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影評:jasper,感謝你這麼勇敢
本文作者「西祠」,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1. 什麼樣的孩子會說出這種話? 新一期《爸爸去哪兒》被陳小春和小小春的對話所震撼。 反覆看了三遍,一方面,確實被那吼聲所震懾,能感覺到小小春的恐懼,也很心疼孩子。但沒過幾秒,當他挺直腰板大聲說起:「Can you stop angry now?」時,有感動,甚至有欽佩,但也更慨嘆小春及時的那句「I』m sorry.「非暴力溝通技巧中包括四個部分: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用在小小春身上,就是我觀察到爸爸生氣了,我感到害怕,我的需要是希望我們這一次能玩的開心,所以我提出請求,爸爸請不要生氣。一個四歲的孩子,竟然可以如此清楚地運用這個技巧,儘管有可能他不自知。但不得不慨嘆,小小春在識別情緒、表達情緒方面的優勢。 我熟悉的可能是孩子被呵斥時的哭泣,這哭泣,有委屈,有憤怒,有反抗,也有無力。 我熟悉的可能是家長直接的拳手相加,或冷麵而對,甩門而去。 豆瓣有一個「anti-parents「小組,不僅存活很多年,人數還超多,流行的都是有道理的。每一個成人背後都有一段關於父母怨念的私人化經歷。當因恐懼權威,無法與領導好好相處的時候;當因婚姻不幸,懊悔自己是乖乖女的時候;當無法獨立工作,怨恨父母過於黏連的時候。跟父母過於分離的,或者沒有過分離的,彷彿就是這不幸人生的起點。 有的時候,家長會問,為何孩子那麼羞怯不敢說話?為何孩子在外面被欺負了,連還嘴都不敢?有的時候,心理諮詢師沒辦法回答這樣的問題,因為這不僅僅是孩子的性格問題,性格問題是指孩子長期養成的行為習慣,還與家庭的系統有關,也就是說,孩子在這個家庭中,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是被尊重的一個獨立的【主體】,還是不被尊重的【小屁孩】。很多家長會說,我們可尊重孩子了,孩子要什麼都盡量滿足,還想怎麼著。可是,還有一種滿足,叫作精神的滿足。 2. 請不要再說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這麼好了。 你希望培養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很多家長會說,快樂的孩子,聰明的孩子,有未來的孩子。但是就瑣碎的生活細節來說,家長更希望擁有一個【聽話】的孩子,比如,當村長說話的時候,放下手邊吸引的玩具,乖乖聽話;當到了吃飯的時間的時候,就乖乖吃飯;當在別人家的時候,乖乖的待著…….可其實並沒有這樣的孩子,這種孩子只會【看別人眼色;不敢聲張自己的喜好,慢慢沒了自己的喜好;表面上乖巧,背地裡有過火的舉動…..】 也有人問,別人說話的時候,自己不專心;該走馬路的時候,偏偏走羊腸小道,你說這是想像力,這完全就是不懂規則。教孩子規則的確非常非常重要,就像孩子要在馬桶上廁所而不能隨地小便,這就是規則。但同時,我們也知道有些規則確實限制孩子的想像力與思維力的發展,比如,擔心弄髒衣服,而不讓孩子畫畫,玩水,這也是家庭的規則。孩子要遵循什麼規則?不遵循什麼規則?規則由誰來定…..慢慢地,就會發現,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規則,甚至是祖上傳下來的規則,而這種規則說不上存在的意義,父母只知道,如果不遵守,彷彿辦了錯事。這個規則是怎麼傳下來的的?就是從父母的父母的白眼(教訓/毒打)開始的。請問,你的家庭規則是什麼,還記得嗎? 高情商的孩子彷彿遊走於聽話與規則之間。高情商的孩子深諳聽話的道理,但會把握時機據理力爭;高情商的孩子熟稔規則的限制,而又不被其束縛。 3. 高情商的死敵:習得性無助 可是我看到很多曾是孩子的來訪者,他們更多的呈現【習得性無助】的狀態。我對我的丈夫很不滿意,可是就這麼對付過著吧;我對我的工作很不滿意,可是不做這個,我還能做什麼;我現在過得很不開心,我也不知道我想要啥? 他們動不了,無法改變現狀,沉浸在痛苦裡。因為,「即使再叫喊也沒用」;更有可能的是當他喊出「Can you stop angry now? 「,迎來的是漠視,嘲笑,甚至懲罰(拳腳相加)。一個人可以鼓起勇氣為自己爭取一遍,爭取兩遍,三遍…..但是第十遍之後呢?十遍之後的孩子就沉浸在了【習得性無助】的狀態,他們無望了。 4. 培養孩子的情商到底在培養他的什麼? 情商教育,簡單來說就是識別情緒、表達情緒、理解情緒、管理情緒的能力。 據研究嬰幼兒可以通過觀察身體的運動來解釋他人的情緒。早在四歲的時候,他們就能通過身體的運動來辨識悲傷的情緒。在五歲的時候,他們已可以辨識悲傷、恐懼和快樂的情緒;而到八歲後,他們就能像成年人一樣辨識所有的情緒了。所以孩子不會不知道爸爸媽媽什麼時候生氣,什麼時候開心嗎? 那幹嘛還需要提升情商?這是因為,他們難在了後面。無法準確恰當地表達情緒。很多人都試圖隱藏他們的情緒,結果導致他們難以用詞語來表達自己的感受。這些困難不僅會影響他們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而且他們不能用言語表述情緒這一事實也會引起健康問題。例如,在創傷體驗後能夠通過說或寫的方式用言語表述他們的情緒的人可以改善他們的身體健康,增強他們的免疫力,而對於那些不能表達自己情緒的人,上述情況則完全相反。 表達情緒中還有重要的一點事幫助他人表達他們的情緒與需求。即在交流中準確地讀懂情緒表達,必須能夠以同樣的方式去覺察他人的感受,並將心比心地去識別他人的情緒和情緒背後的需求。小春說,他永遠都不會忘記這段對話。這是因為,那一刻,孩子彷彿鏡子,幫他看到了自己的情緒,而這甚至是他不自知的。 在情商教育中,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理解情緒,小小春不理解為何小春會生氣?他可能會說,是因為他不乖,但是他真的認為他不乖嗎?那個讓他開心的喇叭,那些讓他好奇的環境,拚命加油後的疲憊,他真的能夠知道他不乖嗎?或許,這個就是孩子與成人的距離。 我們或許沒有遇到優秀的父母,但孩子無疑讓我們照見自己作為父母的樣子,並且這照妖鏡讓人無處遁形。
(全文完)
本文作者「西祠」,現居上海,目前已發表了23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西祠」關注Ta。
點擊展開全文
※豆瓣日記:2018米其林上海,該知道的都在這裡了!恭喜新三星UltraViolet!
※豆瓣日記:如果我喝了許多酒,請讓我抒發鬱結
※豆瓣日記:回憶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古典時代,以及那些心理陰影
※豆瓣日記:日本,二人同游-東京,京都,奈良
TAG:每日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