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常見疾病護理的6大誤區!
作為家長的寶媽奶爸,總是希望寶寶可以健康成長,但是寶寶成長之路終究是不平坦的,疾病便是其中之一。寶寶生病後,一些寶媽就會驚慌失措、手忙腳亂。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寶寶常見疾病護理的6大誤區。
誤區一:有沉重鼻音就是感冒了
在幼兒期,特別在一歲以下,常會聽到鼻子有呼嚕聲,像是分泌物在其中隨呼吸穿梭,其實那是鼻屎,當然也是痰的一種表現(呼吸道分泌物)。而大多媽媽們會擔心是不是寶寶感冒了,其實多半是多慮的。因為造成以上現象最主要的原因只是累積了過多慢慢干黏住的鼻腔分泌物,尤其是沒有發燒、活動力等變化時,更不必擔心,只要養成好習慣,每天固定清潔好鼻內分泌物,便不會有以上情況發生了。
誤區二:注射「丙種球蛋白」預防感冒
孩子經常感冒,讓父母很著急,聽人說這是抵抗力低的緣故,打點「丙種球蛋白」就能起預防感冒作用,但注射了一段時間,卻沒見什麼效果。
「丙種球蛋白」是來源於血漿提煉的生物製劑,以目前的技術還是存在被污染的危險,不是100%的安全。再則,它只對特異性免疫功能不足的其中一種球蛋白缺乏起作用,可見其提高免疫功能的能力是很有限的,更不能完全起到預防感冒的作用。
專家提醒,寶寶愛感冒,找出原因是關鍵:營養不良引起抵抗力下降,如維生素A的缺乏;有的老人怕孩子冷,總把寶寶捂得嚴嚴實實,使孩子的耐受力很低,「弱不禁風」;多次反覆使用抗生素也會使抵抗力下降;若不是以上原因,則應考慮疾病因素,如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患兒也是愛頻繁地感冒,這就需要先將疾病治好。
誤區三:一感冒就用抗生素
病毒或者細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屬於病毒性感冒,細菌引起的感冒屬於細菌性感冒。抗生素只對細菌性感冒有用。其實,很多感冒都屬於病毒性感冒。嚴格意義上講,對病毒性感冒並沒有什麼有效的藥物,只是對症治療,而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大家可能都有過這種經歷,感冒以後習慣性在藥店買一些感冒藥,同時加一點抗生素來使用。實際上抗生素在這個時候是沒有用處的,是浪費也是濫用。
誤區四:孩子3歲以後可以吃大人的葯了
現在大多數父母都知道嬰兒要使用專用的藥物。而等孩子大一些以後,有的父母就以為對大人安全的藥物,小孩子也是可以用的,只要減少一點劑量就行了。殊不知由於孩子的生理與大人不同,對成人安全的藥物對兒童未必安全,有時甚至是危險的。如感冒通,大人吃了沒事,孩子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血尿,後果嚴重。專家提醒:用藥前一定要看清楚說明書,孩子用什麼葯、劑量多少應由兒科醫師來決定,而不應父母自己想當然,以免出錯。
誤區五:吃化痰葯需吃到沒痰為止
人體在對抗病毒或細菌入侵呼吸道時,會因發炎反應產生分泌物,加上剝落的上皮以及死亡的病原體等,造成痰液。當感染數日後,體內免疫系統會由各種免疫細胞負責清除痰液的工作。
因此,有痰時以多攝取液體、將痰軟化為首要之務;至於化痰葯,則只在當醫師覺得痰黏稠度高且多時,才需在急性期的前幾天內使用,並非一直用到無痰為止。媽媽們應相信,寶寶體內本應該就有一位「清道夫」在執行勤務,只要將環境因素(包括水份攝取、溫濕度等)做適當調整便可以,身體會自然痊癒的。
誤區六:有咳嗽就要吃止咳藥
對人體而言,咳嗽是一種生理性反射,當呼吸道吸入異物,或浸潤發炎,便將此訊息上傳至大腦中延髓的咳嗽中樞,就引起激烈的反射運動,目的在於將氣管內異物排除,因此咳嗽時會以猛烈速度,自喉嚨深處把空氣排出,同時一併將異物噴出。
從上述觀點來看,咳嗽是個自我保護機制,對人體是有益的。除了先判別有痰的咳或無痰的咳之間的差別外(前者應增加水份攝取,以及考慮是否使用化痰藥物),另外也要考慮乾咳是否引起生活上不適,如不能入睡、吃了便咳或嘔吐,才需考慮用適當止咳藥物。此類藥物有麻醉性與非麻醉性兩類,因此必須向醫師仔細諮詢後,才能放心用藥。
點擊展開全文
※滿足這3個條件,就可以給寶寶添加輔食了
※DNF:旭旭寶寶還有第二職業?被粉絲髮現 溜之大吉
※媽媽常犯的6個傷害寶寶耳朵的行為,你中招了嗎!
※產後新媽咪也需要檢查,別忘帶上寶寶哦
※寶寶愛在牆上畫畫怎麼辦?在線等很急!
TAG: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