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唐振林老師講課記錄-中醫兒科辨病與辯證論治(上)

唐振林老師講課記錄-中醫兒科辨病與辯證論治(上)

首先讓我們來溫習一下中醫門診病例的書寫常規,寫好病歷,是學習的基礎!

中醫門診病曆書寫規範

姓名:性別:年齡:

科別:初診:年月日

主訴:病人最痛苦的主要癥狀(或體征)及持續時間。

現病史:主症發生的時間、病情發展變化情況,診治經過。

既往史:必要的、特殊的既往史、藥物食物過敏史等。

體格檢查:(望、聞、切)

與診斷有關的望、聞、切的陽性體征,相關的體格檢查等。

舌象(舌體、舌質、舌苔、舌底脈絡)

脈象(3歲以下看指紋)

實驗室檢查等

辯證分析:

中醫診斷:西醫診斷:

治則治法:

方劑:

藥物:

中醫兒科辨病與辯證論治

小兒生理特點

小兒一直處於生長發育的過程中,無論在形體、生理等方面,都與成人不同,因此,絕不能簡單的將小兒看成是成人的縮影。

小兒有其生理方面的特點,了解這些生理特點,對於掌握小兒生長發育規律,指導兒童保健,疾病防治,有著重要的意義。

1、生機蓬勃、發育迅速

小兒充滿生機,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無論在機體形態結構方面,還是各種生理功能活動方面,都在不斷地、迅速地向著成熟、完善的方向發展。

這種生機蓬勃、發育迅速的生理特點,在年齡越是幼小的兒童,表現越是突出,體格生長和智能發育的速度越快。

《溫病條辨*解兒難》說:「古稱小兒純陽,此丹灶家言,謂其未曾破身耳,非盛陽之謂。」

純陽指小兒先天稟受的元陰元陽未曾耗散,因而成為後天生長發育的動力,使兒童顯示出蓬勃的生機,迅速地發育成長。

2、臟腑嬌嫩、形氣未充

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是說小兒時期機體各系統和器官的形態發育都未曾成熟,生理功能都是不完善的。

小兒出生之時,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需賴先天元陰元陽之氣生髮,後天水谷精微之氣充養,才能逐步生長發育,直至女子二七十四歲,男子二八十六歲左右,方能基本發育成熟。

因此,在整個小兒時期,都是處於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狀態,而且,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的生理特點在年齡越是幼小的兒童,表現越是突出。

從臟腑嬌嫩的具體內容看,五臟六腑的形和氣皆屬不足,但其中又以肺、脾、腎三臟不足表現尤為突出。

肺主一身之氣,小兒肺臟未充,主氣功能未健,而小兒生長發育對肺氣需求較成人更為迫切,因而稱肺臟嬌嫩

小兒初生,脾稟未充,胃氣未動,運化力弱,而小兒除了正常生理活動之外,還要不斷生長發育,因而對脾胃運化輸步水谷精微之氣的要求則更為迫切,故顯示脾常不足

清代醫家吳鞠通通過長期臨床觀察,從陰陽學說出發,認為小兒時期的機體柔嫩、氣血未充脾胃薄弱,腎氣未充、腠理疏鬆、神氣怯弱、筋骨未堅等特點,可以歸納為:「稚陽未充,稚陰未長者也。」

這裡,陰、陽,指體內精、血、津液,及臟腑、筋骨、腦髓、血脈、肌膚等有形之質;陽,指體內臟腑的各種生理功能活動

稚陰稚陽學說進一步說明,小兒時期,無論在物質基礎還是生理功能方面,都是幼稚嬌嫩和未曾完善的,必須隨著年齡的逐步增長,才能不斷地趨向於健全和成熟。

兒科臨證概要

1、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即胎產因素,指小兒出生前已形成的病因。

遺傳病因是先天因素的主要病因,調查表明,約1.3%的嬰兒有明顯的出生缺陷,即有先天畸形,生理缺陷或代謝異常,其中70%-80%為遺傳因素所致,父母的有害基因是遺傳性疾病的主要病因。現代社會又增加了工農業及環境污染,導致新生兒畸形、致癌等。

已被認識的遺傳性疾病達3500種以上,其中相當部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或需要終生進行飲食及藥物的治療。

