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漫談椅凳及其陳設格式

漫談椅凳及其陳設格式

點擊上方「藝術與設計」

可以訂閱哦!




古代席地而坐沒有椅子凳子,椅本是木名,不是器物的名稱。五代時椅子的製作逐漸發展起來,除了攜帶輕便的交椅外,又有室內應用的椅子。





> 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




古代席地而坐沒有椅子凳子,椅本是木名,不是器物的名稱。詩經有「其桐其椅」,「椅」即「梓」,是楸木的別名。在沒有椅子的時期,床和榻是卧具也是坐具,春秋左傳、周禮、爾雅等書都有床榻的記載。《釋名》釋床帳說「人所坐卧曰床」,又說「小者獨坐,主人無二獨所坐也」,漢魏南北朝以來史書上有很多「坐床上」「踞床上」的描寫。



五代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中有椅子和綉墩。宋陶谷《清異錄》說:「胡床施轉關以交足,穿綆絛以容座,轉縮須臾,座不數斤。相傳明皇行幸頻多,從臣或待詔野頓,扈駕登山不能跤立,欲息則無從寄身,遂創意為此,當時稱遙逍座。」從這段記載里雖不能明確看出是帶靠背的椅子,但這種可以摺疊的坐具,可能就是「交椅」的前身。



五代時椅子的製作逐漸發展起來,除了攜帶輕便的交椅外,又有室內應用的椅子。到了宋朝,椅子這個名詞,已很普遍,如《揮麈三錄》載:「紹興初,梁仲謨汝嘉尹臨安,五鼓往待漏院,從官皆在焉。有據胡床而假寐者,旁觀笑之。又一人云:近見一交椅樣甚佳,頗便於此。仲謨請之,其說云:用木為荷葉,且以一柄插於靠背之後,可以仰首……今達宦者皆用,蓋始於此。」從這個材料可以看出,原來的交椅到這個時候已有更為舒適的設備。



《宋史》《東京夢華錄》《東巡記》等史料中,椅子名稱很多。有金交椅、銀交椅、白木御椅子、檀香椅子、竹椅子、黃羅珠蹙椅子、朱髹金飾的椅子等等,說明椅子製作有相當的發展,但當時僅限於上層社會中,範圍還不很普遍。據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徐敦立言,往時士大夫家婦女坐椅子杌子則人皆譏笑其無法度。梳洗床、火爐床,家家有之,今猶有高鏡台,蓋施床則與人面適平也。」則南宋前期,椅子杌子在士大夫家中還可能只限於廳堂里會客等類用途。至於婦女因居內室還是習慣坐床。梳洗床、火爐床大概相當於專用的椅子,而形體較大,位置比較固定。



凳子,《釋名》釋床帳載「榻登施大床之前,小榻之上,所以登床也」。沒有「凳」字只有「登」。在古代主要是上床的登具,相當後來的腳踏,但也可作坐具。《韓熙載夜宴圖》中,除了床和椅之外尚有「綉墩」,它的形成,估計也和椅子差不多時期。杌,見《通鑒長編》和《宋史》「丁謂罷相,入對承明殿,賜坐,左右欲設墩,謂顧曰復平章事乃更以杌子進」。




左> 杌子                                                  


右> 清式紅酸枝雕西番蓮綉墩



根據以上材料,可以看出這幾種坐具都是唐代才漸漸發展成熟的。椅子是由床分化出來的,從《釋名》所謂小者一人獨坐的小床逐漸形成更小、更輕便的椅子。凳、杌、墩,都是沒有靠背的坐具,按現在習慣,可以統稱作凳子,凳原來設在床前,需隨床形,所以應是長方形,和現在的板凳相似。兀字《說文》的解釋是「高而上平」,杌字《玉篇》的解釋是「木無枝也」,《集韻》的解釋是「木短出貌」,可以推測杌原是一段短而無枝的光木頭,隨便當作一個非正式的坐具,後來逐漸予以加工,成為杌子。現在在我們語言中,還有把方凳或圓凳叫作杌凳的習慣,而長條形的板凳則無杌凳之稱,杌和凳的原來區別就在這裡。椅子是最正庄的坐具,其次是杌、墩。至於凳的名詞出現較後於杌和墩,大約在明代才普遍應用,並成為無靠背坐具的總稱。



