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二十四史里的十個蔚縣人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被歷朝歷代納為正統的史藉。到清朝,乾隆皇帝專門把它們統一命名為了二十四史。這二十四部書,其實就是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注意,資治通鑒不在其列,它是編年史)。
它們就是官方承認的正史,有著非比尋常的地位,就等於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王朝歷史的第一手檔案。凡是能在這些書里留下名字的人物,稱得上是真正的「名垂青史」了。
有這麼十個蔚縣人,就在書里留下了名字,不但留下了名字,還給單獨做了傳。想像一下,這是什麼概念?這就意味著只要有人類的一天,他們就在那存在著,完全可以稱得上不朽啦。來看看,都有誰。。。。。。
第十位:古弼
古弼(生卒年不詳),代郡人,曾賜名古筆。南北朝時期北魏將領、官員,歷仕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燾、南安王拓跋余、文成帝拓跋浚四朝,官至司徒,封靈壽侯。
古弼很正直,只認理不認人,連皇帝都敢得罪。他原來叫什麼名字,史書上沒有記載,只說他"後改名弼"。
這個名字還是魏明元帝拓跋嗣給他改的,意思是古弼是個"輔佐之材"。在改這個名字之前,拓跋嗣還曾"賜"過一個名字給他,叫"古筆",意思是古弼這個人,不但像筆一樣有用,而且像筆一樣直。古弼的頭長得尖,像毛筆頭一樣,人們於是都親切地稱他為"筆公",而魏太武帝拓跋燾則昵稱他"筆頭"。後因巫蠱之罪被處死。北史《魏書》中有傳。
第九位:田琢
田琢(?-1219) 蔚州定安(可能就是現在蔚縣定安縣村)人。字器之,金代名臣。明昌五年進士。七年從軍塞外。彼時,衰敗的金朝受到成吉思汗帶領下崛起的蒙古族強大威脅,田琢為挽救金朝滅亡的命運,歷盡艱辛。
他輾轉山西、陝西、山東,為朝廷招募義勇,抵禦外敵,九死一生,歷任懷安令、尚書省令使、宣差兵馬提控、同知忠順軍節度使事、經略山西、山東西路轉運使、東路轉運使、權知益都府事、行六部尚書宣差便宜招撫使等職,最後卒於任上。《金史》本傳有詳細的記載。他有一首寫給燕子的非常有名的詩:《贈燕詩》
幾年塞外歷崎危,誰謂烏衣亦此飛。
朝向蘆陂知有為,暮投第舍重相依。
君憐我處頻相語,我憶君時不掩扉。
明日西風悲鼓角,君應先去我何歸。
這背後有個感人的小故事,篇幅有限,不多說,感興趣的自己找找看。
第八位:趙至
趙至(約249-289),字景真,後改名浚,字允元。代郡人,寓居在洛陽。約魏嘉平初,至晉武帝太康末之間在世。
趙至出身微賤,然而從小就立志要勤學以求顯達,榮養雙親,使他們遠離勞作之苦。與嵇康侄子嵇蕃是好朋友,嵇康挺欣賞他。太康中(285年左右),以良吏赴洛,方知其母亡,又以所志不遂,號憤痛哭,歐血而卒,年三十七。
趙至一生雖然短暫,但名氣卻很大。據說他寫了很多好文章,傳世至今的只有兩篇,尤其是收入《昭明文選》的《與嵇茂齊書》,被劉勰推為「書記」類的佳作,與司馬遷《報任安書》、楊惲《報孫會宗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並列《晉書》有傳。
第七位:魯勝
魯勝(生卒年不詳)西晉學者。字叔時。代郡人。
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墨家學說以其鮮明的政治態度和學術思想獨樹一幟。但墨家主張「兼愛」與「非攻」,成為儒家最大的反對派,受到統治階級的歧視,《史記》中沒有給墨子立傳。尤其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墨子似乎就從思想界消失了。
到晉朝,魯勝才給墨家作注,將其定名為《墨辯》。他年輕時在洛陽做過佐著作郎,晉惠帝時調任建康令。後稱疾去官,專事著述。著有《墨辯注》,《刑》、《名》、《正天論》等,今僅存《墨辯注》序文,文中提出"名必有形"的唯物觀點。他精通天文曆法,在任時還上書請求修改曆法。
魯勝在中國哲學史上是一位興微繼絕的人物,幾千年來,人們依然紀念著這位傑出的學者,唐朝修《晉書》時,為他立傳。在中國哲學史上,只要提到墨子、提到名家,也無不提到魯勝。
第六位:蓋寓
蓋寓(?- 902)唐蔚州人。蓋寓世居蔚州,祖父和父親都是軍官。
李克用任蔚州刺史時,開始發跡,蓋寓和康君立等人盡心竭力輔佐他,成了李克用的心腹愛將。李克用任雁門節度史的時候,蓋寓為都押牙,並任嵐州刺史。等到李克用轉任鎮守太原的時候,蓋寓為左都押牙、檢校左僕射。成為了李克用最信任的人,深受尊敬。
