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鍾秉林:一流本科教育是「雙一流」建設的 核心任務和重要基礎

鍾秉林:一流本科教育是「雙一流」建設的 核心任務和重要基礎

鍾秉林

中國教育學會第八屆理事會會長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以下簡稱「雙一流」建設)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和實現人力資源強國戰略的必然選擇和重要舉措。擁有優秀學生、學術精英、高端成果、國際聲譽和一流服務等,已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一流大學的評價標準。縱觀國外一流大學,不論是學科專業特色突出的學院,還是綜合實力突出的大學;不論是世界知名的私立大學,還是國際有影響的公立大學;不論是研究型大學,還是教學型大學,無一不將本科人才培養和本科教育教學質量放在學校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甚至校友會和基金會的工作重點也放在本科畢業生這個群體上。這有其內在的規律性和必然性。

首先,一流本科教育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基礎。

本科教育是現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礎,是大學教育的主體組成部分。本科教育隨大學形成而產生,隨大學發展而不斷分化。現代本科教育不僅是一個獨立的辦學層次,其自身也在發展中逐步形成了由多種人才培養類型(如學術型、應用型、複合型等)組成的教育體系,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於本科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和社會公眾對於本科教育的個性化選擇。大學通過構建科學的本科教育課程體系和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幫助學生養成問題意識、質疑精神、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和高層次人才培養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本科教育質量彰顯了一所大學的人才培養水平和辦學特色,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可以為「雙一流」建設營造良好的學術生態環境,為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做出積極貢獻,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基礎和基本特徵。同時,「雙一流」建設也為培養創新人才提供精神激勵、制度環境、精良師資和國際化平台。

其次,一流本科教育是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重要支撐。

學科建設是知識傳承創新與學科優勢積累的過程,對專業建設與發展具有基礎性的知識體系支撐作用;專業建設是社會需求與學科建設的體現和延伸,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形成人才培養特色與優勢的過程。一方面,通過開展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提供高水平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推進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為提高本科人才培養質量提供條件。另一方面,專業建設和本科人才培養可以為學科發展提供優質的人力資源支撐和學科專業分化與融合的可能性,促進學科構架的優化。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是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和相互耦合的統一體。國內外教育實踐表明,本科生早期參與科學研究,既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也為促進學科發展和提升科研水平提供了生力軍。本科生參與科研不僅給教師帶來啟示和反思,有助於促進教師科研和教學水平的提升,而且也直接促成了研究成果的產出和學科建設水平的提高。在國內外高水平大學中,本科生通過參加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發取得創新成果(如發表高水平論文、申請發明專利、研發實用系統、社會調查咨政等)的案例並不鮮見。

第三,一流本科教育質量是大學辦學聲譽的重要載體。

「雙一流」建設是一個動態的積累過程,建設成功與否,不是靠行政發文「認定」或領導人講話「宣布」,更不是靠學校自我「宣稱」,也不取決於學生規模、專業分布和有否碩、博士學位授權;核心是要靠學校自身的辦學水平的提升,關鍵是人才培養質量、學科建設水平和辦學聲譽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本科畢業生數量龐大,他們承載著母校的傳統和文化,在各個領域為國際社會進步、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貢獻聰明才智。本科畢業生形成的校友群體在社會上的整體表現和口碑,將對母校的辦學聲譽產生直接的舉足輕重的影響;而校友和用人單位對高校人才培養效果的滿意度,已經成為評價高校本科人才培養和教學工作水平的重要標準和核心指標。實際上,社會公眾在選擇報考或評價一所高校時,首先關注的往往是這所高校的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專業建設特色、就業質量、校風學風和辦學聲譽,而不是其他「高大上」的指標。

第四,積極探索一流本科教育的實踐路徑。

「雙一流」建設的過程,也是建設一流本科教育的過程。高等學校要更新教育思想觀念,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堅持內涵發展,進一步深化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一是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結合社會發展需求以及學校優勢特色,確立培養學術型或應用型創新人才的目標定位,並從知識、能力和素質全面養成的角度明確人才培養規格和要求;二是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從學生知識結構和課程體系整體優化的角度出發,平衡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專業基礎教學與能力技能訓練之間的關係,兼顧系統性、前沿性和實用性;三是重視能力和素質培養。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批判精神,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養成;四是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尊重學生選擇權和興趣特長發展,嘗試探究式學習,利用互聯網、人工智慧等現代技術探索個性化、多樣化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五是倡導教學科研融合。通過政策導向,引導教師將科研資源轉化為優質教學資源。六是加強保障體系建設。開發精良的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構建科學的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營造優良的校園文化和育人氛圍,完善有效的本科教育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為培養創新人才提供全方位保障。

你還會喜歡:

光明學人:

光明學人 中國學術

光明特色人文表達

光明講壇:

「不求標新立異,但尋實事求是。

祈願思想燦爛,又望文才熠熠」

語情局:

語言之妙

妙不可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微教育 的精彩文章:

TAG:光明微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