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跨國葯企研發中心紛紛關張之際 有人卻做的風生水起?
編者按
一些葯企裁撤中國研發中心不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反而是一個時代的不斷進步。在中國葯械研發最好的時代,沒有哪家治理正常的公司會缺席。
全文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如果本文對您有任何啟發,歡迎點擊文末評論。
這兩個月,醫藥行業跨國公司的中國研發中心看起來似乎風雨飄搖。
八月,GSK宣布關閉位於上海張江的神經疾病研發中心,作為GSK全球第三大研發中心之一,創建於2007年的張江研發中心曾一度是跨國公司在國內最大的研發中心。
9月7日禮來製藥宣布關閉其位於上海張江的中國研發中心的消息則更為讓人唏噓。作為禮來全球運營優化的系列舉措之一,此次禮來在華研發業務調整後將有100餘名員工受到影響。未來在華研發活動重心將轉到通過本土協作推動早期臨床研究上。
如果把時間線拉得更長一些, 這兩年跨國葯企都在悄悄裁減研發中心,去年艾伯維關閉了中國研發中心,今年諾華也解散了中國生物葯研發團隊,羅氏生物研發團隊也做了人員裁減。
行業的蕭瑟也讓不少人感嘆:為什麼在中國醫藥行業最好的時代,外資葯企紛紛裁減中國研發中心?
一半是海水 一半是火焰
「你來的時間很巧,我們馬上就要在家SOHO工作一段時間了。」美敦力大中華區副總裁、戰略舉措部及研發中心副總裁顧宇韶笑著對健康點說。
從九月中旬開始,美敦力位於上海閔行區浦江鎮的研發中心將進行裝修,不少員工不得不在家辦公。不過這不是近來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縮編大潮」的一部分。
顧宇韶說,「我們要進行另一波的擴張,研發中心將從兩層變成三層。」
不僅僅是美敦力,與跨國葯企比起來醫療器械公司似乎對中國研發力量的重視度在上升。從2016全球醫療器械前100強看,超過一半的跨國公司近三年在中國的研發力量是呈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擴張姿態的。
2016年8月,家用醫療器械巨頭日本歐姆龍公司宣布在上海設立研發中心,這是繼美國矽谷之後,歐姆龍在海外設立的第二家全球研發機構。中國研發中心將從事感測器以及控制領域的尖端技術的研究。
2014年,美國醫療用品公司百特正式宣布投入3.5億元人民幣,在蘇州工業園區建立國內首家研發中心。百特蘇州研發中心佔地近一萬平方米,約130名研發人員在此專註開展包括配方開發、分析化學、工藝開發、包裝及材料開發在內的研發活動。
2015年,透析領域的「一哥」、德國費森尤斯也加大了其在中國的投資力度,在上海建立其亞太地區首家全球研發中心。作為該公司全球研發 (GRD) 中心的一部分。
2016年,全球最大的醫療用品公司BD宣布,其大中華區研發中心正式落成並開業。通過設立全新的大中華區研發中心,BD中國已形成以上海為創新設計中心,以蘇州為實驗中心的「研發雙中心」格局。其中,上海研發中心將聚焦於發現本地醫護人員與患者的實際痛點與需求,開展相關的解決方案設計;蘇州研發中心將打造一系列世界水平的實驗室,研發試驗工作、研究成果向實際生產的轉化等都在此展開。
歐姆龍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總經理趙耀告訴健康點記者:「環顧世界,中國都是最大市場。作為經營者來說,你肯定要往這裡投,如果不投,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政策太偏頗了,另外一種就是自己沒做好。」
研發模式發生改變
美敦力中國研發中心高級總監周崢嶸博士告訴健康點記者,新葯研發與醫療器械研發存在著非常大的不同。葯企更像是做基礎科學的研發,而器械行業更多是工程技術的創新。相比葯企,器械企業的工程師文化更濃。在器械行業存在很多術式的探索、療法探索和醫生之間的交互探索。因此需要更近距離地與醫療機構進行互動。這可能也是不少醫療器械行業跨國公司近年來加碼中國研發投入的原因。
作為擁有全球最大註冊醫生人數之一的中國,醫生參與創新研發也逐漸成為趨勢。蘇州工業園區生物產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龐勇俊認為,「對醫療器械這個產業,將來一定隨著醫生的鬆綁,會有大量好的醫生去參與創新。」
以美敦力的看家產品線心臟起搏器為例,世界上第一個由外部電池供電的起搏器就是在1957年由美敦力創始人、工程師厄爾·巴肯與美國心內植外科權威醫生李拉海以一個電子節拍器的電路為靈感合作開發的。
專註於神經介入治療、呼吸與監護器械領域的產品研發工作的美敦力中國研發中心高級總監彭楊博士告訴健康點,從定位來說,雖然面向中國市場,但美敦力中國研發中心的成果並不集中於中低端產品,很大一部分產品是高精尖產品,甚至是全球細分市場領先的產品。
