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倭奴國是漢光武帝賜給日本的國名?日本學界深以為恥、不願承認?

倭奴國是漢光武帝賜給日本的國名?日本學界深以為恥、不願承認?

倭奴國,中國古代對日本的稱呼,也是日本最初的國名。

其實,在中國的史書中,多次記錄了日本來納貢。比如《漢書地理志》講到「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再比如《後漢書東夷列傳》明確提到「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三國曹魏時期,古倭國曾在九年時間內五次向洛陽的中原王朝進貢。

漢光武帝賜倭奴國後,邪馬台國女王卑彌呼也遣使來魏(這時候是三國時期)魏賜號親魏倭王。

可是這些史籍年代久遠,當時地圖資料也缺乏,日本學界一直不予承認。

「漢倭奴國印」金印

直到1784年,這是日本的江戶時代,在福岡市志賀島上,叫秀治和喜平兩農民在自己門口拓寬道路時,偶然發現了一枚金光閃閃的印綬。農民自己看不懂篆書,就讓一位叫做龜井的專門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儒學家來看。

沒想到就發現了日本起源於「倭奴國」的證據。那就是一枚漢光武帝賜倭奴國王印綬 「漢倭奴國王」的金印。

「漢倭奴國王」之印,至今這塊印章仍然陳列在倭奴國的福岡市。

這個震驚日本上下的國寶,卻讓他們尷尬不已,因為這枚金印不僅表示日本曾向中國稱臣朝貢,而且最重要的是還非常快樂地接受了侮辱性的「倭奴」稱呼。

這種雙重的打擊讓日本學界備感侮辱,因此日本國內長期存在對於該印綬真偽的爭論。

國寶

首先他們強調這枚印綬不到代,是當時的人偽造。但是,在江戶時代,偽造金印的技術手段是做出這種金印,但是做工、包漿和文物中特有的神韻是做不了假的。於是他們又在文字上辯論,說上面是寫的「委」字而不是「倭」字,「委」應該當作委任的意思,這是委任給「奴國」的,這不是說的他們。

這個解釋更為牽強,絕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委」字應該做「倭」的通假字,「委奴」就是「倭奴」。這一點日本人賴不掉,也很難反駁,只好默默不語。

令日本人更受打擊的是,其他的佐證接二連三被發現。1956年,雲南省晉寧縣石寨、山西漢古墓群的滇王墓中,出土了一顆漢武帝劉徹賜給滇王嘗恙的金印「滇王之印」。 1981年,揚州市邗江縣一婦女在甘泉二號漢墓附近的田間,發現了一顆漢代諸侯王璽「廣陵王璽」。 滇王是漢代西南諸侯中最強的國家之一,廣陵王是劉侀在今天揚州就藩的名稱,這兩點史書記載的非常明確。

賴不掉就只好接受了,不過「倭奴」國這個稱呼,日本並沒有一直沿用,到了唐朝就憤而改名了。

日本天皇

那時,倭國開始大力吸收中國的先進技術、文化,從而使其政治,經濟迅速發展,國力漸強。倭國國王逐對「倭」的稱號感到不滿,並自認為居於國之東,乃日出之處,便逐漸用「日」字代國名。據《隋書·倭國傳》記載:公元607前倭國派遣小野妹子(男的)使隋,國書上寫著:「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由過去自稱倭王改為稱「日出處天子」。

《新唐書》也有所記載:「後稍習夏音,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國近日所出,以為名」。原來,是日本人學習了一些中國的文化之後,知道倭奴二字,乃是貶義——當然,咱覺得,光武帝賜印之時,應該是沒有此想的,只是後來幾百年過去,字義發生了變化罷了——但他們就不願意了呀,他們認為,倭通委,委通矮,說他們是矮子呢;奴就更不要說了,奴隸啊——所以,對當年賜給他們的國名,很是厭惡,改成了日本。

出了改名之外,《新唐書》還有對日本人的吐槽:「其人入朝者,多自矜大,不以實對……其國界東西南北各數千里,西界、南界咸至大海,東界、北界有大山為限,山外即毛人之國」看來日本當時還是很不自信的,看到盛唐的繁華之後,又不甘屈於人之下,所以吹了一番牛皮出來。

日本武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