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歷史上三次中日戰爭,朝鮮半島上的國家都打了可悲的醬油
在地理上說起日本,大家或許會想到「一衣帶水」這個頗為形象的辭彙。但是如果只看歷史的陰暗面(人與人之間的戰爭),大概這個辭彙就要改一個字,變成「一衣帶血」了。在歷史上,除了我們熟悉的中日甲午海戰和長達十四年的抗日戰爭外,中國和日本還發生了三次血戰……今天筆者就給大家從頭說起。
唐朝:白江口之戰
雖然現在大家都說日本和中國的友好關係始於隋唐,其實在唐朝的663年,中日之間就有一場大戰,史稱白江口之戰。這場大戰和以後的中日戰爭一樣,都牽扯到了朝鮮半島上的國家。
唐朝時期,朝鮮半島是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足鼎立的局面,這裡講的白江口之戰對戰雙方就是唐、新羅聯軍和倭國(日本)、百濟聯軍。戰役地點是在百濟的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入海口),當然,新羅和百濟都是打醬油的。真正的對手是中日兩國。
當時倭國軍隊有四萬兩千人,唐朝軍隊有一萬三千人,而在水戰中唐將劉仁軌指揮船隊變換陣形,分為左右兩隊,將倭軍圍住,其艦隻相互碰撞無法迴旋,士兵大亂。最終,日軍戰船全部被焚毀,數萬日軍被殺或溺死。此次戰役是中日兩國作為國家實體進行的第一次交戰,基本上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
元朝:文永、弘安之役
文永之役,即第一次元日戰爭,當時日本後宇多天皇的年號為「文永」,故稱「文永之役」。1274年6月,統一中國的忽必烈委託高麗造大小艦900艘。八月,忽必烈任命忻都為征東都元帥統帥蒙古軍、漢軍、高麗軍,共三萬兩千人,遠征日本。此戰的過程一波三折,本來元軍銳不可擋,但是因為渡海作戰後勤不足,最終撤軍。就在撤軍的當晚,元軍遭遇颱風襲擊,損失慘重。
文永之役失敗後,1281年忽必烈再次發兵兩路,總共派了二十萬軍隊(蒙古兵、高麗兵和南宋降軍)攻打日本。經過文永之役後,日本幕府方面有充分的準備,沿岸所有重要地區都建起了石牆(「元寇防壘」),使得元軍的戰艦在到達日本近海時,竟找不到登陸的地點。日軍以石牆為掩護,不斷擊退元軍的進攻,許多蒙古軍將領相繼陣亡,戰鬥持續了一個多月,元軍的損失慘重,依然不能突破石牆。
八月一日,元軍再次遭到颱風的襲擊,風暴持續四天,軍艦大部分沉沒。被遺棄在海灘上的元軍有十萬餘人,日本發動反攻,將殘存的元軍驅趕至一處名為八角島的狹窄地區,其中元軍大部分戰死,數萬士兵被俘。後日本人將蒙古人、色目人、高麗人全部斬首,原南宋的漢人(日本稱其為唐人)留下安居。生還者不到十分之一。
明朝:萬曆朝鮮戰役
1588年,日本的戰國梟雄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後,為了平息國內武士對分封不均的不滿以及獲取更多的土地,決定對外發兵。1592年3月,豐臣秀吉共調動軍隊九個軍團共二十萬人渡海至朝鮮作戰。
日軍在戰爭初期處於優勢,一個月攻陷朝鮮京城,驅逐朝鮮國王李昖。明朝集結四萬人由李如松統領,奔赴朝鮮作戰。後李如松在平壤大敗日軍,但因兵力也無法進行大規模作戰,在碧蹄館之戰後雙方開始議和。戰役的第一階段在1595年結束。1597年正月,日軍十四萬大軍再侵朝鮮。朝鮮二次求援,明朝調集七萬兵力赴朝救援,在戰役過程中豐臣秀吉突然病亡,日軍軍心動搖,後全面潰敗撤軍。
萬曆援朝戰爭對當時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深遠影響,起到了重新整合東亞各國政治軍事力量的作用,奠定了之後三百年的東亞的和平局面。
※歷史的陰暗面:從一衣帶水到一衣帶「血」,中日之間經歷了什麼?
※這個小國不一般,二戰中和日本一夥,戰後又向日本要到了大量賠款
※這個小國不一般:二戰中和日本一夥,戰後又向日本要到了大量賠款
※多行不義必自斃!「九一八」他們幫助日本侵略中國,後被滅國
※多行不義必自斃!二戰中他們幫日本侵略中國,後遭報應被滅國
TAG:歷史大爆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