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梁鴻儒:一個家庭治療師眼中的飲食與家庭關係

梁鴻儒:一個家庭治療師眼中的飲食與家庭關係

一個家庭治療師眼中的飲食與家庭關係

民以食為天,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廣州人,我們見面打招呼通常是這樣問候:你食左飯未?(粵語,譯:「你吃飯了沒有?」)而當我問家庭關係的時候:你們一家人是怎樣吃飯的?

當我們談論一頓飯,談論一家人是怎麼吃飯的時候,它永遠都不止停留在吃什麼的地步上,而是我們怎麼去吃。當我開始從這個角度去觀察人和人性的時候,我發現了一件很有趣的事。

例如,我最近休假,在家待一個星期,然後我媽每天都問我要吃什麼,我就很好奇問我媽,為什麼不問我爸要吃什麼。我爸說在你沒出生之前,她還是問的。

你有沒有發現,中國的大部分家庭,媽媽跟孩子的關係是過度連接的,但是夫妻關係是疏離的。

怎麼體現呢?你回去跟你媽說:「媽,你跟爸關係不好,你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我身上了」,你媽會怎麼講?當然是一臉懵逼啦,「你在講什麼?」但你換一種方式問,他們表現是不是就會不一樣。

GIF/2K

還有Steve老師,在某次錄製節目的過程中,我問到Steve老師家中是誰做飯?Steve說是爸爸做飯,並且做得好不好吃,Steve可以直接說。但是如果換做Steve媽媽評價飯菜好吃與否,是否就會存在一些問題?

異曲同工之妙。這些關係的變化不是體現在非常戲劇性的一些事情上。我們在聊家庭關係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被一些很大的衝突或事件所吸引住。我們經常講著他們怎麼衝突,怎麼忽略,怎麼互相不理解,這些都是很明顯的不好的點。

但是有一種更豐富的,我們可以觀察出的東西更為微妙。也就是從多元的一個角度,把它固定在某一個很具體的場景裡面去看這些人是怎麼相處的。比如飯桌上,吃飯時。

GIF/2K

作為一個家庭諮詢師,通常要做的就是這件事:帶著多元的視角去觀察一個家庭的相處,因為觀察一定是有特定視角的,如果換一個視角,會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當我用這樣的視角去看我身邊的人的時候,我發覺它會變得非常有趣,甚至更有味道。

原先我們在做心理輔導的時候,我們都很喜歡去描述,然後分類,比如情感障礙,還是應激性障礙。接著給患者貼標籤,診斷以及糾正。

這個時代,人們總是樂此不疲地去創造更多的障礙標籤。比如,邊界模糊,跨代同盟,自我分化程度低,病態互動模式,缺乏安全感,低自尊,自我中心,拖延症,空心病,時代病等等。

但我們沒有注意地去看這個人跟他身邊的人,跟他的家庭、伴侶以及孩子是怎麼去相處的。這些標籤詞沒有告訴我們,他們是怎麼相處的。但是反過來我們換一個角度。從飲食吃飯這些事情嘗試去觀察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不一樣的東西。

GIF/2K

那麼,通過吃去看一個家庭的關係,好處在於哪些?

安全:不敏感。因為古今中外,男女老少,都離不開吃。

跨文化跨年代:所有人都會飲食,肯定有話講

發展性:每天發生貫穿人生不同階段,日常少不了飲食。

多場景:個人,情侶,家庭,家族,外交,工作,特別在中國,紅事白事過壽結婚生子過年過節都要吃飯……

作為一個家庭治療師,我為什麼選擇「飲食」這個視角?

當我們嘗試用一種別人給我們的觀點去評價和觀察我們自己的生活的時候,這會帶來一些很大的衝擊,但是當我們用一些我們每天日常會發生的場景去觀察我們自己的時候,我們會獲得更豐富的東西。下面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兩母子,好胖友

我的導師王愛玲博士(哲學博士,美國婚姻家庭治療協會認可督導)做了一個研究:肥胖兒童的家庭《夾縫中的孩子》 。發現在一些肥胖孩子反反覆復去減肥,在家中幾乎很難瘦下來, 但把孩子送去夏令營減肥時,確實是瘦下來了。但是一回到家就胖回來。為什麼?

