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京東這麼大了 為何還在虧損?

京東這麼大了 為何還在虧損?

京東今天已經規模很大了。

國內僅次於阿里系的電商巨頭。

但是,為什麼它這麼大了,還在虧損呢?

京東又虧損了!

二季度營收增長43.6% 可還是虧損2.87億

8月14日,京東宣布了今年(2017年)4—6月的財務數字。在這個趕上 6·18 大促的季度,京東營收達到932億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了 43.6%。

截至2017年6月18 日 24 點,京東「6·18」的累積下單金額達到1199億元,幾乎與2016年「雙 11」阿里巴巴 1207億相當。

雖然,京東618是長達18天時間的促銷活動,天貓「雙11」是1天的活動,不過,與京東往年「6·18」相比,確實同比增長非常大,可以說,京東在交易額上創下了新的記錄!

但是,與此同時,京東二季度也虧損了 2.87 億人民幣( 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GAAP,京東二季度凈虧損2.87 億元,不按這個來Non-GAAP,京東二季度盈利 9.765 億元)

受此影響,當時京東股價兩天下滑了 4.1%,市值蒸發超過 25 億美元。

原本上季度已經盈利,讓人覺得燒錢燒到了頭,差點追趕上百度的京東,現在市值已經被百度甩開 155 億美元。

京東規模都這麼大了,為何還在虧損?

京東2016年的交易規模已經達到6541億,已經規模非常大了!

可是,為什麼這麼大了,京東依然虧損?原因究竟在哪裡?

1. 零售業本身就是低利潤行業

京東所做的直營電商,本質是線上的線上直營零售,屬於零售業。

零售業本身就是一個低利潤的領域。

在品牌運營企業中,凈利潤率能做到10%屬於非常不錯了,而零售業凈利潤率能做到5%,恐怕就非常不錯。

以全球零售巨頭沃爾瑪為例,其2016年全年營收4858.73億美元,凈利潤136.43億美元,凈利潤率2.8%。可見零售行業凈利潤率之低。

2. 電商成本並不低——電商從「店內消費經濟模式」變成了「搬運工經濟模式」

電商優化成本結構,沒有想的那麼大!

實際上電商(線上零售)與傳統線下零售相比,運營成本並不低,並沒有更大的利潤空間。

在互聯網誕生之後,電商一直宣傳「沒有店面、成本低、所以價格低」,實際上並非如此。

畢竟零售是個重投入(重資本、重勞動力)的領域,而直營的電商領域,同樣也是「重模式」的運作特點,靠人工完成,傳統零售同樣是人工完成,人工效率之間差距沒有那麼懸殊。

以京東為代表的線上零售,與傳統線下零售相比,只是交易模式發生了變化,從「店內消費經濟模式」(消費者店內購買帶走)變成了「搬運工經濟模式」(物流快遞送貨上門)。

雖然交易模式、成本結構發生變化,但是總成本變化不大,並沒有大幅降低的現象出現!

表面看上去,電商沒有門店、沒有導購成本,前端成本低於傳統線下零售,似乎成本低,但是,電商所需要的倉儲、物流配送成本也遠大於傳統線下零售,這些後端結構的成本遠大於傳統線下零售。

因此,傳統線下零售與線上電商零售,實質上「一個前端消費成本投入大,一個後端消費成本投入大」。

雖說電商沒有店面,但是,電商的物流成本並不低,這種一減(減少店面投入)一增(增加物流投入),實際上相差沒那麼大。

所以,電商產生之後,在服務效率上有提高,但在經營效率提高上,並有宣傳的那麼大,優化成本結構,沒有想的那麼大!

拿沃爾瑪和京東對比,沃爾瑪自營模式,2016年營收4858.73億美元,沃爾瑪擁有員工230萬,人均營收21.12萬美元。

京東2016年營收391.553億美元,擁有員工近12萬,考慮京東直營業務佔比56.9%,自營業務約222.794億美元,考慮人工使用佔比,自營業務人均營收大約21萬美元左右。

實際上,兩者在效率上相差不大。

(國內家電連鎖巨頭之一的國美電器,2016年營收767億,員工超過5萬人,人均營收與京東相比,同樣相差沒有那麼大)

而且,沃爾瑪2016年還有136.43億美元凈利潤,約900億元人民幣,京東2016年虧損5.73億美元,約38億元人民幣。

作為零售巨頭的標杆,沃爾瑪在效率和成本控制方面,也是絕對的業內標杆!

沃爾瑪在價格策略(天天平價),採購策略(嚴控進貨渠道)、先進的物流配送體系(沃爾瑪極為注重信息化管理,1984年沃爾瑪投入4億美元巨資,與美國休斯公司合作發射了一顆商業衛星。在此基礎上,又投入了6億美元建立了計算機及衛星互動式通訊系統)、營銷成本的控制上等方面,都可以說做到了業內的極致。

這也是劉強東一直推崇沃爾瑪的經營,努力做「線上沃爾瑪」的重要原因!