以上是唐宋以來有關椅凳的簡單情況,到了明清兩代椅子凳子的使用,從文獻材料和版畫、繪畫中,可以看出在上中階層人們的家庭里已相當普遍,至於廣大勞動人民,主要還是以卧具兼坐具,北方坐炕,南方坐床,過去農民家裡有椅子的仍然不多。明清兩代的椅凳,在博物館和私人家中有很豐富的實物,下面只就故宮博物院所藏,分類介紹如下。



一椅子




> 乾清宮的玉座



1.還保存著床的特點,體積重大,固定在室內中心,或其他主要位置,是最莊重的坐具。這種椅子有木質髹金漆,或朱漆金飾,或硬木精製,為皇帝后妃所專用,當時稱為寶座或御座。歸納起來有五種:



(1)五屏風式背,通體髹金罩漆,兩旁抉手,四卷足,足下有底座,通體雕雲龍,靠背和扶手的頂端平懸龍首。



(2)圈椅式背,四圓柱上承三龍作弧形,正面高兩扶手漸低,正面兩柱各蟠一龍,背板平雕陽文雲龍,座面與底座相連,是一個寬約五尺深約二尺余的須彌座,無足,通高約四尺。故宮所藏只有一把,從髹漆製作、雕刻的刀法和龍的造型等方面來看,是明嘉靖時的。在1900年帝國主義侵略軍拍攝的照片中,可以看出這把椅子原是太和殿寶座台上的寶座。椅子兩柱的蟠龍,特別是組成背圈的三條龍,龍的姿勢要完全按照背圈的形式來雕刻,在這種不利的條件下,能顯出蜿蜒拏空之勢,作者的手法是很驚人的,整個椅背造型簡潔,下面採用須彌座而不用四足,更給人以堅實厚重的感覺。在龍椅中是一個新格,可惜已經殘破。



(3)雲龍圓背椅,通體髹金罩漆,突雕雲龍幡繞在椅背和扶手上,尺寸略小於圈椅式背,如乾清宮的玉座(圖4),就是這個形式。以上三種椅子都設在大殿正中,後有髹金屏風,是皇帝舉行最隆重的典禮時所用。



(4)三屏風式背,髹朱飾金,突雕龍鳳紋,四足下有底座;也有通體雲鳳紋的,設在後居的正殿明間。以上四種椅子必陳設在朱油貼金彩畫的室內,才能協調。



(5)紫檀、烏未、黃花梨、楠木、紅木等硬木所制和黑漆描金彩畫、雕漆、填漆、戧金及飾牙角竹木寶石等作法的大椅。這種椅子當中有一部分有龍或鳳的裝飾,但大部分是其他圖案,形式或繁或簡,確有不少新鮮活潑的題材,充分表現出質地美、造型美、舒適耐用的優點(椅上都有特製的坐褥靠墊隱枕)。這種椅子有的和屏風宮扇一起設在屋宇明間的正中,作為便殿寶座的形式,或設在大書案的後面,當作寫字看書的椅子,或設在面窗對景的地方。這類大椅沒有成對的,都是單獨的陳設,可姑且稱為床式椅。明《遵生八箋》說,「仙椅,默坐凝神運用,須要坐椅寬舒,可以盤足後靠」,「 禪椅較之長椅,高大過半,惟水磨者為佳。……其制惟背上枕首橫木闊厚,始有受用」。明代這些寬大的仙椅、禪椅,以及清代特有的鹿角椅,也都應屬於床式椅一類。




2.交椅,主要是室外或廳堂中的臨時陳設。它的特點是有輕巧的扶手,背板依照人的
脊背做出曲線,座面是絲繩編織的,頗為輕便舒適。明宣宗行樂圖中,宣宗就坐這種交椅,其他行樂圖中有交椅的也很多。宋張端義《貴耳集》里說,「凡宰執侍從皆有之,遂號太師樣」。明代的交椅有花梨木製,鏨花銅飾件的,有黑光漆邊框的,背板浮雕雲龍和五嶽真形,花紋髹金罩漆,足柱及扶手皆加很誇張的雲龍花牙子。這種椅子的尺寸大於一般交椅,即所謂金交椅。清代宮中習慣,凡出外狩獵遊玩都攜帶大馬扎,交椅只是放在鹵簿中擺擺樣子,所以沒有什麼變化。晚期從交椅演化出一種躺椅,也是兩足相交靠背後仰,上有橫枕,座面及背面都是絲繩或藤編成,只能擺在內室。





