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彰武治沙人:造林固沙夢成真 綠洲無際鎖沙塵

彰武治沙人:造林固沙夢成真 綠洲無際鎖沙塵

彰武治沙人:造林固沙夢成真 綠洲無際鎖沙塵

記得幾年前的6月中旬,我駕車從哈爾濱回北京,進入鐵嶺收費站後,沒有走京哈高速,而是沿著遼寧北部的剛剛開通的高速公路。一路收聽著MF交通廣播前行,自駕汽車經康平、進入彰武縣,經過彰武境內時,沿途的沙地風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就想著什麼時候,能有機會走進彰武,近距離的接觸彰武。

只要心裡想著,就總會有機會擁有。這不,9月21日隨「全國重點網路媒體遼寧行」活動,有幸走進了彰武,近距離親密接觸了彰武。

彰武縣,地處遼寧的西北部,北面與內蒙古科爾沁沙地南緣接壤。是國家「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的重點縣,彰武縣歷來承擔著抵制北部科爾沁沙地沙塵暴的南侵、捍衛著遼寧中部城市群和京津唐地區生態環境安全的重任。據彰武縣宣傳部副部長陸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家、省、市的高度關注和大力幫扶下,歷經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和無私奉獻,彰武治沙造林事業取得豐碩的成果,全縣林地面積由1950年的18萬畝增加到了現在的176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9%增長到了36.1%。

彰武縣造林固沙的夢想,如今已經成真,一望無垠的綠洲鎖住了曾經無可奈何的風暴沙塵。

對於英雄的彰武治沙人來說,一段60餘年彌足艱辛的造林史,就是一部戰天鬥地的創業史,更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豐碑史。在與惡劣的自然環境長期鬥爭的數十年里,彰武這片英雄的沙地里,湧現出一大批治沙英模,一個又一個鮮活的時代英雄形象,在這大漠深處閃爍著奕奕光輝。

由於時間安排因素,我們一行,先後來到阿爾鄉鎮的北甸子村的治沙書記董福財精神黨性教育基地、大色樹遼蒙邊界處,以及遼寧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實地感受「彰武治沙人」的精神風采。

治沙書記董福財 植樹治沙帶頭人

阿爾鄉北甸子村地處科爾沁沙地南緣,沙地南緣一線長430公里、南北寬100公里的豁口素有「遼寧沙窩子」之稱,曾是遼寧省荒漠化最嚴重的縣區之一。1996年,村支書董福財帶動村民一起治沙,令當地從「一片白變成一片綠」。在董福財精神黨性教育基地,我們深入地了解治沙書記董福財紮根荒漠二十年的治沙故事。

1996年,春季大風,莊稼被埋進了黃沙中。那一年,國家相關部門派來工作組,給出了北甸子村可以進行整體移民的規劃。董福財難以接受整體移民的方案,他和沙子較上了勁,決定自己帶著村民干,保住自己的家。在當時,很多村民把他當成一個笑話,在沙上栽樹,怎麼能栽得住,栽住了又怎麼成活呢?董福財便挨家挨戶地走,講栽樹成活的可能性。「雖說沙子多,但是沙子底下還是有實土的,只要能把樹栽到實土上,好好愛護就能成活。」但大多數的人卻堅信沙子上栽樹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1997年,董福財帶著老伴和兩個剛成年的孩子,率先邁出了植樹治沙的第一步。他貸款1萬元,包下200畝荒地,還硬把親戚拉進來。起初3年幾乎看不到什麼效果,樹苗的成活率還不到30%,家裡養豬種地的收入全還了貸款。沙丘上沒有實土,往往坑還沒挖成,流沙又迴流把挖走的沙子填滿。困難絲毫沒影響董福財的決心,他頂住壓力堅持下來。經過琢磨,終於想出了解決辦法,就是先澆水,再挖坑。濕的沙子能成形,一邊澆水,一邊挖沙,直到找到實土。

在董福財的堅持下,沙地上有了綠意。周邊的耕地也受了益,產量有所提升。第二年,越來越多的村民和他一起幹起來。董福財帶動村上11戶黨員農戶表率跟進,包山造林,大家「摸著石頭過河」,慢慢的,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治沙的隊伍中。2002年,國家開始實施全面退耕還林,好法子配上好政策,村裡開始大規模造林。在董福財的嚴厲要求下,北甸子村通過一年栽樹,二年補栽,硬是把樹苗成活率提高到了85%以上。如今,北甸子村的森林覆蓋率高於全鎮和彰武縣的平均水平。

