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郭關古琴演奏專輯
郭關古琴演奏專輯
(音樂下載請點擊閱讀原文)
《平沙落雁》
明代稱本曲為《雁落平沙》。樂譜最早刊於《古音正宗》琴譜集。《平沙落雁》的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在空際盤旋顧盼的情景。《天聞閣琴譜》中寫道:「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也有從鴻雁「迴翔瞻顧之情,上下頡頏之態,翔而後集之象,驚而復起之神」,「既落則沙平水遠,意適心閑,朋侶無猜,雌雄有敘」,發出世事險惡,不如雁性的感慨。流傳的多數是七段,主要的音調和音樂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綿延不斷,優美動聽;基調靜美,但靜中有動。諸城派的《平沙》,增加了一段在固定音型陪襯下用模擬手法表現大雁飛鳴,此呼彼應的情景,形象鮮明生動,別具一格。
《桃源春曉》
曲譜《西麓堂琴統》的曲名、後記先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指向:樂曲題材取自東晉詩人陶淵明的詩文《桃花源記》,曲譜的後記也摘其序文大概:「晉太康中,武陵漁者操舟溪行迷失道,見桃花夾岸,落英繽紛,遂沿溪而入,得異境,桑麻村落,男女怡然。爭來問訊,雲是秦人避亂居此,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如日送歸,他日覓之不可得矣,故有是曲。」
《桃源春曉》給我們這樣的初步感受:寧靜和諧的田園、怡然快樂的人群;音樂形象明晰顯然、音樂語言質樸古老。酷愛自然的陶淵明對田園、對生息在田園的人們懷有一種天然的情感,《桃花源記》是詩人最高的理想境界。藉助琴曲曲題和詩文的啟示,我們可以在其導引下自由自在地想像:田野的春風、小溪的清流、近處的茅屋、遠處的炊煙、暮歸的飛鳥、淳樸的田父、天真的村童……通過想像表達琴曲寧靜、自然、淳樸的精神境界,並藉此抒發彈琴人的胸懷情操……
《普庵咒》
出自《禪門日誦》,為必讀咒語之一。經云:八地菩薩以上乃可自說咒語(參《楞嚴經·卷六》《大正藏》第十九冊頁129下)。本咒乃南宋臨濟宗僧普庵大師(1115~1169)所說。《普庵咒》是由許多單音參差組合,構成一個自然的旋律,猶如天人相互交融,聽之如同深剎鐘磬齊鳴、梵唄悠悠,令人自然進入祥和肅穆、清凈空明的境界。
太古引
《杏庄太音續譜》中記載:杏庄老人曰,自古及今,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霸,幾興幾廢矣。所謂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琴苑心傳全編》中記載:是曲古曲也。蓋考槃樂道之士,感懐寓意之所作也。志在高古,其趣深逺,一唱三嘆之間,而若有餘音也矣。
後記:琴以使人平躁釋欲,樂義好禮,世有對琴而猶恣睢貪鄙驕詐悖戾者,此有其噐而未尋其本,弗得其所為琴耳。子曰,人而不仁如樂,何故君子謹心焉。《神奇秘譜》中琴曲解析:臞仙曰,是曲也,不知何代所作,若非考槃在澗之碩人,必衡門樂道之髙士。其趣澹然沉靜,鼓之者,孑孑然若遺世獨立於無何之鄕也。可以回古風於指下,以今追昔,可以感興傷懷於一唱二嘆之間,而有餘音也。
《漁樵問答》
是一首古琴名曲,為中國十大古曲之一。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30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有歌詞。現存譜初見於明代蕭鸞編纂《杏庄太音續譜》 。譜本有多種。《琴學初津》雲此曲:「曲意深長,神情洒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聲之欸乃,隱隱現於指下。」由於音樂形象準確、生動,因此近幾百年來在琴家中廣為流傳。楊表正修訂曲譜,配製歌詞。清代琴家又略去歌詞,將曲調稍加改易,成為獨立的器樂曲。此曲優美清逸,以對答式的旋律,描寫漁夫與樵夫的對話。
《山居吟》
毛敏仲作曲。毛敏仲(公元十三世紀)名遜,浙江三衢人,宋末元初浙派琴家。自幼好琴,研習「江西譜」,後轉而彈奏郭楚望(即郭沔)的傳譜。年少時,投宋寧宗恭仁皇后的侄孫楊纘門下研習琴譜,後曾參與《紫霞洞譜》的編撰。元兵破臨安後,曾一度隱居于山林。一生所作傳世名曲頗多,在琴界極有影響。所作曲目主要有:《漁歌》、《樵歌》、《山居吟》、《列子御風》、《莊周夢蝶》、《禹會塗山》等,尤以《平沙落雁》廣為人所稱道。《山居吟》最早見於《神奇秘譜》。此曲表達山林隱士超塵脫俗、淡然無爭的人生情趣。琴曲雖短,但音調蒼古恬靜,是一首清雅從容,音韻高古的佳作。「山居吟」者,深居山林與世無爭,大山為屏,清流為帶,天地為廬,草木為衣,徜徉其間弗牽塵網。 古往今來,文人雅士對與山月為伴,林木為友,晴耕雨讀,其樂陶陶的山水田園生活,莫不情有獨鍾。山之壯闊,水之婉約,養心養性。蜀有鞠躬盡瘁之卧龍先生,于山野耕讀中,得一顆淡泊寧靜之心,釀天下局勢於胸。晉有五柳先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慢步於溪谷,鳴琴于山巔,平淡中品茗真滋味。唐有詩佛王維離開仕途之路,隱居於輞川別墅,「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清新澄凈的山水生活掀開了詩人新的人生篇章。
