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北方普通小城,曾經代行過首都職能,現在趕上發展良機
明朝前期,為了防禦北元殘餘勢力南侵,尤其重視北部長城沿線的國防,所以依託長城,沿大興安嶺、燕山、太行山、呂梁山口,經陝北高原沿祁連山北麓向西延伸至嘉峪關一線陸續修建「邊牆」(即明長城),並沿此「邊牆」劃分了九個防區,從東到西設置有遼東鎮、薊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太原鎮)、延綏鎮(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等九個軍鎮,稱之為「九邊」。其中,宣府鎮被稱為九邊之首,地位最為重要。宣府,就是今天河北張家口的宣化區。
宣府,秦漢屬上谷郡,漢以下或為縣,或為州,遼金元稱宣德府,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河北張家口的宣化。明朝建立後,將原先宣德府的百姓盡數遷往內地,「諸郡縣廢,特遣將卒番守之,名宣德曰宣府」,也就是說今天宣化的百姓大多數是當年明朝戍軍的後裔,而不是早先年金元宣德府的人。
九邊形勢圖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廷置宣府前、左、右三衛於宣德,遣將戍守。洪武二十七年,令北平軍士築宣府城。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因宣府距京三百里,戰略地位也就比以前更加重要。永樂七年(1409年),置鎮守總兵官,佩鎮朔將軍印,「自是始稱宣府鎮」。此後,宣府一直是邊防重地,堪稱「九邊之首」。
作為重要邊鎮的宣府鎮,其內部也是一個完整的,且層級分明的防禦體系。據《宣大山西三鎮圖說》記載,宣府鎮1個鎮城,下轄7個路城和1個驛城,即東路永寧城、上西路萬全右衛城、下西路柴溝堡、上北路獨石城、下北路龍門所城、中路葛峪堡、南路順聖川西城和雞鳴驛。7個路城又下轄60個衛所堡城。戰略空間上的層級控制與實體空間上的交叉滲透相結合,形成了樹狀發散的防禦體系。
宣府鎮疆域圖
宣府鎮的管轄範圍很廣,「東至京都順天府界,西至山西大同府界,南至直隸易州界,北至沙漠,廣四百九十里,輪六百六十里」。更為重要的是,防禦蒙古軍隊南下威脅首都威逼中原的幾條交通要道都從宣府鎮管轄範圍經過,重要的軍事要塞主要有:開平衛(今內蒙正藍旗)、獨石口(今河北赤城獨石口)、野狐嶺(今河北張北狼窩溝)、懷安左衛(今河北懷安)、萬全右衛(今河北萬全)、飛狐嶺(今河北蔚縣大南山)、紫荊關(今河北易縣紫荊關)等。
宣府鎮之所以重要,一是因為它毗鄰北京,蒙古軍隊威逼北京時幾乎都從這裡經過;二是宣府鎮一旦失守,進攻首都北京的防線就剩下了居庸關一道。
一般來說,只要兵臨居庸關下的時候,進軍首都北京立馬可待。居庸關在明朝定都北京之後幾乎沒有起到防線的作用,於是名義上是北京第二道防線的宣府鎮事實上成為保衛北京的最後防線,也是最關鍵的屏障。
宣府城牆
明朝初年,大明政府做了兩件蠢事。第一件,永樂年間,明朝政府將興和(張北)守御所內遷移至宣化城,棄地200餘里;第二件,正統年間,開平衛內移到獨石口,又失去了300里的疆土。
開平衛和興和千戶所內遷的軍事意義和政治意義不只在於喪失北部邊疆國土,更主要的是使明朝失去了在蒙古高原南部邊緣的壩頭防線,戰爭的緩衝空間大為縮小,使防禦的主動權喪失殆盡,這還不是蠢嗎?
宣府古城
宣府鎮城原來是元朝的宣德府城。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把自己的第十八子谷王朱橞分封於北方軍事前沿鎮守宣府,屏藩王室。谷王的戍守,有力地推動了宣府鎮作為邊疆城市的建設和發展。
洪武二十七年(1393年),谷王開始擴建宣府鎮城,歷時六年,規模初具。曾經一度,宣府鎮城規模不僅在北邊諸鎮中首屈一指,就是在全國的城市中規模也不算小,甚至超過了同期的西安城。作為最重要的邊城,宣府鎮城駐軍自然很多。明朝前期,宣府鎮駐軍幾乎佔全國總兵力的1 /9;九邊大約陳兵60萬,宣府鎮約佔1 /5還多。
宣府鎮的職務設置級別較高,宣府鎮設鎮守宣府總兵官一人,駐宣府鎮城,並且總兵官掛印稱鎮朔將軍,秩二品。除了軍事長官,宣府也設有高級別的文職官員,稱之為宣府巡撫,加副都御史銜,可見宣府是享受省級待遇的。
明武宗
宣府地位最重要的 時候還是在明武宗時代,這位皇帝特立獨行,曾經給自己封官,什麼太師、鎮國將軍之類,他把自己的鎮國將軍府建到宣府鎮城,作為自己經略北部邊疆的軍事指揮部。明武宗曾經五巡宣府鎮,有時在鎮國將軍府中一住就是半年時間,可以說宣府鎮城有時候就代行首都職能,因為天子和實際的中央政府就在這裡,北京的文官政府幾乎被架空了。
滄海桑田,當年重要的宣府鎮城如今變成了張家口下轄的宣化區,國防軍事意義早已沒有了,但是歷史的印記是永遠不會磨滅的。2022年,張家口即將承辦冬奧會,相信會是張家口,包括宣化的發展契機,古城必將迎來新的輝煌。
※一軍官從老虎口中救了皇帝,傳聞與皇帝有斷袖之情,最後死得很慘
※歷史上最有性格的皇帝,史書上的昏君,其實是個很有作為的人
※這個皇帝下旨不許百姓吃豬肉,都說他是昏庸暴君,其實真相太複雜
※貴妃送給太子一隻鳥,太子說了令人意外的話,結果有點恐怖
※皇帝親自向將軍下拜,只求一件事,將軍回應卻令人失望
TAG:朱言論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