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門走九車,走「龍車」的是哪個門,您知道嗎?
上世紀初的正陽門與前門火車站
TAKEFOTO供圖
正陽門在明清兩代有特殊的地位。北京內城的九座城門中,正陽門的規格高於其他八門,素有「四門三橋五牌樓」之說。四門指正陽門有四個門洞,而其他八門均只有兩個門洞;三橋指正陽門箭樓前方護城河上的正陽橋橋面被欄杆分隔成三路通道,居中的通道正對著箭樓門洞,稱為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五牌樓指正陽門牌樓的規格高於其他城門,有五個開間。
作為「內九外七皇城四」中保存較好的城門,正陽門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城市布局、軍事防禦、禮儀制度和建築藝術的形象體現,也是老北京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而其所處的前門地區在明、清時代就是北京城最繁華的商貿區,如今也是北京古都風貌保護的重點地區。這座城門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風雨雨和興衰更替,圍繞它的故事值得我們細細探索。
九門走九車
正陽門走「龍車」
老北京城有九個門,各有規格和功用,九門走九車,正陽門是走「龍車」之門。在九個城門的箭樓中,惟有正陽門箭樓開設了城門,只有皇帝出入時才開啟。
正陽門是明清時北京內城正南門,城樓始建於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正統四年(1439年)在其南面添建了箭樓,城樓與箭樓之間是一座瓮城。正陽門城樓曾幾毀幾修,現在的城樓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被焚毀後重建的,佔地3047平方米,坐落在磚砌的城台之上,通高43.65米,是京城的城門中最高大的一座。
從建築布局看,正陽門集城樓、箭樓和瓮城為一體,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禦性建築。現在僅留下城樓和箭樓,且為北京城內唯一保存較完整的一對城門。後因修築交通道路將城樓和箭樓分割成了兩個部分:城樓在北,南是箭樓。
因位於紫禁城正前方,正陽門又有「前門」之稱,是老北京「京師九門」之冠。
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即位後,為了防範元代殘餘勢力南下的侵擾,以北京為其「龍興之地」,決議遷都北京,隨即下令營造北京的宮殿和城池。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將明北京城的南城牆向南移出約二里。建造的仍然是三座城門:即現在的正陽門、崇文門和宣武門。元代的麗正門移至現正陽門的位置時仍稱為「麗正門」。明英宗正統年間,麗正門改為正陽門。
明、清時期,正陽門城樓與箭樓之間的瓮城佔地較大,瓮城南北長108米,東西寬88米,內為空場,四個方向都有門。東西設有兩座閘樓,在閘樓下開有券門。為改善交通,正陽門瓮城在1915年被北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下令拆除。瓮城城牆和東西兩側的兩座閘樓皆無存。
老北京有個「九門十座廟」一說,北京內城城門的瓮城內都有關帝廟。北京內城只有九座城門,那本應為九座廟,多出來的一座就在正陽門的瓮城裡。正陽門的瓮城裡有兩座廟,一座是與其他內城瓮城裡供奉相同的關帝廟,另一座就是「為我獨有」的觀音廟了。
正陽門瓮城內西側為道教寺廟關帝廟,東側為佛教寺廟觀音廟。話說內城的九座瓮城內所建廟宇中,除德勝門、安定門供奉著真武大帝外,其餘幾座均供奉著關帝,其中規模最大、香火最旺的當屬正陽門翁城內的關帝廟。瓮城被拆除後,那裡成為開闊地,關帝廟和觀音廟就獨立顯露了。這兩座廟曾經香火不斷,求籤者絡繹不絕。特別是關帝廟,它的影響力超過旁邊的觀音廟。不過,兩座廟均在1967年被拆除。
原正陽門關帝廟內塑像為明朝原物,清朝皇帝由天壇郊祭回宮時,必在廟內拈香。廟內有「三寶」:大刀、關帝像、白玉石馬。關帝廟內的一尊關帝像是明世宗嘉靖皇帝供奉的,傳說早期的關帝像尺寸較小,嘉靖皇帝特命木工製作了一尊大的關帝像。
廟內「三寶」非常珍貴:三柄大刀最大的長兩丈、重200千克,其餘兩柄分別為60千克和90千克,均為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陝西綏德城守營都司馬國鎰在前門外打磨廠三元刀鋪定鑄。每到農曆五月初九,關帝廟都要舉行一次磨刀典禮,屆時將刀抬出,請三元刀鋪的工匠舉行儀式,將刀磨光,再放回原處。「關帝畫像」據說是唐代畫聖吳道子的手筆,1900年庚子事變中被德兵掠取。「漢白玉石馬」雕刻精細,是明代遺物,在歷次拆修正陽門時,石馬不知何時丟失。
明代劉侗、於亦正所著《帝京景物略》對正陽門關帝廟有詳細記載。清《宸垣識略》稱,正陽門內兩座廟內均有明朝萬曆年間的石碑。清代《日下舊聞考》記載關帝廟建於明朝初年,有明朝六座石碑。
石碑曾一度遺失。2008年6月,北京市丰台區南苑鄉槐房村民宋振啟在改建自家房基時,發現了兩座石碑。經考證,正是正陽門瓮城關帝廟的著名石碑。一座石碑是明朝書畫家董其昌書的《漢前將軍關侯正陽門廟碑》,另一座碑是康熙皇帝的書法老師沈荃書《正陽門關帝廟碑》。據當時老人們回憶,在上世紀60年代,上級曾動員各公社、大隊進城拆城牆磚,運回來建集體房屋,那時也拉回來一些條石,兩塊石碑也就順便拉到丰台了。
