汝,泛雲槎」。孔子乘桴浮於海,張惠言要飄然於雲端,事實上,海天一色,兩者是相同的。

老師是開玩笑,但是子路當真了。聞之喜,跟著老師走就行了,根本不需要問。這是一種多麼深沉的信任。看到子路當真了,孔子說:「仲由,你也就在勇的方面超過我,去哪裡找這做木筏的材料呢?」

孔子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鳥獸不是我們的同類,我不同人在一起,要和誰在一起?夫子於進於退、于海天為一體的曠達,令人心生漣漪。

真正的「仁」

5.8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賦:兵賦,泛指軍旅之事。

求,冉求,字子有,通俗冉有。孔子弟子。

邑:古人聚居之所,分公邑和采邑兩種。公邑直轄於諸侯,采邑為卿大夫的封地。

家:古代卿大夫的封地,即采邑。

宰:古代卿大夫的家臣和采邑的長官均稱宰。

赤: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孔子弟子。

孔子當年是培養人才最多的,春秋末年人才庫的人才多出自孔門。孔子認為仲由在一個擁有千輛兵車的大國,可以去管理軍政;冉求在一個千戶的大邑,一個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封地,可以當總管;公西華,穿上禮服,立於朝堂之上,可以接待賓客。如此治世良才,孔子卻不以「仁「來嘉許,這是為何?還是需要回到」仁「的本質上來。

「仁」有著全然的至高標準,實現「仁」,需要有對自我的覺知,需要有對人性的深切體察,需要持續的學習與修養。以上弟子當然優秀,但孔子還是不輕易以「仁」來嘉許,因為他們還有更大的進步空間。

「仁」的標準如此之高,若是人人都不可企及,怎會有實現它的意願和動力?《孔子家語.致思》中有個小故事,可與本章對讀。

孔子在去楚國的路上,遇到一位漁夫,要向夫子獻贈魚兒。無功而有祿,孔子不受。漁夫說:「您看,天這麼熱,集市又那麼遠,恐怕到不了集市魚就要壞掉了,沒法賣了。與其扔掉,還不如獻給您這樣的君子。」聽了漁夫的一番話,孔子再拜接受,安排弟子清掃庭院,將要享祭。

門人不解:「人家都要扔掉了,您還要用以祭祀,這是為何呢?」孔子說:「我聽說,因為憐惜食物會變質腐爛而想把它送給別人的人,這是仁人的同類。哪裡有受仁人饋贈而不祭祀的道理?」

孔子高度評價漁夫:仁人。一個人心中只要有著一份情義,就可以「仁」來嘉許了。「仁人」也並一定要將珍愛之物贈與人,那樣豈不是要忍痛割愛?同理,受人珍愛之物,豈不是奪人所愛?

子曰:「道不遠人。」真正有仁愛之心的人不需要忍痛割愛,只需要把用不著的東西贈與人,而不輕易丟棄,或者是舉手之勞給人幫個忙。看來,「仁」雖然是至高的要求,但又人人能知能行,極遠,又極近。

每一個人都有去企及「仁」的意願和動力,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做到,能夠對這些思想有中正的認識,有全然的把握,中正才能夠長久,才能夠持續。

有一個中正理解之後,素養就會提升;當素養或責任提升之後,其實我們做的事情,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意味著我們更加的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這個過程特別美好:意識到自己不足,然後去努力,去改變,去更加完美,用我們的真心去靠近「仁」。

不要說別人沒有以「仁」來嘉許我們,就好像是對我們評價低。不是的,恰恰是因為本身的素養高,所以才承擔的起更高的要求,而這正是很高的評價。

向上仰望,不切斷和我們祖先的聯繫。

向下紮根,不切斷和一方水土的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黎明即起讀聖賢書 的精彩文章:

立志行大道——《論語》第18天
禮儀的表現就是道理的呈現——《論語》第2期第11天
對外在影響力的追逐取決於內在品性的建立——《論語》第10天
為政以德,自然群星環繞——《論語》第5天
真正的學習帶來真正的魅力——《論語》第2期第3天

TAG:黎明即起讀聖賢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