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蟹正肥,但螃蟹不是人人能吃,這些部位萬萬不能吃!切記!
怡情健體膳食導引糾偏
「九月秋風起,螃蟹滿地爬」。
轉眼又到了螃蟹大軍「橫行霸道」的季節!
香辣蟹、清蒸蟹、蟹黃包、花蟹粥……
各種美食的誘惑,你還hold住嗎?
吃蟹有什麼好處?如何挑選螃蟹?
GIF/683K
螃蟹的營養價值
螃蟹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營養物質。尤其是褐蟹的蟹肉,其含鈣量和含鐵量都很高,不僅對人體骨骼有好處,還能促進人體紅細胞的繁殖,有效緩解疲勞。
蟹肉的銅含量也是數一數二的。每140克蟹肉的銅的含量遠超過人體每日所需的量。
螃蟹所含的礦物質能夠有效保護人體體內細胞和免疫系統。比如其富含的鋅、硒等物質。
此外,蟹肉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維生素E、錳、磷、碘等營養物質。
螃蟹的選購要點
看
蟹的背甲殼呈青灰色,有光澤,腹為白色,色澤光亮,臍上部無印跡,肢體連接牢固呈彎曲形狀。
掂
對經眼看外觀符合要求的海蟹,逐個用手掂一掂它的分量,手感重的或稱較沉的為肥狀的蟹。
剝
剝開海蟹的臍蓋,若殼內蟹黃凝聚成形,則此蟹為好蟹。
拉
海蟹的腿都完整無缺,輕拉蟹腿有微弱彈力,表明是新鮮海蟹;若不新鮮的海蟹,輕拉蟹腿,不僅沒有微弱力,而且蟹腿容易斷落。
聞
如聞到海蟹有腥臭味,說明海蟹已腐敗變質,不能再食用。食用腐敗變質的海蟹極易造成食物中毒。
6招清洗螃蟹最乾淨
1、先在安置螃蟹的桶里倒入少量的白酒,可去腥味,適量即可。
2、等螃蟹略有昏迷的時候狠狠的抽它們,用鍋鏟的背面最佳,直到它們被抽暈為止。
3、這個時候是下手的最好機會,用手迅速抓住它的背部,將螃蟹提到和下巴保持水平的位置,這個位置的視角最佳。
4、暫時放下鍋鏟,拿起刷子朝著已經成平面狀的螃蟹腹部猛刷。
5、刷的時候你不應該想的是在刷一隻螃蟹,而是應該想像成在刷皮鞋,各個角落都不要遺漏。
6、檢查沒有淤泥後丟入另一桶中,用清水沖醒它們。
螃蟹蒸多久能熟
清蒸螃蟹保留了精華的原滋原味,因此很受吃貨們的歡迎,清蒸看似簡單,其實很有講究的哦!火候、時間都需掌握好,否則就會破壞螃蟹的美味。
把螃蟹用清水沖乾淨之後放到鍋裡面加水蒸煮,將水煮沸騰之後再等個二十分鐘的樣子就可以出鍋了,如果是個頭比較大的螃蟹,可以將蒸煮時間延長一點,保證將寄生蟲卵徹底消滅。
螃蟹這些部位千萬不能吃
1、蟹腮。蟹的呼吸器官,裡面很臟,打開蟹殼後首先去除。
2、蟹腸。裡面有蟹的排泄物。
3、蟹胃。躲在蟹黃里的三角包兒,同蟹腸一樣,也有蟹的排泄物。
4、蟹心。也叫蟹六角板,這個東西在蟹黃中,不好找,但它成六角形,樣子很顯眼。
這些人不宜多吃螃蟹
1、孕婦
蟹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可能導致流產。中醫認為,蟹爪能催生下胎,因而孕婦或有習慣性流產者慎食。
有醫生表示,其實孕媽媽們並非完全不能吃蟹,除非是體質寒涼虛弱的孕婦。為了保險起見,可以稍微品嘗一下大閘蟹的美味,不要多吃,更不要吃蟹爪。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大閘蟹這種高蛋白食物,很容易變質腐敗,所以吃的時候,要小心挑選,否則若是誤吃了死蟹,輕則會頭暈、腹疼,重則會嘔吐、腹瀉甚至流產。
提醒一下,懷孕3個月前,孕媽媽們還是盡量不要碰螃蟹。
2、老年人
老年人不宜多食螃蟹。因老年人消化系統臟器功能衰退,消化吸收能力差,故食蟹應以品嘗為主,不宜多食。而幼兒因消化器官發育不完善,消化吸收能力較差,所以也不宜多食螃蟹。
3、有過敏史的病人
一些本來就有過敏史的病人,吃螃蟹後,因蟹中含有異種蛋白質會產生過敏反應。有的人吃完螃蟹之後全身出現紅色風團,有的是長小紅疹子,瘙癢難忍,嚴重的還會出現過敏性休克。
4、感冒發燒的病人
感冒發燒的病人也不適宜吃蟹,以免加重癥狀。傷風發熱、腹瀉者的飲食應以清淡為主,高蛋白的螃蟹不易消化吸收,吃後易使感冒難愈或使病情加重。
5、脾胃虛寒的人
中醫還認為,由於螃蟹是水生動物,屬於「寒性」,所以一些脾胃虛寒的人進食後也不容易吸收。
6、痛風患者
螃蟹屬於高嘌呤食物,而嘌呤在人體內的代謝終產物尿酸會加重痛風患者病情。嘌呤代謝異常或者痛風患者一定要遠離螃蟹,更不能嘗試「螃蟹+啤酒」的「痛風套餐」。
7、肝炎患者
肝炎患者的胃黏膜容易出現充血,膽汁分泌失常,可以說整個消化系統的功能都比較差,因此對螃蟹中所含的蛋白質是難以消化、吸收的,這類病人進食螃蟹後常常會出現腹脹、嘔吐等癥狀。
8、腎功能不全者
不論是由何種因素引起的腎功能不全的人,當攝入蛋白質、氨基酸後,都可使腎臟負荷加重,加快腎衰竭的進程,所以對腎功能不全的病人來說,吃蟹只能嘗嘗味道。
來源:中國食品網
看完後,推薦給親朋好友看看,他們可能還不知道。
轉發到群里,相互提醒相互關愛~
點擊展開全文
※十一黃金周出遊,去哪裡人少還便宜?
※震驚!3個月不曬被=600萬蟎蟲陪你睡!怎麼辦?速看
※半躺姿勢最傷腰,嚇得我立馬坐直了
※白露節氣的九宜九忌,你知道了嗎?
※家裡的舊紙箱別扔了!這樣改一改,在商場得賣好幾百!
TAG:天下養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