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金器大賞:明清(下)
明清金器除了具備加工精細的特點外,更在造型、紋飾、色彩三者的協調搭配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在蒙古、西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風格影響下,明清金器不僅功能多樣化,而且更加絢麗多姿。
此冠飾為尖頂桃形,中下部一朵大菊花,有兩層小菊簇擁,花蕊均鑲紅、藍寶石。菊花上方兩隻花形蝴蝶前後追逐,頭朝花朵,蝶須捲曲前伸,振翅欲撲,蝶身、翅鑲紅藍寶石。雙蝶兩側各停一隻蜜蜂,揚翅采蜜。菊、蜂、蝶四周滿布小菊、蓮花,花蕊鑲寶石、珍珠。花叢中伸出數枚彈簧金枝,枝頭飾潔白珍珠,靜中有動,爭相鬥艷。
(明代金鑲寶珠花卉蜂蝶冠飾,湖北省蘄春蘄州鎮缺齒山姚塆荊王府墓出土,湖北蘄春縣博物館藏)
冠飾上蜂蝶花卉的圖案組合,其設計構思來源於五代兩宋以來繪畫中的花卉草蟲寫生小品。作為裝飾紋樣,它曾流行於宋代織綉,很快被移用於宋金元金銀首飾之上。作為明代金銀首飾中的花鳥題材,「蝶戀花」與「鳳穿花」平分秋色。
金壺高32.5、寬21、厚10厘米,重717.6克。盤口,細頸,橢圓垂腹,圈足,有蓋,帶流和銴。蓋頂有獅戲球鈕,以鏈條連接蓋紐和壺銴。銴扁平,凸脊,兩端做成龍首形分別焊接於壺頸、腹。流管方形,上翹,末端龍首形焊接於壺腹。壺腹兩側面各凸起一桃形紋。外底刻三行36字銘文「嘉靖叄拾肆年柒月,內造玖成金壺壹把,哲盂壹個,菊花台盞壹付,共重貳拾陸兩零貳分整。」 金酒壺澄黃熠熠,華貴莊重,玲瓏精巧,古韻濃郁,彰顯著皇家氣度。
(明代「嘉靖叄拾肆年」金壺,湖北省蘄春橫車鎮西河驛周灣明墓2007年追繳,湖北蘄春縣博物館藏)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第五代荊王、荊端王朱厚烇逝世。因其子載墭早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嘉靖皇帝冊封荊端王之孫朱翊鉅為荊恭王,繼位為第六代荊王,這把金酒壺大概是嘉靖皇帝冊封朱翊鉅為荊恭王時賞賜給荊恭王朱翊鉅的禮物,故而壺底有「嘉靖叄拾肆年柒月內造玖成金壺壹把」等銘文字樣。2007年4月,蘄春縣橫車西河驛藩王墓地「荊王妃墓」被盜,引起文物、公安部門的高度重視。當年12月底,金酒壺等珍貴文物全部追回。
台盞口徑5.5厘米、高2.6厘米,重105.2克,敞口,平沿,斜腹,平底。內壁沿下飾一周海水紋,靈芝形柄。托盤直徑12厘米、高1厘米,折沿卷唇,淺腹,平底。沿上飾一周三角形相連幾何紋。盤正中浮雕蓮花座托盞。外底刻銘文「嘉靖拾玖年貳月,內造金台盞壹副,共重貳兩八錢二分整」。
(明代「嘉靖拾玖年」金台盞,湖北省蘄春蘄州鎮雨湖村王宣明墓出土,湖北蘄春縣博物館藏)
台盞或作台淺, 原是酒盞與酒檯子的合稱,這是酒器中的一種固定組合。酒檯子便是承托酒盞之盤,盤心凸起如一倒扣的小盞以為承台,因此得名。台盞作為中國古代的一種酒具,金銀器、陶瓷器、漆木器中均有之。
在中外眾多貨幣之中,中國花錢是獨特的一族。從用途上看,它們不具備任何貨幣的功能;從外觀上看,它們卻都被鑄成錢幣的形狀。這枚阿彌陀佛金幣,屬於花錢中的厭勝錢一類,稱作「供養錢」,亦稱「供佛錢」,鑄造目的是供奉神佛,布施功德,以求庇護降福。
(明代阿彌陀佛金幣,湖北省蘄春劉娘井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館藏)
葫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在古人看來,葫蘆嘴小肚大的外形,有化煞收邪、趨吉避凶之妙用,以致後來葫蘆成為成仙得道的標誌之一。同時,由於「葫蘆」與「福祿」音同,它又是富貴的象徵,代表長壽吉祥,另外因葫蘆藤蔓綿延,結子繁盛,它又被視為祈求子孫萬代的吉祥物。古代富貴之家將金器做成葫蘆形,就是基於這種觀念。
(明代金葫蘆,湖北省蘄春蘄州鎮雨湖村王宣明墓出土,湖北蘄春縣博物館藏)
錯金龍紋佩刀造型獨特,工藝精湛。刀身上彎,微呈弧形,刀柄較長。刀脊部飾錯金卷草紋,近護手部刀面兩側錯金龍首吐火焰紋。木質刀鞘,上包鯊魚皮,兩端鑲嵌龍紋包金飾。系康熙帝親征准葛爾部叛亂,途徑蒙地,賜予內蒙古召廟之御用物品。
