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才是明朝禁海的真正原因
讓我們首先看一下明朝為什麼實行海禁政策。
元末明初,日本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伐。在戰爭中失敗了的封建主,就組織武士、商人、浪人(即倭寇)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掠騷擾。對此,洪武年間,朱元璋為防沿海軍閥餘黨與海盜滋擾,下令實施自元朝開始的海禁政策。
明永樂年間,雖然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放開的只是朝貢貿易,它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向海外誅諸國宣示大明皇威,使各國不敢藏匿建文帝。另一方面就是尋找朱允文的下落。所以說,鄭和下西洋沒給明朝帶來任何經濟利益,更多的是政治意義。但此時民間私人仍然不準出海。
明朝海禁基本過程是這樣的:從明初嚴厲的海禁政策,永樂年間海禁的鬆弛,永樂後(洪熙—弘治)海禁政策的再強化,嘉靖年間的海禁政策高度強化,隆慶開放和海外貿易的迅速發展, 明末海禁最後廢弛。
明朝的海外貿易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由王朝政府經營的朝貢貿易,一種是由民間私人經營的私人海外貿易。在海禁時候,這兩種形式是嚴厲禁止的。
接下來看看清朝為什麼閉關鎖國。
清朝閉關鎖國政策是從1757年開始的,當時乾隆皇帝頒布了「一口通商」的聖旨。而乾隆皇帝決定實施此政策,一來是覺得自己的國家物產豐富,不需要與外來的國家進行貿易等方面的交流;也就是妄自尊大。還有就是為了防止出現中外勢力之間勾結的問題。
清朝閉關鎖國的過程
在早期的時候,由於中國與外界的貿易往來引發的問題不斷,政府擔心中外的勢力勾結,會產生對本國不利的事情。所以在1717年清朝的政府下了命令,禁止中國的商船到外界進行貿易。其實就是政府從貿易方面入手,減少中外人員之間的往來。
而在後期,由於外來教會在中國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甚至干涉到了中國的內政問題,所以在1704年政府採取了一些抵制措施。
到了1757年,乾隆皇帝頒布了一道「一口通商」的政令,規定要關閉除了廣州以外的其他幾個通商口岸。而這一命令,標誌著清政府徹底奉行起了閉關鎖國政策。
到了後期清朝政府也沒放鬆對這一政策的實施,在1759年發布了一個文件。文件限制了外國人在中國的買賣行為,規定外國人只能在規定的時間來廣州進行貿易,限期已滿必須立即離去。
通過以上的介紹,我把明朝海禁和清朝閉關鎖國的區別歸納如下:
共同點很明顯:就是斷絕和外界的來往。
許多人都會把明朝海禁與清朝閉關鎖國混淆起來,實際上兩者有許多的差別。簡單的說,閉關鎖國是指不與外國往來,包括經濟、貿易、文化等眾多方面。而海禁是當時的政府為了禁止私人出海貿易而頒布的政策。
從細微方面來說,明朝海禁與清朝閉關鎖國實施的背景不同。明朝海禁是為了抵制沿海地區肆意掠奪的日本倭寇;清朝閉關鎖國是清朝為了抵制國內的反抗勢力,以及可能存在的外來侵略者的威脅。
其次二者的主要針對對象不同。明朝海禁主要是針對日本倭寇,清朝閉關鎖國政策首先是針對沿海的反抗清朝統治的勢力,後來又用於防範日漸強大的外來勢力。
第三點是二者的具體內容、程度有所不同。明朝海禁主要是限制經濟領域的發展,規定私人不得出海進行貿易,但是對來華交易的外商沒做限制。同時對於外界的先進技術以及物產,並未盲目排斥。而清朝閉關鎖國政策,規定中國私人不能出海貿易,同時也對外國商人來中國貿易做出了限制。而且閉關鎖國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經濟、文化、貿易等多方面。
最後所產生的危害程度不同。海禁的實施,影響了中國海外貿易的發展,但是相比之下,明朝海禁帶來的危害沒有清朝閉關鎖國的嚴重。而在閉關鎖國政策的指導下,清朝的制度、經濟、技術以及思想文化都遠遠地落後於世界。
總的來說,海禁是出於政治目的,對經濟進行一種順帶的封鎖。而閉關鎖國政策更多的是一種經濟政策,從眾多方面進行了限制。
※明朝開國將領墓地被盜,如今已經廢棄,上面建成別墅
※明朝有一百多次農民起義,是真的嗎?明朝究竟有多麼黑暗?
※趣談|「句句驚心」的古詩: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句會讀到什麼
※明朝滅亡前夜,崇禎急匆匆派人挖開魏忠賢的墓,找1件東西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