對於有礙優生的遺傳性疾病基因攜帶者應勸其不結婚或不生育,這是提高人口質量的重要措施。

2、外感因素

小兒因於外感因素致病者最為多見,外感因素包括風、寒、暑、濕、燥、火六淫和疫癘之氣。

風性善行數變,小兒肺常不足,最易為風邪所傷,發生肺系疾病。

風為百病所長,它邪常與風邪相合為患。

風寒、風熱犯人,常見外感表證,正氣不足則由表入里。

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易傷氣陰,暑多夾濕,困遏脾氣,纏綿難解。

燥性乾澀,化火最速,易傷肺胃陰津。

火為熱之極,六氣皆從火化,小兒又易於感受外邪,故小兒所患之熱病最多。

3、食傷因素

小兒脾常不足,飲食不知自節,或家長餵養不當,易被飲食所傷,產生脾胃病症。

小兒乳貴有時,食貴有節,往往小兒幼稚不能自調飲食,挑食偏食,造成偏嗜作疾,飲食營養不均衡,或過寒傷陽、過熱傷陰、過辛傷肺、甘膩傷脾,肥厚生痰,少進蔬菜成便秘、對某些食物過敏等等。

生活無規律,飲食不按時,饑飽不均勻,如飲食質、量的過度,小兒脾胃不能耐受而遭損,飲食質、量的不足,小兒氣血生化無源而虛怯。

因家長缺少正確的餵養知識,嬰兒期未能用母乳餵養,或未按時添加輔食,或任意縱兒所好,都易於造成脾氣不充,甚至受損,運化不健,好發脾胃病證。

進一步因脾胃生化之源,還會引起肺、腎、心、肝諸證臟不足而生病。

4、情志因素

小兒思想相對單純,接觸社會較成人少,受七情六慾之傷也就不及成人多見。但是,兒科情志失調致病也不容忽視。

5、外傷因素

小兒缺少生活經驗和自理能力,對外界的危險事物和潛在的危險因素缺乏識別與防範,加之生性好奇,常輕舉妄動,因而容易遭受意外傷害。

6、醫源因素

進入現代社會,兒童的醫源性損害日益受到重視。

兒科感染性疾病較多,對住院患兒要儘可能按病種類別安排科室,對傳染性患兒更要做到隔離,防止交叉感染。

對小兒的檢查,護理動作都要輕柔,注意無菌操作,與患兒講話要親切,減少其抗拒,防止對兒童帶來身體、心理的傷害。

兒科用藥應當謹慎,因小兒氣血未充,臟腑柔嫩,易為藥物所傷。

凡大苦、大寒、大辛、大熱之品,以及攻伐、峻烈、毒性藥物,皆應慎重使用,重病即止。

治療熱病要顧護陰津,治療虛證要顧護脾胃,急當治其標,緩則治其本,若失治誤治,葯過病所或損傷正氣,則使舊病未去又添新病,加重病情。

兒科病理特點

1、發病容易,傳變迅速

小兒在生理方面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機體的物質和功能均為發育完善,稱之為「稚陰稚陽」。

這一生理特點決定了他們體質嫩弱,御邪能力不強,不僅容易被外感、內傷諸種病因傷害而致病,而且一旦發病之後,病情變化多而迅速。

發病容易,傳變迅速的病理特點也是在年齡越幼小的兒童表現越突出。

小兒發病容易,尤其突出表現在易於發生肺、脾、腎三系疾病及時行疾病方面。

肺為呼吸出入之門,主一身之表,六淫外邪犯人,不管從口鼻而入還是從皮毛而入,均先犯於肺。

所以,兒科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疾病占兒科發病率的首位。

2、易虛易實,易寒易熱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小兒脾常不足,包括脾胃之體成而未全、脾胃之用全而未壯,乳食的受納、腐熟、傳導,與水谷精微的吸收、傳輸功能均顯得和小兒的迅速生長發育所需不相適應。

飲食失節、餵養不當、食物不潔,病從口入,犯於脾胃,則發生嘔吐、泄瀉、腹痛、食積、厭食、疳證等脾系疾病,這類病症目前是兒科發病率的第二位。

腎為後天之本,小兒生長發育,以及骨骼、腦髓、發、耳、齒等的形體與功能均與腎有著密切的關係。小兒先天稟受之腎精須賴後天脾胃生化之氣血不斷充養,才能逐步充盛,小兒未充之腎氣又常與其迅速生長發育的需求顯得不相適應,因而稱為「腎常虛」。