某種程度上,沃爾瑪在效率、成本控制方面做到的領先,這些很多電商企業都做不到,更談不上從效率上對傳統實體企業顛覆了。

這也是很多電商不賺錢的主要原因!

例如:噹噹網,這家國內圖書市場第一的電商,也曾面臨多年的虧損。

還有亞馬遜,此前也是多年虧損,京東同樣如此!

3. 京東物流服務投入成本大,優質服務也壓縮了利潤

在國內電商中,京東以物流配送速度快著稱,甚至可以說,京東的配送絕對是國內電商中配送速度的頂級。

它甚至可以一些物品,在西北部分地區都能做到第一天下單、第二天就能收到貨,快的讓人吃驚。

當然,在這種優質服務背後,就是高投入。

2016年,京東集團CEO劉強東發布內部郵件,透露2007年京東配送正式啟動時,只有10個配送員,9年後配送條線的員工總數已達60,000人,占員工總數的 50% 。如果把倉儲和客服算上去,京東員工70%來自於物流。

僅物流配送員工的數目6萬人,就已經高過了國美電器的員工總數,後者5萬多人。

這種對配送服務「快」的追求,所產生的高投入也進一步壓縮了利潤空間。

此外,京東的福利也小部分壓縮了利潤。

除了上面原因以外,京東的福利政策,例如宿舍住宿條件、員工貸款福利等,也小部分壓縮了利潤。

不過,整體而言導致京東利潤低主要是前面1、2、3、三個原因。

所以,零售業低利潤的特點、電商成本並不低的現實,以及京東對物流「快」的領先追求,都導致了京東低利潤,甚至是虧損的狀況。

為何阿里、亞馬遜賺錢,京東做不到?

阿里、亞馬遜、京東,可以說是全球電商的三個巨頭。

阿里、亞馬遜,一個與京東模式不同、採用非自營模式,另一個採用自營模式,都比京東要賺錢,為什麼呢?

1. 為何阿里,比京東賺錢?——規模優勢、模式優勢(成本優勢)

阿里2016年財年凈利潤就達到712億,對比京東2016財年虧損38億。

為什麼都是電商,阿里比京東狂賺,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規模優勢:交易規模比京東大的多

阿里的交易規模差不多相當於京東5倍,阿里在2016財年(2015年4月1日—2016年3月31日)交易額突破3萬億,2017財年(2016年4月1日-2017年3月31日)交易額達到3.767萬億。

京東2016年全年的交易額6541億元,基本上相當於阿里2016年交易額的零頭,總規模差不多是阿里系電商的五分之一。

模式不同,成本優勢:成本比京東低

一方面,是規模優勢大:阿里的交易規模差不多是京東交易規模的5倍。

另一方面,阿里的模式成本要遠低於京東:阿里採用的是「非自營模式」,交易扣點的模式,這個模式和一些傳統商場交易流水扣點的模式沒什麼區別,說白了就是「房東模式」,「虛擬房東」模式。

因此,阿里不需要龐大的客服人員、物流配送人員。

而京東採用的是「自營模式」,劉強東一直比較推崇沃爾瑪,所努力做的是「線上沃爾瑪」,這種自己直營模式就註定需要需要大量的客服人員、物流配送人員,導致成本極高。

這兩種模式不同,所帶來的是員工成本、物流倉儲成本的差異極大。

僅以員工為例,兩者相差的利潤就是500-600億級的差值。

阿里在2017年的員工總數為4.7萬人,而京東的員工數遠大於阿里,12萬左右,按照京東的模式做到阿里的規模,可能需要60萬人左右,而阿里只有4.7萬人,多出來的這55萬人,按照一人一年10萬左右待遇,就是凈利潤上近600多億的差值。

倘若再算上投資倉儲的成本,兩者凈利潤相差無疑更大!

當然,阿里的非自營(扣點)模式,和京東的自營模式,各有優劣,畢竟全球第一個成功的B2C電商品牌亞馬遜採用的也是京東自營模式,相對而言,自營模式對產品品質掌控相對強一些,體驗上更下功夫,但確實成本很高。

2. 為什麼亞馬遜,比京東賺錢?——比京東多了一個厲害的非電商盈利業務

亞馬遜2016年整年凈利潤24億美金,凈銷售額1360億美金,在交易額上亞馬遜差不多是京東的1.36倍,但是凈利潤達到約158億人民幣,比虧損38億的京東多了196億。

亞馬遜與京東是類似的模式,都採用的是自營模式,而且和京東一樣一直虧損了很多年了。

當投資人對亞馬遜業績質疑時,都被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強硬的懟回去了。

亞馬遜和京東的自營模式虧損,說明了我們之前提到的問題——零售業低利潤的特點、以及自營電商成本並不低。

但是,這兩年亞馬遜開始盈利了,為什麼?