多次焚毀
新舊城門並不相同
正陽門多次被毀,據史料記載:正陽門自明正統四年建成至今,歷經許多次磨難,也多次毀於大火。其中明代兩次被焚毀,清代經歷了三次火災。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十六日晚,「義和團」為扶清滅洋,抵制洋貨,在正陽門外的大柵欄處放火。火燒了大柵欄一條街,同時燒毀了正陽門箭樓。幾個月後,在瓮城內駐紮的「八國聯軍」中英軍僱傭軍印度兵不慎引火,又將正陽門城樓燒毀。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才籌劃修復。當時的清政府內憂外患,國庫虧空,拿不出錢來修復正陽門,要求各省「捐資助修」。因工部所藏的工程檔案經兵火焚掠無存資料,工部只好參照與正陽門平行的崇文門和宣武門的樣式,再將正陽門高度與寬度適當加大了一些,重建正陽門城樓與箭樓,直至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才竣工。但這次重建後的高度,與明代初建時的高度有很大差距。
2005年至2006年,北京市對正陽門又有修繕,其整體建築格局依然保持了清末的建築風格,而其高度也沒有改變。現正陽門城樓南側前方正中的位置上,鑲著「中國公路零公里點」的標誌,世界上許多國家,如美國、法國、俄羅斯等,都有在首都中心位置設立公路零公里標誌的先例。
北京城是如《北京的傳說》書中所說,是明朝劉伯溫和姚廣孝共同設計的「八臂哪吒城」嗎?劉伯溫在世是1311年到1375年,也就是說,當1406年永樂皇帝開始籌劃遷都北京之時,劉伯溫已經去世整整31年了。傳說畢竟是傳說,不能當作正史。
眾所周知,正陽門城門匾額上的「門」字是不帶鉤的。正陽門上刻的字是誰寫的,一直沒有弄清楚。為什麼要把門字刻成這樣一個不帶鉤的門字?至今還沒有找到一個統一的說法。現在正陽門上的城門匾額是由民國時期的書法家邵伯炯所寫,他只是沿襲了明清時的傳統,並不能作為門字無鉤的出處。不過,對於正陽門的「門」字無鉤,民間也有傳說。據稱皇上乃天之驕子,龍也,龍乃是水中之物,水中之物沒有不怕鉤的。
正陽門箭樓始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年),建築形式為磚砌堡壘式,城台高12米,門洞為五伏五券拱券式,建在城台正中。正陽門是內城九門中唯一箭樓開門洞的城門,專走龍車鳳輦。明清兩代,箭樓曾與正陽門城樓城牆相連,組成了一個很大的瓮城。
正陽門箭樓的千斤閘,是北京乃至全國歷史名城中最大的。閘門為鐵皮包實木,上面布滿加固鐵釘,閘門寬6米,高約6.5米,厚度9厘米,質量計算約1990公斤。開閘時,閘門升至門洞以上城台內閘槽中。關閘時,閘門從閘槽中平穩落下,形成一道「牢不可破」的屏障。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陽門箭樓兩度失火被毀。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箭樓被焚毀。1901年開始修繕箭樓,1906年竣工。1915年為改善內、外城交通,國民政府委託德國人羅思凱格爾改建正陽門箭樓,添建水泥平座護欄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牆斷面增添西洋圖案花飾,1916年竣工。改建後,正陽門瓮城月牆及東西閘門被拆除。
正陽門箭樓外是護城河,護城河橋牌樓只建在橋外,所以正陽橋的橋牌樓只有一個,且京城九門也只有正陽門護城河橋建有橋牌樓。「正陽橋」牌樓是京城街面上唯一的一座五開間木結構牌樓,在京城中軸線占顯要位置,被稱為「五牌樓」。再往南便是前門大街,它北起正陽門箭樓,南至天橋路口,與天橋南大街相連,當年是皇帝出城去往天壇、山川壇的御路。
明代北京突破了元代「前朝後市」的定製,在正陽門一帶形成大商業區。清朝前期,這裡出現大量的工匠作坊、茶樓和戲園,形成專門的街市。到了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京奉鐵路、京漢鐵路開通,在前門設立東西兩個火車站,大量洋貨湧入北京,使前門商業盛極一時。
正陽門箭樓在八國聯軍侵華時被毀,還曾鬧出一段笑話。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時,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和隨從護衛,跑到西安躲了起來。八國聯軍撤退後,慈禧太后便要回宮了。走的時候很狼狽,回來了卻要風風光光的。隨行官員立即給留守北京的大臣門傳達旨意,同時也為回宮之事發愁。而正陽門的城樓和箭樓被燒得只剩下殘存的城台,不可能這麼快就修好。回京城的大隊人馬就這樣提心弔膽地進了永定門。再往前走時,只見前門樓子和他們離開北京前看到的一模一樣。那些大臣們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慈禧也十分開心,和光緒皇帝一行人回了宮。
正陽門怎麼會這麼快就修好了呢?其實,太后和皇上看見的並不是真的城樓,而是用竹筏、麻繩、紙和油墨等東西臨時搭起來的一座假城門樓。
原標題:正陽門:「京師九門」之冠
點擊展開全文
※時隔百年,故宮暢音閣再開鑼!宮廷探秘先睹為快
※超靜!超快!超寬敞!這兩條全新軌道線,乘坐是種享受
※老舍先生筆下的「北京最美大街」,竟然是它?
※密雲水庫蓄水量突破19億立方米!千米鳥陣翩翩舞!
※燕平八景之「白泉漱玉」重現!大運河源頭將建遺址公園
TAG:北京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