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女孩網上賣草鞋年賺10餘萬
她叫林一筠,今年22歲,也是一個8個月孩子的媽。在吉首乾州紗廠這套100多平米的房子里,我們見到了林一筠,站在眼前的她和很多90後女孩有著不同之處,在她身上感覺不到90後女孩的稚氣的味道,相反,她的舉手投足間卻透露著幾份成熟。 林一筠的老家在鳳凰縣的一個小山村,這個村裡,農閑之餘,村裡的老人在在家打草鞋到集市上去賣的習慣,而林一筠的奶奶也經常打草鞋賣。 2014年,剛從吉大師院畢業的林一筠正在找工作,看到奶奶正在家裡打草鞋,她突然有了一個想法,為何不將奶奶打的草鞋擺上淘寶來賣?說干就干,她嘗試著將奶奶的草鞋擺上了淘寶,果然,沒過多久就被遠方的一名顧客買走了,這也增加了她的信心,於是,便走上了電商之路。
持之以恆靠「觸電」她年收入10多萬元 剛「觸電」的時候,林一筠也是第一次到淘寶上賣東西,不懂就自已查百度,慢慢的學會了網上開店的知識,為了尋找貨源,林一筠走遍了大部分苗寨去收草鞋,然後,回到家後,對於每雙收來的草鞋還要進行打理,量尺寸、作記錄。 隨著信譽度越來越高,在她店裡買草鞋的人也越來越多,在沒有任何推廣的情況下,直到今天,她每天平均可賣出20單左右,一年下來,可實現純收入10多萬。
喜憂參半打草鞋的手工在逐漸消失 在聊到目前的因難和擔憂中,她說,目前,由於沒有倉庫,自已的這套100多平米的房子既是辦公室又是倉庫。自已收的草鞋都放在家裡。她便在這個100多平方的房子里完成了接單、打包、發貨的整個流程。在這裡。筆者看到,房間里擺滿了草鞋,客廳里、柜子里、書房裡,裝的都是草鞋,10多個各式各樣的鞋型足足有5000多雙。 在談到另一個擔憂的時候,她說,由於打草鞋都是用手工製作,沒有機器,一雙草鞋賺不了多少錢,不少年輕人都不願去學,而都只是一些年老的人在做。因此,這行手工業很有可能會在未來的某一天消失。
歷史悠久草鞋的那點兒事很多人不知 草鞋在中國起源很早,歷史久遠,可算是中國人的一項重要發明。它最早的名字叫「扉」,相傳為黃帝的臣子不則所創造。由於以草作材料,非常經濟,平民百姓都能自備。漢代稱為「不借」,據《五總志》一書的解釋是:「不借,草履也,謂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
草鞋的編織材料各種各樣,有稻草,有麥秸,玉米秸,東北有烏拉草。鞋有繫繩的,也有拖鞋。草鞋是中國山區居民自古以來的傳統勞動用鞋,穿著普遍,相沿成習。無論男女老幼,凡下地幹活,上山砍柴、伐木、採藥、狩獵等,不分晴雨都穿草鞋。
草鞋既利水,又透氣,輕便,柔軟,防滑,而且十分廉價,還有按摩保健作用。特別是夏天走長路,穿上草鞋清爽涼快,軟硬適中,步履敏捷,兩腳生風,給人一種愜意感;雨天穿著它,既透水,又防滑;冬雪天內穿一雙棕襪子,外套滿耳子草鞋,既保暖,又防滑,如遇冰溜子上路,再套上鐵制的腳碼子,就方保無事。草鞋已成為中國山區人裝束的一個顯著民俗特點。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期,工農紅軍在陝北建立根據地,開展游擊戰,戰士們穿著草鞋,翻山越嶺,後擴軍北上抗日,「打雙草鞋送給郎,南征北戰打勝仗」、「腳穿草鞋跟黨走,刀山火海不回頭。」
古代穿草鞋相當普遍。據史料記載,貴為天子的漢文帝劉恆也曾「履不藉以視朝」。古代的俠客、隱士似乎以穿草鞋為時髦:「竹杖芝鞋輕勝馬,一蓑風雨任平生。」電視劇中的大俠也大抵是如此裝束,的確顯得十分飄逸、洒脫、超然。《三國演義》中的劉皇叔就是賣草鞋出身。說明草鞋在古代不僅平民百姓普遍穿用,連皇帝、俠客們也穿草鞋。從文獻和先後出土的西周遺址中的草鞋實物,以及漢墓陶俑腳上著草鞋的畫像證實,可確知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代就已出現了草鞋。
草鞋在中國社會生活中形成了一種文化,那就是草鞋文化。它體現了勤勞和智慧,表現了勇氣和奮鬥,展示了中華民族一環又一環的團結在一起,堅不可摧;而現在它又寄予了新的文化內涵——環保和資源的再利用。(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心靈解說)
點擊展開全文
※原來周冬雨「素顏肌」的小秘密都藏在了這個盒子里
※如何讓孩子吃糖又不長蛀牙?
※如何不撞衫也能讓我們在街上做最拉風的姐妹花?
※小伙返鄉靠賣小龍蝦年入百萬
※花錢不眨眼,一般男人養不起的5位敗家女明星
TAG:怎當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