比如經皮穿刺做消融治療早期肝癌的產品,採用全球最新的技術 「臻圓熱消融技術」,對患者本身的創傷非常小。此外還有針對腦動脈瘤的治療產品可解脫彈簧圈,具備手術時間短、無需開顱、康復快、可同時治療不同部位多個動脈瘤的特點。與過去很多中國研發團隊做輔助工作不同,「這兩個項目都是中國研發中心做主導,美國同事打下手,」彭楊博士說。
美敦力中國研發中心研發的AxiumTM Prime可解脫彈簧圈
與器械行業比起來,新葯研發的模式已經發生了太大的改變,藉助外力成為越來越多葯企的選擇。眾所周知,創新葯的研發十分困難,風險極大,研發成本持續上漲,這讓全球藥物研發趨勢開始從「內向型研發」向「外向型、協作研發」轉變,越來越多的葯企在基礎和早期研究領域通過和外部機構協作進行,而不是完全內部進行。
中國研發中心的生存之道
醫藥專欄作家劉謙認為,作為葯企研發下游環節,臨床開發部分挺忙,各種臨床試驗接二連三。但上游的研究部分卻不好做,經常是跟著總部研發屁股後面打雜,沒有深入的開創性研究,中國研發中心運作多年後並沒有開發出什麼新葯。所以早期研發部門就成了裁撤的重點。
「一定得出活」,這是顧宇韶認為在華研發團隊的一個重要生存之道。
成立五年至今,美敦力中國研發中心共研發創新產品24個,覆蓋外科技術和產品、新興技術、呼吸和監護解決方案、血管治療方案、專科治療和糖尿病解決方案。其中成功上市22個,17個遠銷海外市場。
美敦力中國研發中心研發產品的銷售業績
從市場銷售額來看,美敦力中國研發中心的研發成果僅有28%的銷售額是來自大中華地區,其餘51%的銷售額來自發達國家,另外21%以上來自其他新興市場。這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反向創新的趨勢。
在顧宇韶看來。跨國公司研發團隊承受的壓力一點不比銷售部門小。「公司內部包括研發中心之間也是有競爭的,我和我在座的同事一樣有壓力,做一個項目時,不光要做得最快,還要做的最好,成本最低。」
政策護持雖然是「靠天吃飯」,但也是在中國從事研發工作期盼的一大甘霖。
比如近些年頻繁被提及的「進口替代」戰略,讓不少在華投入重金的葯械企業心生猶豫,這可能也是阻礙其在華研發力量壯大的一大原因。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醫療器械行業協會人員告訴健康點記者:「現在總是提進口替代,你這個替代是什麼?一個是低價跟人競爭,第二嚴重侵犯知識產權,第三替代就發生在中國,不能到全世界替代人家,這個能叫替代嗎?」
其實作為最大的或是潛在的最大單一市場,中國從來都是跨國葯械企業的兵家必爭之地。以上海為例,截至今年8月,落戶上海的外資研發中心累計達416家,全國最多。外資研發中心為上海集聚了大量的創新資本、創新人才,外商投資企業研發經費約佔上海全市的一半,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的外資研發中心有120家,外資研發中心的研發人員總數超過4萬人,已有40家成為全球研發中心。
今年九月,33家跨國企業為上海建設科創中心出具了自己的《發展諮詢報告》,羅氏集團首席執行官施萬(Severin Schwan)在其中表示:上海在早期創新藥物研究方面做得不錯,但目前還有一個關於早期的臨床發展和實驗的鴻溝,就是從研究實驗室到真正進入臨床實驗階段這一重要步驟如何在中國展開。
「目前很多開發,包括已經在中國發現的新藥品,只能在中國之外的美國、歐洲去做。」施萬說,我們現在的目標不僅僅要在中國研發新葯,同時也期望這些新葯發展的過程在中國完成。
施萬建議,要有一個快速、高效、高質量的審批,讓葯企來做臨床實驗的應用,此外,還需要擁有非常專業的、適合早期臨床試驗的基礎設施,以及專業化人才。
「做得好的企業一定會不斷投。但是另一方面,做過企業經營的都知道,你連續三年赤字,再想投總公司都不會同意。」歐姆龍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總經理趙耀說。
正如劉謙所言,一些葯企裁撤中國研發中心「不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反而是一個時代的不斷進步。在中國新葯研發最好的時代,沒有哪家治理正常的公司會缺席」。
本文首發於財新健康點 caixin-life;
季敏華|責編
熱門閱讀:
1.王磊:葯企做物聯網不是不務正業,這是醫藥營銷得破局
3. 美國價值醫療的明天:小步前進還是被反攻倒算
點擊展開全文
※那些年在AI 醫學影像上燒的錢,怎麼才能賺回來?
※復星旗下醫療器械公司SisramIPO 選擇最低定價8.88港元
※為助抑鬱症產婦順產,醫生陪產全程都在做這件事!
※為媽媽們省錢這件事,我們是認真的!
※怎樣讓孩子學會感恩?
TAG:健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