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椽教授質疑陸羽《茶經》有誤
有一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之前去查找很多關於這個問題的資料和文獻,一直想要知道對錯究竟,非要去推翻誰誰誰說的不對,而現在,這個問題已經無關對錯,慢慢地發現,一些所謂的資料也只是猜測罷了,在猜測面前的對與錯,顯得並沒有那麼對立。
一、陳椽質疑陸羽
茶聖陸羽在《茶經·七之事》中記載:「《永嘉圖經》:『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這一點歷來受到很多質疑,包括茶學家陳椽教授,在定稿於1982年,出版於1984年的《茶業通史》(第一版)一書中陳椽老先生就對其中『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表示質疑,陳椽老先生據考證認為永嘉縣以東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誤。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為長溪縣管轄),系白茶產地。這樣的一個說法成了福鼎白茶起源於唐朝的依據,讓人有些匪夷所思,陳椽老先生的一個質疑,一個猜測,竟成了不少人理所應當,真真切切的事實。
《茶經·七之事》
說到這裡,不得不說陸羽《茶經·七之事》中記錄的《永嘉圖經》。
《永嘉圖經》是一部關於永嘉郡的地理著作,今已失傳,可以說是一部找不到的歷史圖志,所以原文無處可考,也就未知陸羽《茶經·七之事》中記錄的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是否正確,也不知是否是陸羽記載有筆誤。永嘉縣是由隋代初年設置的,位於浙江省東南部、歐江下游北岸,楠溪縱貫。
陳椽-《茶業通史》
翻開唐代的中國地圖,便知永嘉位於今溫州一帶,永嘉江以北,所以永嘉以東三百里必然是海,不可能會有白茶山。可能很多人對於三百里並沒有概念,唐代的三百里是今天的三百里嗎?答案是肯定不是。
唐代中國地圖(局部)
唐代以唐太宗李世民的雙步(左右腳各邁一步)為尺寸標準,叫作「步」,並規定三百步為一里。一「步」的五分之—為一尺。唐代—尺合現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
從眾多研究古代度量衡量的史學書籍查知,唐之的杜念很也有大量記載,所以東三百里相當於今天的136.3公里。若是以東136.3公里那便是海,「以東三百里」,若這個「東」指的是正東,那麼無論是從今天的永嘉縣城出發還是從今天的溫州市區出發,東邊不出百里就是大海了,何況「三百里」,那簡直是「宛在水中央」了。除非大海里另有仙山,比如什麼島之類的。但若「白茶山」是在島上,應該會明言「某某島」,不大可能用「以東三百里」這樣的話。
若這個「東」指的是東南,那麼永嘉「以東三百里」仍然是大海。
永嘉至福鼎
且不說文中說的東,南是不是正東或是正南,以永嘉縣方圓136公里也就只有福建福鼎更為符合。《茶經》白茶山的記載是否與永嘉以北的安吉有關呢?安吉距離永嘉縣350公里左右,所以顯然是不可能的。
永嘉至安吉
二、黃建軍認為陳椽先生「想當然」
黃建軍《王十朋福鼎品茗記》(載《樂清日報》2012年3月24日3版)一文提及「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認為「白茶山」即「太姥山」。中國茶學泰斗陳櫞教授在《茶葉通史》中也指出:「永嘉東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誤。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為長溪縣轄區),系白茶原產地。」這種說法應該沒有經過考證,而是想當然。
本人對此問題很感興趣,認為「白茶山」應該是「雁盪山」,而非「太姥山」,理由如下:
「永嘉縣」考
陸羽《茶經》成書約為公元758-782年間。原文在《茶經·七之事》,載:「《永嘉圖經》:『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 」。《永嘉圖經》是一部關於永嘉郡的地理著作,今已失傳。文中稱「永嘉縣」是指《永嘉圖經》成書時間,並非陸羽成書時間。歷史上稱「永嘉縣」的,僅存在於隋朝開皇九年(589)至隋朝大業三年(607)的18年間。《永嘉圖經》成書應該在這個時期,當時樂清正是屬於永嘉縣轄區,據《樂清縣誌》載,「隋開皇十二年(592),省樂成縣入永嘉縣。唐武德四年(621),析永嘉原樂成縣地重置樂成縣,屬東嘉州。武德七年,復省樂成縣入永嘉縣。載初元年(689),復分永嘉縣置樂成縣,屬溫州」。「永嘉縣」應為現在的溫州市區。樂清古時就有縣東、縣西的說法,但並不是正東或正西,而是以樂成鎮為界,東北方向的地區稱縣東,「永嘉縣東」可作此解。福鼎在唐代屬福州,如果白茶山真是在福鼎,《茶經》為什麼把「永嘉縣」扯進來當坐標呢?
