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位曹操心愛的儒將,僅活了三十六歲,卻被全軍稱頌為「長者」

這位曹操心愛的儒將,僅活了三十六歲,卻被全軍稱頌為「長者」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李金鍚

一本《三國演義》不知讓多少人痴迷於三國的歷史,劉備在這本小說里擁有著名的「五虎上將」,作為實力最為強勁的曹操也配置了「五子良將」。

當然各位看官先不要激動,文中既不會提張飛、趙雲,也不會有張郃、徐晃。如果大家小時候打過街機的話,那麼《三國志》想必一定會有印象,這部伴隨不少人青春的遊戲里有一個戰將是不容忽略的,那就是第一關的BOSS李典。

作為曹操隊伍里比較出名卻又不是一等的將軍,李典的事迹究竟如何呢?

一、山東大族

曹操隊伍中勇將、謀將不在少數,卻缺少儒將。而李典恰好補充了這一短板。

他出身於山東巨野的大族,本身崇尚學習,尊敬儒雅,史書上記載其:「乃就師讀春秋左氏傳,博觀群書」。看來在文學追求上與關二爺也有相同的愛好,都愛看《左傳》。

可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之下,想要安心讀書幾乎是不可能的。李典的伯父李乾比較有膽魄,自己率領幾千食客跟隨曹操,先是在壽張打敗過黃巾軍,之後又攻打袁術,征討徐州。後來呂布突襲兗州,李乾帶兵回援。結果被呂布手下張遼大敗。

因為李氏為當地大族,為了消除隱患,張遼帶兵屠殺了大批巨野李氏,從此李典與張遼結仇,一直到最後也不和睦。

二、心細立大功

李典接手了伯父的部隊之後,工作大多數都是屯田、運糧。官渡之戰後,曹操追殺袁氏餘孽,與袁尚決戰於黎陽。曹軍此戰的糧草供應主要依靠水路,這樣既快捷又節省消耗。

可當時水路完全由袁軍把持,曹操對糧草官李典不放心,趕緊修改了命令:如果水路不通就改走陸路。但是李典拒絕了,他帶領手下先期在運糧道路上觀察,發現袁軍雖然人數眾多,卻不穿盔甲,每天就是奔走打鬧,完全沒認識到水路的重要性。

李典估算了一下認為,以曹軍的攻勢和袁軍目前的狀態,等到水路糧船走過來的時候袁軍早就敗退了。果不其然,後方糧草船運往前線時,袁尚的軍隊早已四散奔跑,這樣曹軍及時獲得了糧草補充,沒有出現前幾次戰役中斷炊的窘況,可以說李典的心細和決斷為後勤保障立下了大功。

在曹操攻擊袁尚的同時,劉備趁機北伐,曾一路打到了葉縣,距許昌只有一步之遙。曹操派夏侯惇為主將,李典、于禁為副將率軍進行反擊。三將協同合力將劉備一路推了回去,戰線一直打到博望附近。某天,劉備帶領少量兵將進行挑戰,剛剛交手便轉身逃走。

曹軍一路追趕至博望坡前,心細的李典發現前面山路越來越狹窄,草木越來越密集,擔心怕有伏兵便進言道:「窮寇莫追」。

可是連日來的勝利早就讓夏侯惇、于禁忘乎所以,夏侯惇埋怨李典膽小,命令其帶兵回去守大營,自己和于禁腳一滑繼續朝前追。後面的結果想必大家都知道了,一場「火燒博望坡」讓剛烈的夏侯惇差點壯烈。

幸虧李典觀察形勢,及時率兵來援,殺退了伏兵將夏侯惇、于禁救了出來。

三、大將之風

此戰李典受到了曹操的誇獎,然而難能可貴的是李典卻表現出謙虛的品格,完全不爭功,同時對待文官同僚沒有武將那般的粗魯無禮,被全軍稱頌為「長者」。

幾年之後,曹操在赤壁被孫劉聯軍殺得大敗。退回許昌之前,他安排張遼、李典、樂進帶兵防守合肥,並且嚴令不可輕易交戰。

當時三人的軍隊只有七千人,而孫權引兵數萬來攻。曹軍雖是新敗,三人卻同時認為應該趁著孫權立足未穩及時予以反擊。

可奧妙的是主將為張遼,前文介紹過了,張遼與李典有滅族之恨,而樂進與二人也吃不到一個鍋里。張遼怕三人不和睦造成戰時指揮失靈,所以遲遲不敢下出擊的命令。

忽然李典挺身而出,說道:「此國家大事,顧君計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義乎?」意思是捨棄私仇,專管公事。在李典的大度之下,樂進也發表了團結的意見,於是乎李典與張遼率領八百勇士突然從城裡殺出,大敗孫權軍隊。

此戰非同小可,它讓在赤壁嚇破膽的曹軍重拾信心,南線也從守勢變成了攻勢。直到曹丕即位之後,仍然對此戰讚不絕口,他說:「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

四、魏之耿純

前段時間播出的《大軍師司馬懿之軍事聯盟》中,曾經展現了權貴之家在家鄉圈地,為非作歹,甚至脅迫當地官府的景象。

曹操起初為了鼓勵戰將對自己的效忠,允許戰將自行招募兵勇。這種形式決定了一些部隊連曹操都是調遣不動的,需要依靠手下的大將。所以大將與曹操成為了互相依仗的態勢,等北方平定急需治理內政之時,權貴們尾大不掉的情況就如鯁在喉了。

為了防止這一現象的惡化,只有將這些人的家族從家鄉遷到都城才可以。一則權貴離開家鄉就失去了盤根錯節的根基;二則都城的治安嚴格,可以防止他們亂來。

然而這種政策怎麼可能得到下邊將軍們的響應,這時只有李典站了出來,主動將部下家族三千多戶將近一萬三千多人遷到鄴城,讓曹操撫掌稱讚。

因為在東漢時,劉秀手下的大將耿純就主動帶著家族脫離家鄉,於是曹操贊李典為「當世耿純」。

然而如此的儒將卻遭「天妒英才」,年僅三十六歲便匆匆離世,死後被追封為愍侯。雖然他沒有另一位英年早逝的郭嘉名氣大,但是卻留下了自己「軍中長者」的光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派 的精彩文章:

九一八:最先抵抗的農民,為東北軍正名的將軍,令張學良羞愧的軍閥
一次無意的偉大改良,讓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文明
嘉慶的能力比哥哥差上百倍,為何聰明的乾隆還是選嘉慶為接班人?
唐朝人為啥不能吃鯉魚?那明朝人能吃豬肉嗎?
英國近代褒貶不一的皇家軍官,經常出糗,卻對日本人展現出高貴

TAG:歷史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