兒科五遲、五軟、解顱、遺尿、尿頻、水腫等腎系疾病在臨床上均屬常見。

小兒不僅易於發病,即病後又易於傳變,小兒發病後傳變迅速的病理特點,主要表現為寒熱虛實的迅速轉化,即易虛易實,易寒易熱。

3、臟氣清靈,易趨康復

與成人相比,小兒易於發病,既病後又易於傳變,這是小兒病理特點的一個方面。

另一方面,小兒患病後,常常病情好轉也比成人快,治癒率也比成人高。

兒科四診應用

兒科疾病的診查,與其他各科一樣,也應當望、聞、問、切四診合參。

看指紋

指紋是指食指橈側的淺表靜脈,嬰幼兒皮膚薄嫩,絡脈易於顯露,故兒科對於3歲以下小兒常以看指紋作為望診內容之一。

指紋分三關,自虎口向指端,第一節為風關,第二節為氣關,第三節為命關

看指紋方法

看指紋時要將小兒抱於向光處,檢查者用左手食指,拇指握住小兒食指末端,用右手拇指在小兒食指橈側從命關向風關輕輕按推幾次,使指紋顯露。

指紋辯證綱要,可以歸納「浮沉分表裡,紅紫辨寒熱,淡滯定虛實,三關測輕重。

浮指指紋浮現,顯露於外,主病邪在表;沉指指紋沉伏,深而不露,主病邪在里。

紋色鮮紅浮露,多為外感風寒;紋色紫紅,多為邪熱郁滯;紋色淡紅,多為內有虛寒;紋色青紫,多為瘀熱內結;紋色深紫,多為瘀滯絡閉,病情深重。

指紋色淡,推之流暢,主氣血虧虛;指紋色紫,推之滯澀,復盈緩慢,主實邪內滯,如食積,痰濕,瘀熱等。

三關是就指紋長短而言,紋在風關,示病邪初入,病情清淺;紋達氣關,示病邪入里,病情較重;紋進命關,示病邪深入,病情加重;紋達指尖,稱透關射甲,若非一向如此,則可能提示病情危重。

但需注意到,指紋診應當結合患兒無病時的指紋狀況,以及患病後的其他各種臨床表現,全面加以分析,才能準確辯證。

聞診

聞診,是醫生運用聽覺、嗅覺診查病情的方法。

聽聲音包括聽小兒的啼哭、呼吸、咳嗽、言語等,嗅氣味包括嗅口氣、大小便臭氣等。

問診

兒科問診通常以詢問患兒親屬或保育者為主,年齡較大的患兒也可以作為問診的對象,但對其所訴是否可靠要加以分析。

兒科問診要注意詢問一般情況和個人史

兒科十問歌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飲食四問便;

五問頭身六臟腑,七問精神八睡眠;

九問口渴十問因,更應注意麻痘斑;

抓住主訴詳細問,再問舊病方齊全。

切診

切診是醫生用手指切按患者體表以診查疾病的方法。

切診包括按診和脈診兩部分,都應在儘可能使患兒安靜的狀態下進行。

常用辯證方法

兒科常用辯證方法,自錢乙提出肝主風,心主驚,脾主困、肺主喘、腎主虛的五臟辯證綱領之後,歷代不斷應用和發展。目前,兒科辯證方法應用八鋼辯證、臟腑辯證、衛氣營血辨證、六淫疫癘辨證、氣血痰食辨證等,其中以前三種最為常用。

兒科治法概要

小兒疾病的治療大法,與成人基本相同,但也有生理差異。

但由於兒童這一具體對象和兒科疾病的特點,在治法選用、給藥劑量、給藥方法等許多方面,都具有與成人不同的特點。

治療原則

小兒體質屬稚陰稚陽,發病容易,變化迅速,故小兒一旦患病,必須做到及時診斷、正確治療、用藥適當、劑量準確,若是失治、誤治,易造成輕病轉重、重病轉危。

中藥用法

兒科應用中藥,要因人、因病、因時,選擇內服湯劑、不同劑型中成藥、藥物外治法,或單用、或合用,擇優選用。

但小兒服藥劑量需比成人小。

處方用藥總量,一般新生兒用成人量的1/6,乳嬰兒用成人量的1/4,幼兒及幼童用成人量的1/3,學齡兒童用1/2,10歲以上基本同成人。

用藥總量的減少,可以通過減少藥味和每味葯的藥量來達到。

唐老師推薦研習的書目:

《藥性賦》

《小兒葯證直訣》宋*錢乙

《京城小兒王--劉弼臣臨證實錄》

《施今墨對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蛐蛐的有qu小分享 的精彩文章:

TAG:蛐蛐的有qu小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