「縣東三百里」考
宋初《太平御覽》卷八百六十七飲食部二十五茗記載:「又曰:茶花狀如梔子,其色稍白。《永嘉圖經》曰:縣東有白茶山」。文中沒列「縣東三百里」,這是不是陸羽添加,不得而知。隋唐距離多以驛路定,唐代郵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大約三十里設一驛站。從眾多研究古代度量衡量的史學書籍查知,唐之一里相當於450米左右,略短於現在的里,三百里現約為135公里。從《永嘉縣誌》、《溫州府志》等資料與現在的地圖看,雁盪山在「永嘉縣」東,「縣東三百里」指約有十驛站的路程,均符合地理現狀。陳椽教授《茶業通史.茶區》中也在自我否定:「但是里數不合,按照現代的交通,走高速從永嘉到福鼎都不至200公里,何況是古代的驛路交通」。
「白茶」考
雁盪山產茶歷史約千年以上。晉唐時期,樂清已有產茶記錄,《唐書·食貨志》有載。《樂清縣誌》載 :「東晉永和年間(公元345~356年),阿羅漢諾詎那率弟子三百居雁盪山,諾詎那於大龍湫觀瀑坐化為開山始祖。雁盪山茶是漢諾詎傳佛同來,茶禪一味」。《甌江逸志》載:「甌地茶,雁山為第一」。據明隆慶《樂清縣誌》載:「近山多有茶,唯雁山龍湫背清明采者極佳」。《雁山志》載:「浙東多茶品,而雁山者稱最,每春清明日採摘芽茶進貢,一旗一槍,而白色者曰明茶,穀雨日采者曰雨茶,此上品也」。 雁盪山茶名目繁多,曾名「白雲茶」。明代朱諫有詩:「雁頂新茶味更清,仙人採下白雲英;直須七碗通靈後,自習清風兩腋生。」「白雲英」指雁盪山茶之嫩芽。永嘉四靈均作茶詩,其中四靈之首徐照更是嗜茶如命,南宋狀元王十朋作《會稽風俗賦》提及茶事,可見當時樂清茶飲之盛。陸羽時期通行煮茶,並非現在的直接沖泡,茶葉加工並非現在的炒青,而是曬青或用文火烘乾,白毫顯露,故有白茶之說。福鼎白茶生產只有200年左右的歷史,當時太姥山無白茶。王十朋從泉州卸任回鄉途中品建茶(當時福建茶舊稱,建盞名稱也源於此)應有此事,詩作為證,但《王十朋福鼎品茗記》文中稱王十朋品白茶,應該沒有依據,有點牽強附會。
唐代中國地圖(局部放大)
至於誰對誰錯,無關緊要,至少這樣一個問題讓我們花了心思去尋找答案,我們不妨看一下唐代中國地圖,方圓三百里無論是東還是南,我想自己都會一目了然,誰說都不管用。人們總會用古書記載說事,往往忽略了事物該有的本質,就像同一個作者在不同文獻中記載三國時期的馬謖都要好幾種的死法,我們何從去考?難道真要刨墳問古人個究竟,難道考證的方法如此單一?事實就擺在這裡,古人記載這裡有座大山,可我來這裡方圓幾公里就只有一條大河,管它是長腿跑了還是被風吹走了,沒有就是沒有,這就是事實。
「茶界奧運」 明年到中國。
※一個蓋碗,暗藏著五個茶禮密碼,讓我們來一場解碼行動
※茶有涼性 溫性 熱性,別亂喝
※這些茶碗,驚艷世界的美!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看完讓你懷疑這個世界……
TAG:茶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