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千骨、甄嬛傳都傳是抄的,但細數古今大抄手,原來他才是第一!
隨著《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電影版的上映,再次把其作者唐七捧上微博熱搜。唐七這個ip,自爆出其作品抄襲耽美作者大風刮過《桃花債》以後,似乎被打上了撲街的戳,電視劇播一部撲一部,電影似乎……emmmm,被《戰狼2》吊打有木有?
你們可能不知道,如今電視上大多數熱播劇都是抄的。意不意外?驚不驚喜?
你說《甄嬛傳》?抄噠!
你說《花千骨》?抄噠!
你說《幻城》?抄噠!
你說《錦繡未央》?抄噠!
你說《楚喬傳》?不好意思,也是抄噠!
這些劇都是小說改編的,你以為編劇原創的劇就沒有抄襲現象了?那你就太天真了。
紅了這麼多年的《愛情公寓》,你知道編劇抄了多少美劇梗嗎?
於媽向瓊瑤奶奶致敬的那些事,早就鬧得人盡皆知了吧?
更別說早年的大陸劇,大量抄襲日劇韓劇了。真是欺負那時候網路不發達,廣大人民群眾不知道真相(暴露年齡系列,Orz)。
你以為就現代人寫文章抄?
那你也太天真了。
古人也抄呢!不過用孔乙己的話說,讀書人的事能叫抄嗎?應該是借鑒,是致敬。
俗話說,天下文章一大抄。粗聽沒理,但把中國詩歌史拉通來一看,卧槽,你能看到很多失蹤多年的兄弟姐妹哦,因為他們相似度非常大哦。
比如:
1.《古詩十九首》:「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
杜甫《送高三十五書記十五韻》:「長恨皆歡淺,各在天一涯。」
這不是相像,完全就是同一個娃!
2.林逋的《山園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乃抄襲五代南唐江為殘句:「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
當然,這個還會稍微便點樣子。相似程度百分之90。
3.南宋詩人方岳《春寒》名句「客又不來春又老,一簾新雨杏花寒」。則出自唐代戴叔倫的《蘇溪亭》:「燕子不來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這種樣子的,相似度百分之七八十吧。
那麼問題來了,古今中外抄襲大家,如果要論排個順序,集大成者,你覺得誰是第一?
是我上面列舉的那些人嗎?
大錯特錯!!!
是他!!!
抄襲界扛把子——黃庭堅。
其他詩人抄了就抄了吧,至少安靜如雞不出來蹦躂。
可是我們家老黃,竟然恬不知恥地把抄襲上升到理論高度——「點鐵成金」。把抄襲說得如此清新脫俗。我也是服氣。
點鐵成金是個什麼東西呢?
在《答洪駒父書》中,老黃曾發表過以下文字:
「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
這句話意思就是:自己創造語言最難了。人家杜甫韓愈寫詩作文,沒有一個字沒有出處。但是後來人讀書少,就覺得這些句子是杜甫韓愈寫的了。言外之意,我讀的書多我說了算,其實大家都是大抄子。
所以說寫文章作詩就要這樣,把古人的句子稍加變通,就是自己的了。這是抄嗎?這是點鐵成金!
於是就這樣,老黃引領了向經典「致敬」的潮流,高舉「點鐵成金」這面理論旗幟,開創「江西詩派」,模仿者前仆後繼,長江後浪推前浪,最終終於把老黃拍死在沙灘上。
不過老黃提出的借鑒理論,哪怕在今天,不寫文言文了都還同樣適用。堪比南孚電池,一節比六節強。
來,我們來舉個老黃抄襲的栗子。
首先來看黃庭堅大大的詞作,隨手一捻,我看到一首《鷓鴣天》:
「西塞山邊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朝廷尚覓玄真子,何處如今更有詩。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人間底是無波處,一日風波十二時。」
怎麼樣,眼熟吧?
看一看張志和的《漁歌子》原文你就懂了。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然後,讓我們來看看黃庭堅大大的詩作。
黃庭堅大大是文學巨匠,身兼詩人詞人散文家書法家多重身份於一生,全面發展嘛,所以出名的詩也不多。這首《寄黃幾復》算是其中一首,其中「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這句,也算名句吧。
然而,真相如下:
一句詩化用三句?Emmmm,庭堅大大你真的很棒棒哦!
震驚了吧?
所謂的北宋大文豪,就是個徹頭徹尾的抄子!!!
那麼有人說了,人家這是引用,你別瞎逼逼。
是的,小編承認,適當的引用,我們有個專門的修辭手法——「用典」。
合適的用典,能充實內容,美化詩句;減少語辭之繁累,委婉表意。
不是直接化用別人句子啊摔!
你看人家王勃流傳千古的《滕王閣序》,引經據典好不大氣,沒人說它抄襲啊。
這才是用典正確姿勢。
然後又有人要說了,古人不都這樣嗎?「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得不就是這種現象嗎?
哦,憑啥古人抄襲就能原諒啊?難道憑人生得比你早你是老祖宗?
這是赤裸裸的雙標!
古人沒有版權意識,但我們現代人必須要有啊。
如果有人覺得拿來主義是對的,emmmm……請看以下表情包。
更多古玩行業知識、趣事,請關注頭條號【真玩時刻】。
※佳作賞析:黃庭堅《廉頗藺相如傳卷》
※黃庭堅:《廉頗藺相如傳卷》
※學書法臨帖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創新
※會寫更會吃,這些書法大家竟然還是資深吃貨!
※王鐸遍臨近百人,為何偏偏不臨懷素、蘇軾、黃庭堅
TAG:黃庭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