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藥物所發現阿司匹林抗腫瘤轉移的作用機制
來源 | 上海藥物研究所 編輯 | 化學加
導讀
阿司匹林是經典的非甾體類抗炎葯,從發現至今已沿用百年。在過去的三十年間,大量流行病學、臨床試驗、動物實驗研究發現,長期使用阿司匹林能顯著降低腫瘤發生率、延緩惡性腫瘤病程、減少腫瘤遠端轉移發生風險以及降低腫瘤死亡率,但其抗腫瘤作用機制仍不明確。
跳轉閱讀深刻!有機化學僧的一首打油詩,道盡苦樂,太有才了!
為剖析阿司匹林的抗腫瘤轉移的作用靶點,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人員從藥物-蛋白質組學研究出發,首次發現乙醯肝素酶為阿司匹林潛在的抗腫瘤轉移作用靶點。乙醯肝素酶是哺乳動物體內唯一能夠識別HSPG多糖側鏈-HS結構的內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酯酶,與腫瘤的轉移密切相關。研究表明,阿司匹林通過結合於調節乙醯肝素酶的酶活關鍵氨基酸Glu225位,抑制酶活功能,調控相關信號通路,從而抑制腫瘤的血管新生和轉移。
該研究為全面認識阿司匹林抗腫瘤作用機制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同時,考慮到目前處於研發前沿的乙醯肝素酶抑製劑均為肝素類似物,而相關的小分子抑製劑研發工作無突破性進展,該研究也為乙醯肝素酶小分子抑製劑的研發提供了新的方向。
研究成果於近日在線發表於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研究工作得到了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海洋科學聯合基金等有關項目的資助。
http://clincancerres.aacr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7/07/14/1078-0432.CCR-17-0242
拓展閱讀
點擊展開全文
※抗腫瘤藥物中位研發成本為6.48億美元
※家系共分離分析對於腫瘤易感基因中罕見VUS變異的評估能力
※紅糖、白糖、冰糖……腫瘤患者到底能吃哪種糖
※腫瘤現形記:高分辨熒光顯微成像儀發力
※晚期腫瘤患者住進臨終關懷病房
TAG:腫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