我在整理這個案例的錄像的時候,我發現這個孩子跟他媽媽兩個都很胖,坐在沙發上。如周星馳身材的爸爸坐在旁邊。你覺得這個孩子跟誰親一點?肯定跟媽媽。因為孩子跟媽媽一天到晚都在吃,那個先生就一直跟他們說,你們不做運動不健康,這不對那不對。

這很明顯可以看到,媽媽與孩子之間用吃這件事情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所以說吃不僅僅是一種進食獲取能量的方式,更是一種關係的表現。

你媽覺得你餓

有個女士曾經在我的工作室裡面跟我講她的成長經歷,用吃來形容:在小時候媽媽決定我吃什麼;青春期的時候偏偏不吃媽媽做的菜,要吃洋快餐和零食;結婚了在我家我決定媽媽吃什麼;回到媽媽家,她決定我吃什麼。

這裡我們看到的一個家庭邊界的演變。小時候要聽媽媽的話,青春期有了自我意識,首先是在吃的這件事情上體現出來的。再到後來,為什麼不是你去到哪裡你決定媽媽吃什麼,或者為什麼不是你去到哪裡都是你媽媽決定吃什麼?這是一個很大的區別。

從這些很小飲食的行為裡面,就可以表現出一個人他有沒有家庭邊界感的存在。

多代家庭關係與夾菜

曾經有對爸媽帶孩子來諮詢,說孩子腸胃不好,不吃飯,經常拉肚子。我問他們平時怎麼吃飯的。孩子跟我講:奶奶給我夾菜,媽媽讓我自己夾菜,爸爸給奶奶夾菜,我給媽媽夾菜。你覺得這個家庭發生了什麼事情?

通常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用各種專業術語去描述這種關係了,比如說婆媳關係。但是這個場景給我們的這個衝擊力遠遠大於那些專業術語,而且讓我們看到一個活生生的互動過程。這個小孩為什麼不愛吃飯?這飯吃得多有壓力。你想不想在這麼大的壓力下吃飯,你大概也不想吧。

男權與飲酒

《江城》([美] 彼得·海斯勒)里有這樣一個場景:在歡迎儀式以及之後的好幾次聚會中,某個並不擅長喝酒的瘦小男老師被其他男老師逼著喝酒,直到喝到嘔吐暈倒。

飯桌上,我們不僅僅體現到家庭內部的關係,還可以看到大家是怎麼對待不同性別的人,還有刻板印象。

所以我們一些高大上的專業術語在我們大部分人看起來就像法國著名版畫家亨利·馬蒂斯的畫一樣,抽象而概念化。但是我們實際關係就是這樣,我們每天發生在生活裡面的事情就是這樣,具體而生活化。

你需要用抽象而概念化的語言跟我們的服務對象溝通,跟你爸媽溝通?還是要用具體而生活化的語言去跟身邊的人溝通?我覺得這本身就是一件積極的事情,我尊重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去看這件事情,重要的是用對方明白的語言去做這些事情。

最後推薦幾部電影,你可以嘗試從飯桌飲食當中去觀察人事物,興許你可以發現更多有趣的東西:

1.《桃姐》導演:許鞍華。當代主僕關係

2.《飲食男女》導演:李安。父女關係

3.《推手》導演:李安。文化衝突與家庭

4.《喜福會》導演:王穎。童養媳與媽媽

10月21日,「積極兒童教育」課程

第一課「塑造科學育兒觀」

由清華大學心理學李教授開講啦!

如您感興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談心 的精彩文章:

孩子不服氣你的批評?那是因為你沒看過這些科學的方法
和孩子分床睡,不只是分開睡覺那麼簡單
我沒有完整的家庭,卻有完整的愛
教孩子認錢這件事,永遠不會太早

TAG:每日談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