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回到宋朝,約宋徽宗鬥茶

回到宋朝,約宋徽宗鬥茶

鬥茶在宋朝可謂風靡一時

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

鬥茶,即比賽茶的優劣,源於唐,而盛於宋,它是在茶宴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風俗,極富趣味性和挑戰性。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蔡襄撰《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鬥茶的生活情趣,宋代鬥茶之風極盛。

古人鬥茶,或十幾人,或五六人,大都為一些名流雅士,還有店鋪的老闆,街坊亦爭相圍觀,像今天看一場球賽一樣熱鬧。

鬥茶的場所,多選在有規模的茶葉店,前後二進,前廳闊大,為店面,後廳狹小,兼有小廚房,便於煮茶。有些人家,有較雅潔的內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臨水,或清幽,都是鬥茶的好場所。

【 斗 茶 有 規 矩 】

要了解如何鬥茶,首先必須對宋代的飲茶法有了解。

宋代的飲茶習慣與現在大不相同,要先將茶葉製成「茶餅」儲存,待到喝茶時,再將茶餅碾成碎末,經沸水沖泡成茶湯。這種茶餅,被當時人稱為「團茶」。

當時對茶味的要求,可以用宋徽宗提出的四個字來概括,即「香、甘、重、滑」。現代人說的「不苦不澀不成茶」,在宋代可是制茶工藝低劣的表現。

高級的團茶不僅在製作時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在沖點時也有很多講究。首先,要將團茶用茶磨或茶碾研磨成細碎的茶末。如果喝茶的量不多的話,也可以用小杵小臼把團茶搗碎。

宋 劉松年 《攆茶圖》(局部) 一個人正在用茶磨碾茶

搗碎後的茶末要用細羅篩過,如果一不小心碾多了茶末,一次喝不完,可以把多餘的茶末先放到小罐里儲存。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一步——沖點。

宋 劉松年 《攆茶圖》(局部) ,一個人正在點茶,邊上放著一把細羅篩

正式沖點之前,先要把茶盞放在火邊烤一烤,以免注入的開水碰到冷的茶盞迅速降溫。然後把茶末放到茶盞里,先倒一點點水,將茶末調成膏狀,再持茶瓶向盞中注水。為了保證水流對茶末的衝擊力,點茶所用的茶瓶,必須是下圖這種有著長長壺嘴的執壺。

宋青白釉瓜棱執壺 首都博物館藏

注水時,有條件的茶人還會用長柄勺、筷子或竹筅(音顯)在茶盞中「擊拂」。擊拂的手法類似於攪拌,使茶湯泛起宜人的細小泡沫,促進茶末和水的充分融合。擊拂結束之後,點茶的過程就算完成了。

宋代 建窯 烏金蝶翅盞(紹德堂藝術館藏)

如何檢驗這盞茶到底點得好不好?這就要通過「鬥茶」來比試了。

鬥茶的第一個指標是「驗水痕」。如果茶末碾得夠細,擊拂手法得當,茶末與水完美結合,茶湯就會「周迴旋而不動」,「著盞無水痕」,等到擊拂泛起的泡沫退下去之後,盞壁乾乾淨淨,什麼渣滓都沒留下。如果茶末不夠細膩或擊拂手法不當,導致茶末沒有充分溶解,泡沫退下之後,勢必會有粘在盞壁上的茶末和水痕。一旦您的茶盞上先出現了水痕,這局鬥茶您就算是完敗了……

此外,鬥茶還有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鬥茶色。

正如上文所說,製作團茶時,要把茶葉榨來榨去,還要加入澱粉和香料,以達到「香甘重滑」的口感。由於茶葉的精華已被盡數榨掉,又有澱粉的加持,所以用團茶點出來的茶湯,是一種淺色的乳濁液。

宋人對茶湯顏色的要求,也是以白色為上品。甚至有要求更嚴格的人,提出了「黃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詳明」的理論,鬥茶時,「以青白勝黃白」。