造林治沙初見成效後,董福財並沒有鬆口氣,又開始考慮修路。2002年秋,經過多次爭取,阿爾鄉鎮通往北甸子村6公里村級公路正式立項,但施工方實地考察後,認為北甸子村沙土多,路基太軟,不符合修路標準,不能施工。要夯出硬土地基,首先要搬走那100多米高的沙丘,填平那一大片水泡子,然後再用實土和石頭把路基墊起來。村裡的積蓄並不足以承擔這樣「移山填海」的工程,董福財就帶領村民自發施工。2個月後,施工方再來考察時已經達到了施工要求。2003年,修路工程正式啟動;當年8月,這條路全線貫通,村民從此走上了致富之路。

沙子治了,路修通了,董福財卻積勞成疾。2014年11月,董福財被檢查出肝癌晚期,2015年3月醫治無效去世。他用青春、智慧和毅力鎖定流沙,將一生交給治沙事業,使昔日風沙漫漫的荒涼之地變成了鬱鬱蔥蔥的森林寶地。如今,北甸子村的森林覆蓋率達到48%,全村2014年的人均純收入達到9700多元,較2000年時增加近8倍。

大漠風流章古台 治沙明珠熠熠生輝

在彰武縣章古台鎮,我們參觀考察了成立於1952年的遼寧固沙造林研究所科研基地。遼寧固沙造林研究所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固沙造林科研單位。這個所建所60多年來,在各級組織的關懷和沙區群眾的支持下,經過全所幾代人的艱苦創業、讓昔日白沙茫茫的沙丘變成了一望無垠的林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防沙固沙造林的業績。

灌木固沙被譽為中國三大治沙法之一,就是這個所在1953年至1962年的科研成果。1952年建所初期,章古台鎮地區的自然條件非常惡劣,僅5米/秒以上的起沙風一年就有240多次。作為扼制風沙危害、改善人民的生存環境,固沙造林技術的研究被作為當時的最主要任務,經過科學研究和努力,遼寧固沙造林研究所總結出「以灌木固沙為主、人工沙障為輔、前擋後拉、順風推進、分批治理」的一整套綜合治沙方法。篩選出黃柳、胡枝子、錦雞兒、差巴嘎蒿等主要固沙灌木,填補了中國灌木治沙史的空白。

率先進行了樟子松引種、育苗,營建了國內最早的沙地樟子松人工固沙林。樟子松天然分布在大興安嶺和呼倫貝爾市草原沙地上,新中國成立前在沙地上沒有進行過樟子松引種造林。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治沙造林曾用闊葉樹造林,但在人工固定不久和乾旱貧瘠的沙地上,大多數成為小老樹。1953年春,固沙造林所從呼倫貝爾引進樟子松種子,開始育苗試驗。1955年,在章古台沙地上引種樟子松並試栽成功,開創了樟子松引種治沙的先例,這是一項嶄新的治沙創舉。從此,固沙造林所拉開了樟子松沙地造林的序幕,營建了國內最早的沙地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固沙造林所以後,用事實證明樟子松是中國「三北」地區最優良的樹種。在植物固沙方面,章古台樟子松固沙造林與育苗技術為國內首創,章古台沙地樟子松固沙造林是我國防治沙漠化典型模式之一。

因此, 章古台被譽為中國治沙造林的明珠。

除了在章古台營造了國內栽植最早的以樟子松為主的試驗示範林外,固沙造林所還遼寧的彰武縣、康平縣和昌圖縣建立了沙地治理推廣基點,在瓦房店市建立了沿海沙地治理基點,共推廣樟子松固沙造林4萬公頃,有效地遏制了科爾沁沙地的南侵,保護了瀋陽等遼寧中部城市群的生態安全。向陝西、新疆、河北、甘肅、山西、吉林、寧夏、青海和內蒙古等14個省(自治區)推廣了治沙造林技術,帶動了「三北」地區固沙造林達百萬公頃。

近年來,固沙造林所選育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治沙造林新樹種——彰武松,具有抗性強,綜合生長指標比樟子松高出20%以上,市場前景廣闊。這個所研究出的沙地異磚紅松、沙地赤松和成功引種的沙地平歐雜種榛等,發展潛力巨大,正在積極推向市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黃勝友 的精彩文章:

杜特爾特點名菲律賓毒品海外來源地 並指兒子如涉毒可直接槍斃
菲律賓畸形槍支文化與槍支泛濫 帶來隨意殺戮的嚴重社會問題
菲律賓海岸警衛部隊新獲撥款 購日本巡邏艦擴編四千人鎮守南海
菲律賓軍方攻下馬拉維恐怖分子指揮中心 神父獲救 戰事已導致超過800人喪生
北京白雲觀聯誼:海峽兩岸香港三地 中華一脈文化同根信仰同源

TAG:黃勝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