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製一個歐姆表
自製一個歐姆表
作者:李建海
歐姆表是電子工程從業人員的必備工具。單從其使用來說,較容易上手。但高中物理往往考察其內部結構和設計原理,由於電流和電阻的非線性關係,給理解帶來極大的困難。
以往的做法是講結構、講原理,但收效不是很好。何不妨帶著學生做一個歐姆表,想辦法連線,標定刻度,最後測一個已知阻值的電阻以檢驗設計是否成功。
一、原理
以下電路分別由電源、電流表、滑動變阻器、待測電阻連接而成。
根據閉合電路歐姆定律,電路中電流
I=E/(Rg+r+R+Rx)
當E、Rg、r、R一定時,Rx與I相關,所以通過電流值I測量電阻值Rx成為可能。
二、連線
電流表的極性是這樣設計的:當電流從紅接線柱流入時,指針向右偏。所以對於電錶,就有了「紅進黑出」的說法。
電流流向、紅黑表筆位置及電流表極性如下圖。若電流表置於電源右側,其極性仍通過「紅進黑出」的原則判斷。
三、標定刻度
1.∞電阻刻線
如果電路斷開,即電阻無窮大,電路中電流為0,電流表指針不發生偏轉。因此∞電阻刻線應與電流表0刻線對應。
2.0電阻刻線
由公式I=E/(Rg+r+R+Rx)不難看出,待測電阻Rx越小,電流越大,何不令滿偏電流值Im與外接0電阻對應,這樣可以將電流錶盤刻線有效利用,是個好辦法。
這樣有
Im=E/(Rg+r+R)
可調電阻R的作用就是通過對它的調節使電流值達到滿偏值。
明白了這一道理,也就容易理解使用歐姆表時進行歐姆調零的目的與操作。
將紅黑表筆短接,即待測電阻為0,調節歐姆調零旋鈕,即內置可調電阻R,使指針指在最大電流處。
3.中值電阻
當電流表指針指在中央刻線,即電流值I=Im/2時,接入電路中的待測電阻稱為中值電阻,用符號R中表示,顯然歐姆表內阻等於中值電阻,即R中=Rg+r+R。
公式I=E/(Rg+r+R+Rx)可變形成I=E/(R中+Rx)=R中Im/(R中+Rx),進一步變形I/Im=R中/(R中+Rx)。I/Im表徵電流表的指針偏轉角度佔滿偏角度的份數。
這樣一來,
當Rx=R中,I/Im=1/2;
當Rx=2R中,I/Im=1/3;
當Rx=3R中,I/Im=1/4;
當Rx=4R中,I/Im=1/5;
當Rx=5R中,I/Im=1/6;
·
·
·
當Rx=R中/2,I/Im=2/3;
當Rx=R中/3,I/Im=3/4;
當Rx=R中/4,I/Im=4/5;
當Rx=R中/5,I/Im=5/6;
·
·
·
電阻值與電流值對應刻度如下圖所示。
4.中值電阻由什麼決定?
以上的探討,適用於所有倍率的歐姆表電阻刻線的標定。可中值電阻到底由什麼決定?
由公式Im=E/R中變形得R中=E/Im,可見中值電阻由電源電動勢和滿偏量程決定。
若採用常見的量程為0.6A電流表和電動勢為9V的電源製作歐姆表,它的中值電阻為15Ω。錶盤刻線如下:
5.檢驗
如果說指針指在1/3~2/3範圍內測量結果較準確的話,電阻的測量範圍為R中/3~3R中,對於上表來說,其測量範圍為5Ω~45Ω。
將電阻箱調到5Ω~45Ω的某一個值,用該歐姆表測量,並比較測量結果。
四、思考
換倍率換的是什麼?
中值電阻用測量嗎?
若長時間使用後,電源電動勢不變,而內阻增加,但仍能調零,測量值偏大、偏小還是不變?
若長時間使用後,電源電動勢變小,但仍能調零,測量值偏大、偏小還是不變?
五、高考試題
(2013全國)
某學生實驗小組利用圖(a)所示電路,測量多用電錶內電池的電動勢和電阻「×1k」擋內部電路的總電阻.使用的器材有:
多用電錶;
電壓表:量程5 V,內阻十幾千歐;
滑動變阻器:最大阻值5 kΩ;
導線若干.
回答下列問題:
(1)將多用電錶擋位調到電阻「×1k」擋,再將紅表筆和黑表筆________,調零點.
(2)將圖(a)中多用電錶的紅表筆和________(填「1」或「2」)端相連,黑表筆連接另一端.
(3)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調到適當位置,使多用電錶的示數如圖(b)所示,這時電壓表的示數如圖(c)所示.多用電錶和電壓表的讀數分別為________kΩ和________V.
(4)調節滑動變阻器的滑片,使其接入電路的阻值為零.此時多用電錶和電壓表的讀數分別為12.0 kΩ和4.00 V.從測量數據可知,電壓表的內阻為________kΩ.
(5)多用電錶電阻擋內部電路可等效為由一個無內阻的電池、一個理想電流表和一個電阻串聯而成的電路,如圖(d)所示.根據前面的實驗數據計算可得,此多用電錶內電池的電動勢為________V,電阻「×1k」擋內部電路的總電阻為________kΩ.
答案:
(1)短接
(2)1
(3)15.03.60
(4)12.0
(5)9.0015.0
六、反思
美國某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在講授西方近代史時,發動學生們利用一個學期造出了哥倫布發現美洲的船隻。看似與西方近代史無關,可是以哥倫布的船為切入點,真真切切體會了一把當時的科技,政治,文化。
現代學習理論認為,知識的獲得過程是大腦中神經元物理結構發生重組和變化的過程,需要不斷刺激。而動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建立神經結點的有效手段。
還不快動手做一個歐姆表?!
建海講物理
與你同成長
點擊展開全文
TAG:建海講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