山水之美,在真,在純,在乎自然。人生的旅途中有峽谷,亦有高峰,有激流險灘,亦有靜水照大千。山水無心而自在,人若能效得一二,自能領略一番開闊天地,徜徉其間弗牽塵網,妙不可言。
流水
「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湯問》,傳說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後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高山流水》,為中國十大古曲之一。
《春曉吟》
屬中國古琴名曲之一。最早見於明代(1549)。表現了春之欣欣向榮的景象。共三段,《二香琴譜》認為它「和平、中正、大方」,為諸曲之冠。
《酒狂》
據傳琴曲作者為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阮籍,樂曲採用基本曲調的變化重複,曲首兩小節的節奏型通貫全曲。另外,第一、二、三段出現兩小節的固定終止型。樂曲結束段有「仙人吐酒聲」的文字提示。「長鎖」指法演奏的一連串同音反覆,音樂流動如注。
該曲結構短小嚴謹, 《神奇秘譜·酒狂》(1425)解題雲「藉嘆道之不行,與時不合,故忘世慮於形骸之外,托興於酗酒以樂終身之志,其趣也若是。豈真嗜於酒耶?有道存焉!妙妙於其中,故不為俗子道,達者得之。」
《神人暢》
傳說「神人暢」一曲為堯帝所作,《西麓堂琴統》謝希逸琴論曰:「神人暢唐堯所作。堯彈琴,神降其室,故有此弄。」古今樂錄曰:「堯祀天地,座有神見堯曰,『洪水為害,命子救之。』」古琴的歷史從堯舜時就有了,舜做五弦之琴,伏羲削桐為琴,而「神人暢」如果是堯之作,那應該算是最古遠老的琴曲了。由此也看來古人常用琴與上帝溝通。琴曲開始一大段通透天靈的泛音(天音)由遠而近,如同上帝對人的啟示,福音飄然而至。隨後便是一段有節奏起伏的散音(地音),按音(人音)似乎把人帶入一次虔誠的祭祀里,那開闊的氣感就如祭祀上帝般的舞蹈,神秘而有韻律。琴曲最後出現了天人合一般的景象,人與神的交融,心領神會般的啟悟......著實讓人聽後意猶未盡。此曲只用到了五根弦,所以更貼近遠古時期古琴的味道。
韋編三絕
《韋編三絕》為一首古琴曲,又名《讀易》、《秋夜讀易》,由孔子「韋編三絕」的故事演變而來。《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老夫子讀《易》,韋編三絕。春秋時期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一根竹簡上寫字,多則幾十個字,少則八九個字。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後成書,便於閱讀。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其中為熟牛皮繩最為結實。像《周易》這樣厚重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覆復把《周易》全部讀了許多遍,又附註了許多內容,不知翻開來又卷回去地閱讀了多少遍。通常認為,孔子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讀書勤奮用功。
《韋編三絕》,不論文字還是琴曲,都是對夫子一生「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一種呈現,更是勉勵鞭策後人契入聖賢心境的絕佳教材。
《韋編三絕》為琴曲之珍品,乾坤定位、陰陽清朗、剛柔相濟、天人合一,琴音飄然洒脫,若有若無,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德音雅樂,曲短境深;涵容攝遠,意猶未盡;學聖希賢,此曲臻境;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夫子之風,山高水長。
欸乃