> 麒麟紋交椅




3.燈掛式椅的出現,稍後於交椅,也是歷史很久的椅式。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宋墓壁畫、明清戲曲小說插圖中,都有這種椅子。古典劇中使用的桌子,現在俗名「油桌」,是八仙桌以前最通用的桌子,和燈掛式椅是一套傢具,所以戲台上用的也是燈掛式椅。這種椅子背柱二根,中間為背板,上承兩端挑出的橋形橫樑,沒有扶手,通體光素無雕飾,有的在背心雕一組簡單圖案。一般是楸木或棗木本色,也有朱漆和朱漆描金及硬木本色的。有些椅子雖然尺寸不大而式樣誇張,在室內必須佔據很大的面積,燈掛椅則不然,和一般几案都很容易配合,沒有几案也不覺單調。故宮藏有一堂清初燈掛式椅,為湘妃竹製,黑光漆座面和背板,在背板上有描油花卉,是很特殊的。





> 黃花梨矮燈掛椅



4.一統背式椅,和燈掛式差不多,只是背上橫樑不挑出,多為普通木材所制,宮廷中的也有黑漆描金彩畫等裝飾。這種椅子宜於放在靠牆,靠隔扇,或靠欄杆罩等地方,兩把椅子夾一方几,過去的長條形椅披,就是用於一統背及燈掛背椅子的。



5.圈椅,俗名羅圈椅,是從交椅發展來的,圈背連著扶手,背板微向後仰,上半部保存著交椅的形式,下半部和普通椅子一樣,座面用絲繩或藤皮編織,也有硬心的,一般以硬木本色居多,背板中心有一組簡單圖案,通體無雕飾。明清兩代的式樣無大差別,惟明代兩扶手端有在雲頭上雕花的,還有的背板上端突出圈外,向後微卷,是比較特殊的樣子。這種椅子宜於在廳堂中方桌兩邊成對陳設,或夾較大的方几分兩列陳設,或作八字形不靠牆陳設。圈椅造型樸素端莊,靠背和座面也很舒適,可作為製造新傢具的參考。





> 圈椅



此外還有轎椅,和圈椅的製作一樣。惟座面離地很矮,是為了加上底盤,穿上轎桿,抬起來行走的,但也有擺在內室的。靠背後仰角度較大,座心軟,可以單獨放在床前或其他角落。



6.太師椅和床式椅的形式相似而尺寸較小,並且是成對的。椅背基本是三屏風式,有兩扶手,椅面多為方形,也有抹角的。故宮所藏多數是清代製作,而精品多是康熙至乾隆時期的。乾隆年間所制尤精,取材包括紫檀、花梨、烏木、鶴鶘、紅木、樺木、楠木、棕竹等等。有些式樣特殊,花紋新穎,並向銅器、玉器、織綉等方面吸取材料,加以創造,使它適合於坐具的格局,花紋刀法圓熟,磨工光潤。還有鑲瓷、鑲玉、鑲琺琅和鑲另一種木雕花以及黑漆描金等作法,都是乾隆年間的特色。這種椅子有和方桌成一份的,有和匡床、茶几成一堂的,式樣花紋都彼此照應。以靠素牆襯托最佳,若靠裝飾性很強的隔扇,即不大相宜。



> 太師椅




7.官帽式椅,即一統背加上扶手。一般製作簡單,通體光素,只背心有一小組圖案。椅有木本色的,也有刷色罩油的。過去官署和住家常常是這樣陳設:一張方桌,兩把官帽式椅子,兩條春凳共為一份。明代的官帽式椅,有的比較特殊,座面為龜背形,六足,兩扶手作八字式,座面離地較矮,盤足垂足都很合適。明代木器上,起線打挖的技術特別見長,這種椅子通體起線,無其他花紋,造型非常協調。這種椅子設在案的兩面相對,或作八字,宜於不依不靠。還有一種官帽式梳背椅,也是明代流行的,曾見於《天水冰山錄》所載查抄嚴嵩家產的清單。官帽式梳背椅,從榫子做法上看,是清初製作,但仍保存了明代的樣式。