那麼白色的茶放在什麼顏色的茶盞里最適合觀察呢?答案當然是:黑色。

【 建 盞,為 斗 茶 而 生 】

古建盞窯址地區人氏、建盞文化傳承人謝明鋒作品

說到鬥茶,不能不說茶盞。宋代盛行鬥茶,所用茶具為黑瓷茶具,產於浙江、四川、福建等地,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福建的建窯盞,即著名的「建盞」。近期,建盞還晉陞為金磚國禮組合。

黃金碾畔綠塵飛,

紫玉甌心雪濤起。

鬥茶味兮輕醍醐,

鬥茶香兮薄蘭芷。

——范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

建盞中以兔毫盞最為人稱道。兔毫盞釉色黑青,盞底有放射狀條紋,銀光閃現,異常美觀。以此盞點茶,黑白相映,易於觀察茶麵白色泡沫湯花,故名重一時。精通茶藝的徽宗皇帝趙佶親自撰寫《大觀茶論》,將鬥茶推向頂峰。書中也詳細描述了建盞的功用,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上。取其燠發茶采色也。」

上至帝王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以用建窯盞鬥茶為樂。建盞底部往往刻印有「供御」或「進盞」字樣,表明它是專為宮廷燒制的御用之品。皇室推崇備至,文人詠茶成趣,建盞在宋代紅遍大江南北。

窯變斑紋的形成是建窯的最大特點,它的形成機理是:在柴窯中當窯溫從1050℃上升到1300℃時,胎體及釉內:Fe2O3 會由胎體內析出。此時若窯內氣氛為高還原氣氛,即窯內缺氧而產生大量的CO而此時析出的Fe2O3與CO反應生成氧化亞鐵,而此時的氧化亞鐵在1300℃的液相胎體及釉層中會飽和析出。作液流狀態,此時停火,液流狀態即固化,在玻璃液的釉內,即形成兔毫。這是每位燒窯師傅必須掌握的技巧,也是建盞燒造最難的環節。

因古代燒造建盞均是龍窯柴燒,當天氣溫、氣壓、濕度的不同,加柴部位的不同,使得在不同的窯位、窯溫會不同,還原氣氛不同,溫度升降幅度不同,從而產生了入窯一色,出窯萬千的兔毫、金兔毫、藍兔毫、銀兔毫、金油滴、銀油滴、鷓鴣斑、曜變的不同建盞。

而這一變化即便是幾十年經驗的窯工也只能控制出普通兔毫。而像銀兔毫、油滴、鷓鴣斑,曜變這些窯變盞的生成也只能是天意了。

左:柴燒新盞。中下:宋盞。右:電窯新盞。

關於原礦、柴窯建盞與添加、電窯建盞的鑒別:原礦、柴窯建盞每隻盞除了釉面更亮、表面沒有風化、土沁外其他都與宋代老盞一樣。而添加、電窯建盞因改變了原礦的自然成分且沒有了火與土的煅煉自然與宋盞風牛馬不相及。

柴燒建盞釉斑雖然沒有電窯燒制現代油滴表面的華麗,但是柴燒盞的單調中細賞微妙豐富內在美襯托出古樸韻味,品茗時卻是別有神韻。

有人說:「柴燒建盞真得有那麼好嗎?不就是一塊黑碗嗎?我去鬧市上,用廉價的價錢還能買到色彩豐富、光彩奪目又讓人喜歡的茶盞。」

對此,藏拍先生只想說,建盞是一種文化傳承,一種古法技藝的延續,柴燒的建盞更為古樸,溫潤、脫俗,韻味十足。建盞,她是一件藝術品,並不是 「複製品」。

如果我們復原宋式鬥茶文化儀軌

用一隻柴窯建盞來鬥茶

又是一番什麼景象呢?

9月24日

帶上一隻「建盞」

赴一場千年風雅的鬥茶盛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徽宗 的精彩文章:

此人和宋江齊名,制服水滸一百零八將?宋徽宗最想招安他!
除了廋金體宋徽宗還有一項紀錄,五十四歲生了八十個子女
《水滸》中李師師有沒有與燕青私奔?宋徽宗又是怎麼跟她私會的?
史上最貴的那場夢,真不是宋徽宗做的|汝窯6
敗家子宋徽宗,喪家犬宋欽宗

TAG:宋徽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