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爸爸去哪兒》:聰明的父母,要懂得這樣陪伴孩子

《爸爸去哪兒》:聰明的父母,要懂得這樣陪伴孩子

熱門節目《爸爸去哪兒》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熱播,在第一集里各位爸爸各顯神通,帶領著各自的寶貝們挑戰各種奇葩任務。

每位父親都很盡心,孩子們也很真實的展現各自的感受和情緒。屏幕前的父母們在看節目時,不免也是一個照鏡子的過程「唉呀,當我的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我應該怎麼做呢?」

所以,我想從三個角度來談一談,在不同的情境下,與孩子溝通的更適合的方法是什麼?

孩子生氣時,

如何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

在片中一開始,杜江的兒子嗯哼就遇到了他的第一個難點:心愛的玩具被節目組收走了。嗯哼的表現是從開始的拒絕到發脾氣再到難以接受的痛哭

杜江在安慰兒子的整個過程中在自我管理情緒上比較穩定,沒有因為孩子發脾氣耽誤整個團隊的行程而生氣,父母在面對孩子情緒時的穩定對孩子傳達的是一種接納,這是做得非常好的一面。但即便接納了情緒,孩子的行為必須受到限制,如果嗯哼無底限的撒潑,節目也無法繼續。

這就是對父母的考驗,當孩子因為願望得不到滿足而耍脾氣的時候,如何讓他儘快從情緒中抽離,並滿足孩子的願望呢?

首先,全神貫注的傾聽孩子。面對面、眼對眼地看著孩子的臉,傾聽他訴說的每句話。

如果父母能真正傾聽孩子的敘述,孩子就能容易地表達他們面臨的困境,有時候,我們雖然只是給「嗯、哦、是這樣啊」的回應,孩子也會整理自己的思緒,自己找到處理方法和下一步行動方案。而應對孩子的脾氣,嘴上說在聽,其實心不在焉或者急於打斷孩子,都會讓孩子氣餒。

其次,說出孩子的感受代替否定感受。

當嗯哼說:「我生氣了。」爸爸回應道:「不要生氣。」

這其實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慣常的用語,父母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我們急於讓孩子擺脫不好的感受,但不管我們的態度有多好,孩子可能會更難過。我們不敢複述出孩子的感受,也是因為我們擔心說出孩子的感受會讓孩子更難過。

但其實恰恰相反,當孩子聽到你對他說:

「哦,你有點生氣。」

「如果你和玩具在一起會很開心。」

「暫時失去玩具是挺難過的。」

孩子會在心裡感到安慰,會感覺到有人能理解他們內心的感受。

孩子有負性情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這些情緒長期不被父母接納,時間久了,可能就形成了創傷,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最後,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願望代替邏輯上的解釋。

我們經常在商場里看到孩子想買某樣商品而父母無法滿足時,孩子滿地撒潑打滾。當孩子想要一樣我們沒有的東西時,父母往往給孩子解釋為什麼沒有,為什麼不能買。但常常是越解釋,孩子越不聽。有時候,孩子對某種東西的渴望的心情得到了理解,他們會比較容易接受現實的。

很多父母擔心,一味地接納孩子的感受,會不會讓孩子感覺他做什麼都是對的,從而自己變成了一個溺愛孩子的父母。

但其實並不是如此,只有你充分接納了他的感受,你才有資格跟他談界限,你依然可以在充分接納他的感受後告訴或者示範給他,什麼事是可以什麼事是不可以接受的。

如果一個孩子的感受不被你接納,他反倒也會出於潛意識的報復,而不遵從你設置的界限。

當孩子表現出不配合時,

父母應該怎麼做?

接下來,嗯哼第二次哭泣發生在住到了一間不如意的房子提出想回家被父親駁回了。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孩子無法跟我們合作時,應該怎麼辦?

讀到這裡,您應該已經知道,接納孩子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就像片中的嗯哼,一開始他只是向父親提了一下:「我想回家」,被爸爸駁回後才開始哭泣的。而可以引導杜江開始向嗯哼講道理的那段,竟然是嗯哼自己去向父親確認:「爸爸,你也不喜歡這個房子對不對?」所以,孩子其實需要的只是父親的感受的確認。

當我們遇到孩子表現出不配合時,父母怎麼做才是對的?