天佑二年(905年)三月,蓋寓病危,李克用每天都到他的府第看望,親自給他服用藥餌。等到聽說蓋寓去世了,正在雲州的李克用聽到消息後,悲呼著策馬趕往蓋寓府第。蓋寓的遺族把他的遺書交給李克用,上面沒有一句提及自己身後之事,只是仍諄諄勸諭李克用節約日常開支,減少賦稅,徵求賢才。後唐庄宗李存勖即位後,追贈蓋寓為太師。《舊五代史》、《新五代史》中均有傳。
第五位:魏象樞
魏象樞(1617-1687),字環極(一作環溪),號庸齋,又號寒松,蔚州人。清朝順治三年進士出身,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書。魏作為言官,敢講真話,作為能臣,為平定三藩之亂立下大功,作為廉吏,他"誓絕一錢",甘願清貧,作為學者,注重真才實學。
後人以"好人、清官、學者"六字,對他的一生進行了概括。現有魏象樞《寒松堂全集》九卷存世。康熙二十五年,卒,年七十一,賜祭葬,謚敏果。不多說,關於他的介紹與文章很多,包括劇團最近創作演出的《魏相樞》。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清史稿》中有傳。(《清史稿》不在二十四史之列,因為它是民國時期編修的,但為列正史,加上後來的元史,與二十四史並稱二十六史)
第四位:郝傑
郝傑(1530-1600)字彥輔,蔚州人。父親郝銘,任過御史。嘉靖三十五年(1556)進士,授職為行人,升任御史。明神宗朝南京工部尚書。
郝傑剛直不阿,對朝廷重臣,他也出以公心,予以評議,高拱任大學士時,他言其非宰輔之器,等張居正搬倒高拱時,他也為高拱鳴不平。因此,郝傑吃了不少苦頭,多次被貶,後因反對與日本議和,又一次被排擠出京,先後任南京戶部、工部、兵部尚書,雖然是很高的職位,但卻是虛職,郝傑再沒有機會建言、監督了。他鬱鬱寡歡,逝於任上,被追贈為太子少保。
郝傑還是一位學者,與同僚李言恭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左右,編寫出了《日本考》一書。《明史》有傳。代王城現在還有他的故居。
第三位:馬芳
馬芳(1517-1581),字德馨,別號蘭溪 ,山西蔚州(今張家口蔚縣)人。明朝嘉靖、隆慶、萬曆時期名將。
馬芳出身農家,十歲時曾被蒙古韃靼部落擄走,後於嘉靖十六年(1537年)逃回大同,在大同總兵周尚文手下為隊長,在與韃靼作戰中屢立功勛,累官宣府總兵、左都督等職。萬曆七年(1579年),因病解甲歸鄉。萬曆九年(1581年),馬芳去世,年六十四。在明代鎮守邊陲的名將中,馬芳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當時就有"勇不過馬芳"之說,同時代的詩人尹耕還留下"威名萬里馬將軍,白髮丹心天下聞"的詩句。《明史》稱其"大小百十接,身被數十創,以少擊眾,未嘗不大捷。擒部長數十人,斬馘無算,威名震邊陲,為一時將帥冠。"一些曲藝、戲曲作品也將他的故事搬上舞台,如鼓詞《香蓮帕》、川劇《魚鱗陣》、京劇《馬芳困城》等。《明史》有傳。
第二位:馮唐
馮唐(生卒年不詳)西漢代郡人,西漢大臣,從政時期主要在文帝、景帝之時。曾任文帝劉恆的郎署長,後升遷車騎都尉,景帝時還任過楚相。為人剛正坦率,敢於直言犯上。
文帝時,雲中太守魏尚抵禦匈奴入侵,保衛邊塞安寧卓有戰功,守土有方。但在一次邊報中,僅因所報斬敵首級數差了六個,文帝震怒將他坐罪罷官。
大臣們均不敢講話,而馮唐卻犯顏直諫,批評文帝「賞太輕、罰太重」,並指出這種錯誤做法會使天下寒心,將士不肯效命,給朝廷帶來巨大損失。文帝採納馮唐意見,改變旨意,下詔恢復魏尚官職。武帝即位之初,下詔求賢良之士,以馮唐年逾九十高齡,無法從政,遂召其子馮遂為郎,以示表彰。
因為馮唐出仕尚晚,且因漢武帝求賢時已經年過古稀,心有餘而力不足。後世學者文人通常用馮唐來形容"老來難以得志"。他能排第二,主要是因為因為王勃的《滕王閣序》里「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名句給他刷出了知名度。《漢書》中有傳。
第一位 王振
王振(?-1449),明蔚州人。雖說是一個太監,但是能排在第一位,確實是他的歷史影響太大了。前九位只是留名,但對歷史進程沒有太大影響。而這位卻是只要談歷史,就絕對繞不開的一個人物。具體事迹就不說了,都知道。《明史》有傳。
蔚縣自古名人輩出,金、明、清時全縣進士、舉人達355人。 類似以上十位這樣的其實還有很多,比如後唐時期的康福,元代的王敏等等,影響力不及這幾個,就不詳細介紹了。可能總結的不是太到位,歡迎提意見。
感謝欣賞,歡迎點贊!
TAG:霄霄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