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殿試考狀元,到底看不看顏值?有時也看出手的快慢
狀元看不看顏值?看,不單看,而且在狀元最後確定時,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據說,唐朝黃巢當年考武舉,本來考上了武狀元,唐僖宗召見時,看到他其貌不揚,竟然取消了他的狀元,而另選他人。朱元璋自己長得很醜,卻以貌取狀元,1371年,舉子郭翀考中狀元,但在殿試時,朱元璋看到郭翀長相醜陋,不如那榜眼吳伯宗,竟將吳伯拔為狀元,將郭翀降為榜眼。
將顏值當作取狀元重要條件還容易理解,眉清目秀總比尖嘴猴腮受人待見,玉樹臨風總比五短身材招人喜歡。但歷史上考狀元還有一個特別奇怪的事情,就是有的皇帝還看考生答題的速度快不快,誰快誰當狀元。這事兒發生在北宋。
宋太祖趙匡胤奪取天下後,開始開科取仕,廣招天下英才。而武夫出身的他,特別欣賞出手快的考生,他規定,凡參加殿試的舉子,都要完成三個題目,誰最先交卷誰為狀元。但有一次卻讓他犯難了,因為一次殿試中,趙匡胤同時遇到了兩個「快槍手」。975年的科考殿試中,王嗣宗和陳識兩人同時做完,同時交卷,一場科考總不能出兩個狀元,怎麼辦呢?趙匡胤頗搞笑,他王嗣宗和陳識在朝堂上打了一架,結果,王嗣宗贏了陳識,當了狀元。
宋太宗趙光義依照舊制,以出手快為狀元取捨標準。從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的呂蒙正,到後來的胡旦、蘇易簡、陳堯叟等,個個都是才思敏捷的「快槍手」,題目拿起就能動手,一揮而就,均因搶先交捲成了狀元。
但這個政策推行了一段時期後,便出現了問題。因為皇帝們的初衷並不單單是以行文快慢為唯一的取捨標準,他們的要求是又快又好。但很多考生後來變得只追求快,而無所謂好,導致了文章質量的下降,拼湊之風、輕浮之風盛行。
992年的科考,考生李庶幾甚至將要參加當年壬辰科考試的舉子們,集中在京城一個燒餅鋪里,以烙好一個餅的時間完成一韻詩者為勝,鬧得沸沸揚揚。事情傳到趙光義的耳邊,結果雷霆震怒。
當年殿試時,趙光義特意用「卮言日出」四個字,擬了一道極度冷僻的賦題。考題發下去,眾考生還在眉頭緊鎖之際,李庶幾就搶先交卷了。看到他輕鬆得意的樣子,趙光義對著李庶幾大聲呵斥,當場他把轟出了考場。李庶幾因快落榜,作文慢的孫何這次卻中了狀元。
點擊展開全文
※宰相制度戰國就有,延續了2000年,朱元璋為什麼要廢除它?
※項羽戰敗後,虞姬為什麼一定要選擇自殺?
※為什麼說辛棄疾是天才的預言家?預言南宋滅亡,當時卻沒人能懂
※金人打到開封城下,宋朝用7777個「神兵」抵擋,最後結局如何?
※五代亂局,都因節度使奪位,節度使的權利到底有多大?
TAG:帝國的臉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