著名古琴曲《欸乃》存譜初見於明代汪芝輯《西麓堂琴統》(1549年),亦有人稱其《漁歌》或《北研露樓琴譜-欸乃(5張)漁歌》,有多種傳譜,現琴家所奏多以《琴譜正傳》(明黃獻撰於1547年)的十段無詞《漁歌》發展而成。其曲意歷來根據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七言古詩《漁翁》來解釋,故也有人認為有傳此曲乃柳宗元所作。後《天聞閣琴譜》記載為《欸乃》,管平湖演奏。「欸乃」指的是漿櫓之聲或漁家號子聲,樂曲音調悠揚,清新雋永,以山水為意象抒發感情,乃是托跡漁樵,寄情山水煙霞,頤養至靜的一首名曲。此曲乃據唐柳宗元著名七言古詩《漁翁》所作,原詩「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欸乃」一般解作行船櫓聲或划船之聲。也有觀點認為《欸乃》是表現船夫拉縴的勞動的音樂作品,讀音應為「ǎoǎi」。(案,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元次山集《欸乃曲》注云:『欸,音襖;乃,音靄,棹舡之聲。』」)ǎ曲中有拉船的勞動號子音調多次出現,並一次比一次激動。整個音樂憂鬱不平,是很有形象很有深度的重要琴曲。在古曲中,這樣直接、具體地表現勞動的作品,是罕見的」(見李祥霆《略談古琴音樂藝術》)。目前琴界的現狀是兩種讀音共存。在樂曲中欸乃聲以不同形式先後出現,巧妙地表達了一種靜中有動的意境,讚頌了大自然秀麗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賞的情緒。
《修禊吟》
據說是明代民間創作。它散見於《西麓堂琴統》(1549)、《松弦館琴譜》(1614)等。王羲之著名的《蘭亭序》中有:「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殤曲水。」
悲骷髏
據未面世的《琴音劍氣譜》打譜,《琴音劍氣譜》自清杜教仁始,由一代代道士傳鈔下來,現存最早鈔本為嶗山派上一代傳人姜宗真道長鈔錄,共收二十六首琴曲,其中十六首《博古引》《柳含煙》《天馬吟》《悲骷髏》《太平贊》《醉金剛》《秋雨梧桐》《白鶴飛》《頑石點頭》《蓬萊引》《對月聽濤》《俠客行》《過海仙蹤》《紫氣東來》《混元歌》《悟真》,為不見於《琴曲集成》和《存見古琴曲譜輯覽》的孤本。
「悲骷髏」典故出自《莊子·至樂》:莊子之楚,見空髑髏,髐然有形,撽以馬捶,因而問之,曰:「夫子貪生失理,而為此乎?將子有亡國之事,斧鉞之誅,而為此乎?將子有不善之行,愧遺父母妻子之丑,而為此乎?將子有凍餒之患,而為此乎?將子之春秋故及此乎?」於是語卒,援髑髏,枕而卧。夜半,髑髏見夢曰:「子之談者似辯士。視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則無此矣。子欲聞死之說乎?」莊子曰:「然。」髑髏曰:「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莊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復生子形,為子骨肉肌膚,反子父母、妻子、閭里、知識,子欲之乎?」髑髏深矉蹙頞曰:「吾安能棄南面王樂而復為人間之勞乎!」
故事通過莊子與骷髏的對話,明晰的闡述了莊子道家哲學的生命觀,人生觀。
《廣陵散》
又名《廣陵止息》。它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中國音樂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是中國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
即古時的《聶政刺韓王曲》,魏晉琴家嵇康以善彈此曲著稱,刑前仍從容不迫,索琴彈奏此曲,並慨然長嘆:「《廣陵散》於今絕矣!」
今所見《廣陵散》譜重要者有三,以《神奇秘譜》的《廣陵散》為最早,也較為完整,是今日經常演奏的版本。全曲共45段。全曲貫注一種憤慨不屈的浩然之氣,「紛披燦爛,戈矛縱橫」。
郭關簡介: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書畫、音樂、斫琴、裝置等領域;曉音律、好古琴、南宋琴家郭楚望後裔,幼隨祖父習琴,後師承於中國琴會會長龔一先生、受教於成公亮、李祥霆等,喜操《幽蘭》《廣陵散》,打譜作曲上百首;二零零六年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二零一三年入龍虎山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著有《郭關詩文集》《郭關禪畫》《郭關詩畫集》《郭關古琴》等。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藝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
郭關繪畫
點擊展開全文
※一場審美的修行
※古畫放大來看才過癮
※楊時百42歲開始學琴,你還認為自己學琴晚嗎?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董其昌:孤標清世,伴談秋水
TAG:郭關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