(清代錯金龍紋佩刀,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徵集,內蒙古博物院藏)
金佛塔通高43厘米,為七層八面樓閣式密檐塔。頂端的塔剎為火焰頂鑲嵌珊瑚寶珠。塔身每層四門四窗,每門內坐佛一尊,盤腿坐在雙層蓮花座上。四扇鏤孔花瓣形長方形窗欞,門窗每層錯位間隔。每層塔頂有八條龍為屋脊,龍嘴銜風鈴一隻。塔基為欄杆式及五層台階各四處。
(清代七層金佛塔,南京博物院舊藏,南京博物院展)
佛塔的用途,一種是為供奉佛主而造,以備祈福之用;一種是作為陳設裝飾品。此件原為清代宮廷御用品,工藝精湛,傳世罕見,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工藝價值,為南京博物院一級藏品。
描金法輪通體金光燦燦,鑲嵌著紅、藍、綠三色「寶石」。這件法輪既不是法器,也不是佛堂的擺設,而是景德鎮官窯的瓷器,各種顏色的寶石均為塗刷釉料燒成,燒成後再在瓷胎上塗刷金粉,看起來華麗高貴。
(清代描金法輪,南京博物院藏,南京博物院展)
銅鎏金上樂金剛雙身立像,為四面十二臂,頭戴骷髏冠,高聳髮髻,旁飾月牙。面相忿怒,每臉三眼,眼圓睜,身前兩主臂擁抱佛母——金剛亥母,其餘各臂分持法器,造像整體生動,主尊表情威而不惡,富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清代銅鎏金上樂金剛雙身立像,民間徵集,雲南省博物館藏)
上樂金剛亦稱勝樂金剛,在清宮檔案中常被稱為上樂王佛,是藏傳佛教無上瑜伽部母續最重要的本尊之一。其根本經典是《上樂金剛怛特羅》,代表了母續中的最高成就,在母續諸本尊中尤受崇奉,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以噶舉派重視最甚。清代章嘉國師若必多吉曾傳上樂金剛教法給乾隆帝,故乾隆皇帝曾在承德特鑄一巨型上樂金剛壇城用以供奉。
(清代銅鎏金上樂金剛雙身立像,民間徵集,雲南省博物館藏)
曼陀羅是梵文的音譯,原意為「壇城」、「壇場」或「中圍」。在藏傳佛教密宗中還被稱為「金廓」、「曼扎」等,是指密宗本尊道場的圖畫或佛的宮殿,它是為了在修行秘法的時候,防止魔眾入侵而建築的。此類器物,是清宮的奇珍異寶之一,是佛教徒理想中的極樂世界的濃縮供器,供於佛像前,代表了佛教的宇宙觀,說明了佛教世界的構成。
(清代銀鎏金曼陀羅,南京博物院藏,南京博物院展)
它以須彌山為中心,上有樓閣亭龕、菩提樹等。天帝就居住在山頂。在它的外圍又有七香山、七金山,第七金山外又有鹹海,鹹海外圍又有鐵圍山環繞,稱為九山八海。人類居住的地方叫做四大部洲,分布在須彌山四方的鹹海之中。
(清代銀鎏金曼陀羅,南京博物院藏,南京博物院展)
這件須彌山兩側有紅、白寶石做成的日月環繞升降,並以祥雲托日月。山底下由里到外為鍍金的寶牛、寶馬、寶象等動物和寶瓶、菩提樹、人物、建築物等,即七珍、八寶、天王、四大部州等塑像。七珍表示佛教興隆不衰,八寶貫穿了佛教的基本教理和教義,為藏傳佛教常用的法器和裝飾圖案。天王分別使用兵器巡遊,護持著四天下。四大部洲。(古代印度神話中人類居住的地方,佛教也採用此說。四大部洲分布在須彌山四方的鹹海之中,也稱作四天下。)周圍護板刻有山巒的圖案。壇城側面有梵文一圈。
(清代銀鎏金曼陀羅,南京博物院藏,南京博物院展)
清朝在內殿中有許多佛閣、佛殿必須供奉各種的曼陀羅,質地還有銅鍍金、銅胎琺琅、銀鍍金的等。有清宮廷自製的,也有西藏寺廟進獻的。這件曼陀羅精工細作,具有相當高超的製作水準。高46厘米,底徑38厘米。從風格來看可能是產自於西藏。或是清王朝全盛時期由宮廷的能工巧匠製作而成,是佛教和美術作品相結合的佳作。
(清代銀鎏金曼陀羅,南京博物院藏,南京博物院展)
其造型獨特美觀,精緻嚴謹,高大厚重,質地、造型和工藝,均堪稱傑作。且此件藏品傳世罕有,難得一見,在歷史、藝術上極具價值,堪稱瑰寶。
(清代銀鎏金曼陀羅,南京博物院藏,南京博物院展)
注1:文中照片均為作者拍攝。
注2:文字內容參考展覽說明及相關資料。
TAG:四庫全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