首先,描述你所看到的問題,而不是直接指責孩子。

「我看見這個房子有點特別,和我們平時住的不太一樣。」如果只是描述問題,就把精力集中在問題本身上,而不是集中在抵觸情緒上。

其次,給孩子提示而不是遣責。

「從這裡回家的船要兩天後才開。」「我們每天都要在外完成任務,在這間房間里每天最多也就睡覺那點時間。」 當我們給孩子提示的時候,他們往往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最後,說出你的感受。孩子願意聽到父母的真實想法和感受。

通過父母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們也向孩子展現出自己的誠懇,哪怕你現在的感受是憤怒,孩子並不會害怕跟一個可以表達自己憤怒的人合作的。

這點上,我們可以看到不僅嗯哼在引導自己的父親表達,而且陳小春的兒子Jasper也會用主張的方式勸導正在發脾氣的父親:「Can you stop angry now?」(你能不生氣了嗎?)

陳小春緊接著的道歉代表他承認了自己的情緒,那Jasper也就會順水推舟的繼續合作了。

你真的知道怎樣表揚自己的孩子嗎?

片中還有個小任務是每個孩子在就餐時都被要求去村長那兒拿東西作為一個獨立完成的任務。當Jasper自己把自己挑中的沉甸甸的鍋具交給父親時,陳小春的回應是「哇,你取回了什麼?哇,幹得好!」這是我們作為父母慣有的表達對孩子行為讚賞的套路。

只是,在讚賞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做得更多。

我曾經遇到一位求助的母親說她不管怎麼誇孩子,孩子都不領情。他們之間的對話基本是這樣的:

「哇,你畫得真好看!」

「怎麼好看了?」

「就是很美啊,太漂亮了!」

「得了吧,你根本就不喜歡!」

有時候,我們越是大嘉讚賞,孩子反而越不領情,這是因為當我們用評價式的用語時,孩子可能並沒有感受到你對他行為的認真看見,感覺到的是你高高在上的評判。所以有益的讚賞可以包括兩方面:

用讚賞的語氣描述你所看到的和所感受到的。孩子聽到這樣的讚賞後,能夠讚賞自己。

「哇,你畫得真好啊。你看你先畫了這個點,再划了這條線,又畫了一個圈,又是一個拐彎。」

聽到這裡,孩子會感受到他的付出被你看見了。

如果這時,你可以再加一個提問進去就更棒了。

「你怎麼想到要這麼畫啊?」

接下來,孩子在跟你繪聲繪色講解他的繪畫過程的時候,就是一個他自我欣賞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不但讓他更有自信,也會讓他知道他的什麼行為是被父母所欣賞的,從而繼續在他的生命中強化這些行為。

在我的眼裡,這些能夠帶著孩子去探索世界的爸爸都是足夠好的爸爸。

在人生的旅途中,孩子跟自己的父母去哪兒其實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和孩子是怎麼去的,路上發生了什麼,感受如何。

如果我們願意花時間傾聽孩子的感受、說出自己的感受、讚賞孩子的行為、一起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其實也就在這個親子的旅途中得到了最珍貴的禮物。

我們都是普通人,仍有成長和改變的空間。和孩子一起生活,不僅需要我們耗費時間和精力,也在付出愛心和智慧的過程中,得到了多一次的機會去成長。

只要我們願意俯下身進入孩子的世界,我們自己會得到更多。

···

作者:周麗瑗,張德芬空間簽約作家,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二級婚姻家庭諮詢師,親密關係輔導專家。微信公眾號:麗瑗。新書《親密關係,在愛中找回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者說醫 的精彩文章:

澳洲奶粉十大謠言。估計你遇到所有關於奶粉的問題這裡都能找到答案!
總做這件事等於慢性自殺,請立刻改正
節儉讓她差點送命:嫌開瓶倆月葯扔了浪費自己用被120拉進醫院
寶寶臍帶血,到底要不要存?
感覺孩子腿有點彎,能用「綁腿」「裹腿」的方式矯正嗎?

TAG:醫者說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