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一杯蒲公英水,功效多到想不到,可惜知道的人不多!

一杯蒲公英水,功效多到想不到,可惜知道的人不多!

蒲公英相信大家很熟悉,在田間路邊草地都會有,蒲公英不僅營養高,藥用價值高;蒲公英又叫婆婆丁,奶汁草,黃花地丁等,是國家衛生部新近列入葯食兩用的品種。

《本草綱目》載蒲公英,小科布地,四散而生。莖、葉、花、絮並似苦苣,但小耳,嫩苗可食。

蒲公英的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疔毒瘡腫;目赤腫痛;感冒發熱;咳嗽;咽喉腫痛;胃火;腸炎;痢疾;肝炎;膽嚇炎;尿路感染;蛇蟲咬傷。用於疔瘡腫毒,乳癰, 瘰癘,目赤,咽痛, 肺癰,腸癰,濕熱黃疸,熱淋澀痛

1、清熱解毒

蒲公英清熱解毒,是用途最廣泛的清熱解毒藥。非常適合用在各種熱毒疾病方面,其中清肝熱的效果非常的不錯,對於治療一些由於肝熱所引起的嚴重發紅、腫痛的情況非常不錯。

2、祛火消炎抗菌

對咽炎、嗓子發炎、扁桃體發炎等有很好的作用。我們熟知的天然消炎藥「蒲地藍」的主要成分就是蒲公英。

3、消癰散結

蒲公英水對於治療乳癰具有很好的效果,有乳腺炎、乳腺結節、乳腺增生的女性可以多喝點,有很好的幫助,並且產後的女性多服用能夠起到通乳的作用。

4、保肝利膽

國外研究,蒲公英有利膽作用,臨床上治療慢性膽囊痙攣及結石症有效。

5、治療痔瘡

取蒲公英干品或鮮品均可,根據臨床表現的輕重,鮮品用100~200克,干品用50~100克(編者註:蒲公英的常用量為10~30克),水煎服,每天1劑。有痔血者,則需將蒲公英炒至微黃,一般使用2~4天即可血止、腫消、痛除。對內痔嵌頓、血栓外痔及炎性外痔,則配合水煎熏洗。

6、下肢潰爛

取蒲公英、野菊花各25克,蔥白3根,艾葉15克,白糖適量。將前4味加水適量,煎煮至沸後,去渣取汁,用棉簽蘸取汁液外塗患處,並撒上白糖,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3天換藥1次,直至痊癒。

7、濕熱黃疸

蒲公英、茵陳、板藍根各15克,龍膽草、車前草各12克,生梔子、黃柏、垂盆草各9克,大黃6克,甘克3克,水煎服。

8、感冒傷風

蒲公英30克,防風、荊芥各10克,大青葉15克,水煎服。

9、小便淋澀

蒲公英、玉米須各60克,水煎加糖調服。

10、各種炎症

蒲公英60克,金銀花30克,水煎取汁,加粳米100克,煮為稀粥,日服2次。

11、熱性便秘

取蒲公英10~30克,加水300毫升煎煮至50~100毫升時,去渣取汁,分2次服。

12、闌尾炎毒熱期

蒲公英18克,金銀花15克,冬瓜仁、丹皮、川楝子各12克,大黃、木香各6克,甘草3克,水煎服。

蒲公英會用才會更有價值!

第一、蒲公英根部營養價值也很豐富,可以起挖出來,洗乾淨即可。

第二、切勿自作主張的加大蒲公英的用量;對其過敏者禁用;陰寒證者禁用。

第三、若不喜歡吃新鮮的蒲公英,可以將其炒製成茶,泡水喝,淡淡的苦味里有隱隱的清香氣味,可以防病祛疾,促進健康。

第四、低血壓者慎喝;蒲公英根泡水有降壓的效果,所以血壓低者慎用。

濕熱,中醫以傳統食療為主,除了蒲公英泡水外,在《草本綱目》也有記載著薏米,去濕熱效果很好,不喜歡蒲公英味道的朋友可以用薏米煮粥喝,效果會更佳。

薏米紅豆粥

材料:薏米10克、紅豆20克、芡實5克、枸杞2克

做法:將薏米、紅豆等洗凈,紅豆、薏米要提前浸泡1小時。

然後將所有材料盛入燉盅,放入適量的水,文火燉3小時,根據個人口味加入冰糖,即可食用。

薏米山藥芡實粥

材料:大米100克、薏米50克、山藥1根、芡實米40克

做法:薏米和芡實先洗凈,然後用水泡2小時。薏米、芡實放鍋里加水,大火煮開,調小火煮,30分鐘後把大米加進去,用小火煮20分鐘。把山藥切成3毫米厚,放鍋里煮10分鐘。依據個人喜好添加加入冰糖即可。

目前市面上最多的薏米是,雲南曲靖薏米,貴州興仁薏米、以及福建金沙薏米, 金沙薏米產於福建省仙游縣龍華鎮金沙村,因金沙村得名,別名玉蘆、玉珠珠,是著名的土特產,在宋代就有栽培,已有千年歷史,在明代貴為朝廷貢品。

中醫認為,薏米的顆粒越小,藥用價值越高,眾多的薏米中,金沙薏米顆粒是最小的。也只有它曾為朝廷貢品,說明了它的營養價值。《本草綱目》中記載的正是金沙薏米。它是目前國家唯一確認的糧葯兼用、唯一有國家地理保護標識的的薏米 金沙村有句民謠唱道:「薏米勝過靈芝草,藥用營養價值高,常吃可以延年壽,返老還童立功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逗逗 的精彩文章:

她天天在肚臍上貼一片生薑,身體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花椒是婦科病和濕氣的最大剋星,越早知道越好!
公認的這「八大生活習慣」,會讓你短命,你還在堅持做?
脾虛的女人會變醜、老得快!女人想要美,就得先會健脾!

TAG:健康逗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