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瓷器還會開門?看看洪武窯瓷是怎麼開門的

瓷器還會開門?看看洪武窯瓷是怎麼開門的

「開門」,原本是古玩圈裡的一句行話,

如評價一件古玩時說它是「開門貨」,

也就是說此件古玩是一件有明顯的時代特徵,明顯標誌的老物件。

正所謂開門見山,開門就是委婉的形容鑒定藏品的真偽,開門即是真,不開門即是假。

瓷器中的開門最早說的是洪武窯瓷,其有比較明顯的時代特徵。

那怎麼樣才能看出洪武窯的瓷器開不開門呢,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觀察。

1、洪武瓷的造型頗有元代遺風

洪武瓷的造型,是具有元樞府窯古樸渾厚遺風的,尤以民窯為甚。

民窯的撇口盤、碗類,中腰以下胎體逐漸厚重,

有的甚至和元瓷一樣,有的折腰,有的器心留有疊燒的墊餅痕迹。

2、官窯胎細白,民窯胎淺灰白

洪武時期的胎土因淘煉粗細之差,胎質表現不一。

以官窯器物來說,瓷化程度較高,故而堅質細白,稍有厚重感。

以民窯器物來看,則因火力不足,有類似漿胎的現象,

胎體斷面呈土黃色,不過大多數仍為略含雜質的淺灰白色。

3、釉面為較深的青灰或灰白

青白色的釉面,為元、明兩代瓷的共同點,只是青白程度略有差異。

常見的洪武民窯瓷器,有的胎體淘煉不精,

胎質呈白或灰白色,經厚潤的青白釉汁映襯,

釉面顯示出較明代其他各朝更加深的青灰色或灰白色;

而官窯器釉面雖也為青白色,卻較民窯器白潤肥厚,

有的釉面伴有細碎無色的自然開片紋,

玻璃化程度高,色澤清雅,柔和悅目。

一般底足刷有白釉漿,薄處泛黃,

厚處呈乳白或青色,光澤感不強。

有器足與器身釉面色調不一的怪現象,是什麼造成的呢,

可能是因為器足受火向背不同,熔融時產生變異,或者底足塗了不同的釉料所致。

4、圖案及紋飾的特點

洪武時所繪菊花呈扁橢圓形,

折枝或纏枝蓮葉紋大都呈螺絲狀,

而常見的元代纏枝蓮葉紋則為葫蘆形;

同時元代葉形較大,為大花大葉,

至洪武時則明顯縮小,昔日的碩葉紋飾不復再現。

由此可以看出元、明兩代紋飾上的繼承和演變關係。

瓷器上那種一面青花繪畫,另一面模印凸花的兩面裝飾手法,

是明代洪武窯對元代樞府窯模印凸花技術的承襲和演變。

一些民窯器物的繪畫也和元代紋飾一樣,多用蓮瓣紋圖案。

元代的蓮瓣內常書八寶之類,而洪武時多繪團花圖案。

碗、盤類中,多見如意狀飄帶雲、火雲、纏枝蓮等紋飾。

民窯器心,多草書「褔」「壽」字,

也有繪蕉葉、纏枝蓮、松、竹、梅、蘭、水藻及人物、動物等的。

主體紋飾常用雲龍、梅、蘭、樹、花鳥、纏枝花等,

而邊飾則多為二方連續簡單幾何紋。民窯青花器紋飾,

繼承傳統的書法與繪畫,創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筆點畫」,

用筆簡練、純熟,以描寫自然為主,樸實無華,大筆寫意,著意渲染。

青花色調與元代一樣,比較穩定,很少有流散現象。

但發色並不濃重,趨於清淡,能較好的襯托出紋飾畫意。

5、底足乳釘狀突起

底足中心乳釘狀突起,是元代器足遺風。

這種器足的處理,在當時處於主流地位,成為明顯的時代特徵。

同時也興起各種型的圈足,種類繁多。

另外,民窯青花碗一類,底面是無釉的,

圈足高深,有的挖足過肩,殘留有削痕及同心圓跳刀痕。

元明兩代瓷器的砂底,露胎處均可見星黑點狀或大片的火石紅斑。

其形成原因有兩種:一為胎體本身含有鐵質,

經窯火燒結轉為氧化鐵而呈現紅色;另一為工匠著意舊刷而成。

經明代延續到清代中期,乾隆以後才完全消失。

通常是火石紅斑越濃重,表明器物製作年代越早。

了解更多景德鎮和陶瓷的資訊盡在景德壹瓷。

文 / 景德壹瓷

責任編輯:湯琳

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泉寶劍 的精彩文章:

盤點星月菩提大問答
走進紅木,感受紅木的真善美!
十幾噸重的翡翠原石,花4年雕成了巨型翡翠白菜!
大葉紫檀鍍金八面上研巨闕漢劍
歷史上真實的刀客是什麼樣子的?

TAG:龍泉寶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