> 明式海南黃花梨南官帽椅



8.玫瑰式椅,一般椅子背最高處和扶手最低處相差很多,惟玫瑰式椅不然,它的椅背低於一般椅背,所以背靠著窗檯時,不致高出窗台上,在架几案或條案前緊靠著設一份桌椅時,也以玫瑰式椅為最相當。明代玫瑰式椅多圓足,清代有方足而圓棱者,椅背和扶手為三朵祥雲組成。




二凳子


1.板凳,一般為粗木本色,製作草率,也有楸木所制,加工較細的。榆木擦漆板凳,取材厚重,四足起線,座面下四周加裝牙子,兩端刻粗線條雲紋或如意紋,牙子不僅為美觀也有加固作用。板凳取攜方便,最宜地窄人多處使用,但也有個一般的陳設格局,即把一張方桌、四張方凳、兩條板凳擺在一起。



2.方凳,除了普通木材所制以外,還有用紫檀、花梨、鷯鶓、紅木、楠木等高級木材製造的。座面尺寸不等,式樣不一,最大的約有二尺見方,最小的約尺余。或一色木製,或大理石心,或台灣席襯板,硬心,或絲繩藤皮編織軟心,四足及邊框寬厚穩妥,夏日不施凳套尤其清涼宜人。明代硬木大方凳多半光素,稜角圓潤平滑,或有邊框四足略作竹節紋的。清乾隆年間所制則花樣繁多,並有鑲玉、鑲琺琅、包鑲文竹等裝飾。



方凳和方几或方桌可以配合,在室內陳設中,次於椅子,譬如以北為上首,則方凳方桌的一份陳設,多在旁邊或下方,或依窗而設。散置時,多分置隔扇兩旁,或靠落地罩後炕兩旁,或置屋角。



3.春凳,一般為粗木本色或刷色罩油。其精製者,明代有填漆雲龍春凳;清代有黑光漆嵌螺鈿春凳。因為形狀如長几,所以不僅是坐具,還可在上面擺一兩件陳設品。





> 清早期棕藤·春凳



4.圓晃,是杌與墩相結合的形式。雖然也有粗木的,但並不普遍,主要還是比較精緻的,四足多作弧形,也有平直的。乾隆年間所制圓凳,又有海棠式、梅花式、桃式、扇面式等。梅花式束腰鑲竹絲,製作尤精。



5.綉墩,古代繪畫中所見,大多是一個鼓形圓墩上覆以錦繡的袱子,「綉」當是指墩上所覆之物而言,裡面構造如何不得而知。《遵生八箋》說:蒲激,以蒲草為之,高一尺二寸,四面編束細密,且甚堅實。內用木車坐板以柱托頂,久坐不壞。」明代繪畫中的綉墩樣式不一,有綉壞全部為綉袱所掩的,也有隻蓋住上半截的,略可窺得其精巧的構造。當時仍有蒲激,這可能是墩的原始形態,它和杌最初可能是草制木製、軟硬座面的不同。《遵生八箋》又說:『『蒲墩止宜於冬月,三時當置藤墩如畫上者,甚有雅趣。否則近日吳興所制板面竹凳堅實可坐,又如八角水磨小凳、三角凳倶入清齋。」藤製器具不可能傳到現在,故宮所藏明代紫檀綉墩,四周有黃楊木錢形雕飾,很像雙股藤圈。這種仿藤的裝飾,多少可以說明當時藤墩曾風行一時,清代也有同一形式的。此外如黑漆描金彩繪或雕漆、填漆以及各種木製、瓷製、琺琅制等花樣形式,也都精美異常。



圓凳和綉墩在室內占的面積很小,宜設在小巧精緻的房間,這類坐具四面都有裝飾,最宜不依不靠,哪裡需要就設在哪裡。



大凡室內陳設,有如建築格局,既要合乎生活需要,也要美觀。傢具的陳設雖沒什麼公式,但需審度其造型和室內環境進行布置,有主賓,有疏密,有高下,有對稱不對稱等等。古代傢具的造型和陳設方法,給我們提供了很寶貴的經驗。






artdesign_org_cn


藝術與設計


長按二維碼可以掃描關注我們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與設計 的精彩文章:

這樣的小店,讓人不想進去逛都很難
本該做個富家女,87歲草間彌生第一間個人美術館終於開幕
為「閱」己者容,中國最美的九個閱讀空間
透過海報看民國
北歐風格家居與當代美式的區別有哪些?

TAG:藝術與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