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的三條政策,讓漢人臣服!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蒙古人稱康熙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是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1644年5月,十餘萬清軍進入北京城,這座古老的城市迎來了新的主人。清軍入關後,遭到激烈反抗,特別是在江南一帶,更是血流成河。直到康熙帝即位後,全國局勢仍然不穩定,時常爆發反清起義。康熙帝為維護清朝的統治,用了三招,使得天下歸心,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且看【縱橫五千年】的編者獨孤雁一一道來!
康熙即位後,那些明朝的遺老仍存,全國各地許多百姓仍然思明,一直試圖反清復明,比如楊起隆自稱朱三太子,妄圖在京城附近發動起義。康熙帝明白要想確立清朝在全國的統治,必須讓人們在思想上認同清朝正統地位,不再以韃虜視之,於是康熙採取了三個手段。
其一,跪祭明孝陵
在康熙帝在位期間,曾六巡江南,其中五次親自前往明孝陵,祭拜明太祖朱元璋。康熙帝對朱元璋評價極高,稱「明太祖崛起布衣,統一方夏,經文緯武,為漢唐諸君所未及」,並題寫「治隆唐宋」的碑文。康熙帝甚至在祭祀時,行三跪九叩之大禮。
康熙為啥祭拜明孝陵呢,為啥用這麼大的禮節來祭拜前朝皇帝呢?這除了康熙對朱元璋的推崇外,還有更深的一層原因,康熙帝藉此,安撫拉攏人心,特別是漢族士人的心,前朝遺老的心。這一招確實起到效果,當時圍觀這場祭禮的有數萬人,許多人都留下了眼淚。
其二,開博學鴻詞科
在康熙帝祭拜明孝陵的同時,他還打出了另一張牌,開博學鴻詞科,大興科舉考試。如果說祭拜明孝陵是在講情懷,那麼開博學鴻詞科,就是在講現實啦。康熙通過祭拜朱元璋,博取漢族士人的好感,同時還開博學鴻詞科,給士人們做官的機會。
康熙十七年三月,由全國推薦143人參加了這次考試,錄取50人,其中包括朱彝尊、汪琬、潘耒、毛奇等著名文人。之後清朝又組織這些人參與編修《明史》,同事徵召天下文人來參與。明朝遺民黃宗羲、顧炎武雖沒有出山,但卻派自己兒子、弟子、外甥參與。
黃宗羲始終沒有出仕,但已經認同康熙帝。他在為人撰寫的碑銘傳狀和致友人書中,甚至讚譽康熙帝為「聖天子」,稱清朝為「國朝」,清軍為「王師」,用康熙年號,希望自己的「同學之士,共起講堂,以贊右文之治」。黃宗羲是明朝遺老的一面旗幟,晚年卻成了康熙的「粉絲」,他的轉變,應該說是漢族士人心態發生徹底轉變。
其三,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康熙帝除了要爭取漢族士人外,還要爭取最廣大農民的支持。農民比較現實,「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因此康熙不用打什麼情懷。對此康熙帝採取了許多措施,比如興修水利,開墾荒地,減免賦稅等等一系列措施。到康熙五十一年,更是宣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賦」。
眾所周知,歷朝歷代以來賦稅都是一直漲漲漲的,但唯獨到了康熙朝頒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賦」的規定。這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即使到了清朝中晚期,內憂外患不斷,財政十分敗壞,對農民的盤剝也很厲害,但也沒敢破壞康熙「永不加賦」的祖訓。
康熙帝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台灣的明鄭政權,顯示了康熙軍事指揮才能。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時就挫敗了政治對手鰲拜,年老時利用「文字獄」打擊漢族異議人士。康熙舉行「多倫會盟」取代戰爭,懷柔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他開創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部分人甚至稱之為「千古一帝」。
內容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
※岳清兒對氣度不凡的康熙暗起愛意,差馮大姐去請康熙
※今日講史:因一個字康熙不跪孔子,一人看破皇帝心思不可謂不機靈
※岳清兒將劫來的銀兩交給康熙,康熙欲擁岳清兒入懷,被清兒拒絕
※既可憐又可恨的太子爺胤礽:一生竟兩次被廢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