亞馬遜近兩年來的盈利,最主要的是雲服務這塊,這個由於亞馬遜的電商大量使用伺服器、以及計算等衍生出來的業務,成為了亞馬遜被看好的重點。

在雲服務這塊,亞馬遜基本上是全球領先,亞馬遜的雲服務一度佔據全球31%的份額,如今年業績超過100億美元,而且凈利潤率高。雲服務這塊玩的是高科技、有點輕模式的特點,凈利潤率遠高於電商零售業務(2016年一季度,亞馬遜AWS雲服務共實現25.7億美元營收,運營利潤為6.04億美元,第二季度亞馬遜AWS凈營收為28.86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18.24億美元),這也是亞馬遜實現盈利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與亞馬遜相比,京東沒有這麼一個強有力的賺錢業務,因此,盈利也比不上亞馬遜。

未來,隨著規模效應,京東或將迎來利潤期

但凈利潤上,無法與BAT相比

未來,隨著規模效應,京東將迎來盈利期、利潤期。

未來,隨著京東規模進一步做大,規模效應提高,邊際成本降低,包括物流投入的邊際成本降低,京東將會由虧損轉向盈利,最近這些年虧損縮小、以及階段性小額盈利已經反映出了這個趨勢。

屆時,京東將迎來盈利期、利潤期。

不過,如我們上面所說,由於零售業利潤低的特點、電商成本不低、以及京東物流配送成本不低、以及京東的福利,都使得京東的凈利潤率無法與阿里相比。

BAT賺的高科技錢、京東賺的是辛苦錢!

京東註定沒法和BAT相比。

BAT實際上做的都是輕模式,都不是「重模式」。

例如:百度、騰訊,做的都是軟體的高效、高利潤模式。

百度、騰訊都是做的高科技的效率模式,百度主要盈利是搜索引擎,騰訊主要盈利是網路遊戲。都是軟體為代表性的模式,軟體模式都是低成本的特點。

以風靡的騰訊主打遊戲王者榮耀為例,一個團隊做的遊戲,據網上爆料,僅賣皮膚一天就能賺1.5億,騰訊王者榮耀團隊人均年終獎60個月。平均140萬元(稅前),到手有80多萬,最高達到200多萬!王者榮耀團隊負責人姚曉光的獎金績效更是高達上億。

這種效率和獎勵,都是傳統重資產行業無法想像的。

再如:阿里,採用「虛擬房東」模式,通過賣「虛擬地租」「虛擬店鋪」這種成本極低的「線上賣場」生意,也實現了低成本、高產出。

而京東採用的是重資產的模式,顯然在盈利能力上無法與這幾大巨頭相比。

京東所反映的也是傳統產業的普遍問題。

凈利潤率無法與高科技行業相比。

京東的低利潤率,所反映的是傳統行業、傳統產業的普遍問題。

一方面,任何行業經過十幾年、幾十年的發展後,都會走向低利潤率。

例如:家電業,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家電行業在價格戰之前,絕對是高利潤的行業,但是經過價格大戰之後,都變成了低利潤行業。

中國大多數傳統行業,經過多年發展之後,都基本上是低利潤行業,沒有那麼大的利潤空間,前兩年網約車所進軍的線上計程車行業,實際上也是低利潤行業,只有10%左右的凈利潤。

當初的燒錢大戰下,形成了短暫的泡沫式繁華,當補貼下降之後,無論是打車人數、還是網約車收入都大幅下滑,而滴滴等也採取了漲價,甚至費用比計程車還高了。

另一方面,傳統產業的效率,無法與新的高科技產業相比。

傳統產業都是重資產的模式,重勞動力投入,它在效率上,無法與軟體等實現控制的高科技產業相比,成本自然也就比較高。

所以,京東這麼大、仍然虧損背後,所反映的是傳統產業的普遍性問題。

當然,沒有這些傳統產業的支撐,也不會有阿里、百度這些「輕模式」平台存在的可能。

同時,京東這麼大、還會虧損背後,也是零售業低利潤的體現、是電商成本並不低的體現,也是京東投入物流、追求快速優質服務的體現。

這一切,都是值得深思!

2017年,營銷人必須人手一本的工作聖經

現在訂閱,只要6折

訂12期,送時間管理神器——《Six Things》1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業洞察 的精彩文章:

褚時健:無畏於低谷,有道於高峰

TAG:商業洞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