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普通人如何從平庸到優秀,再到卓越?

普通人如何從平庸到優秀,再到卓越?

文 李小墨

來源 深夜書桌

生活中、學校里、職場上,總是有那麼些人,優秀得讓人無法忽視。

為什麼他們能脫穎而出,而你還是小透明呢?決定一個人是平庸還是卓越的關鍵因素到底是什麼?

1

高估天賦的作用,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是因為天賦嗎?

人們喜歡把一個人的成功簡單歸結為天賦:

「哇,掌握了多門語言,肯定是有語言天賦」

「那些能拿到奧運冠軍的人,一定有過人的運動天賦」

「他能成為世界著名的鋼琴家,是因為他從小就展露出音樂天分」

……

曾創造三分籃歷史記錄的NBA著名球員雷·阿倫,聽到別人把他的成就歸結為天賦時,非常生氣:

「不要低估我每天付出的巨大努力,不是一天兩天而是每一天。問一問我曾經的隊友,哪個人在訓練投籃時最刻苦,他們的回答一定是我」

沒什麼天才,天才不過是訓練的產物。這是《刻意練習》這本書最重要的主張。

這本書是根據著名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幾十年的研究成果寫成的。

在研究了一系列行業或領域中的專家級人物後,艾利克森旗幟鮮明地反對天賦論,他發現,決定一個人在所屬領域的能力是平庸還是卓越的關鍵因素,不是天賦,而是練習。

他把在一所頂尖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演奏的學生,按照演奏水平高低,分為優秀,優異和最傑出三組,他發現決定演奏水平高低的不是天賦,三組學生只有一個重要的差別:練習時間。

最傑出的小提琴學生比其他兩組學生花在訓練上的時間要多得多,他們在18歲之前平均練習了7401個小時,優異的小提琴學生平均練習了5301小時,最遜色的一組學生平均練習了3420小時。

畢業於同樣的音樂學府,但多練習幾千個小時,還是少練習幾千個小時,會讓這些學生的前途有天壤之別,最傑出的學生將來會成為明星一般的世界級小提琴家,而最遜色的一組學生,最終只能成為公立學校的音樂教師。

暢銷書《異類》作者格拉德威爾正是依據這個研究的成果,演繹出了著名的1萬小時天才理論:「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

真的沒有天生的才華嗎?那像莫扎特那樣的人又如何解釋呢?

艾利克森在《刻意練習》里破解了莫扎特的天才傳說。

作為歷史上最著名的神童之一,莫扎特被認為擁有無法解釋的天才,也因此他一直被作為一個典型例子,用來證明某些與生俱來的才華,往往只有少數幸運的人才能擁有,其他人並不具備。這些少數的幸運兒不同凡響,是因為他們天賦異稟。

但實際上,莫扎特能在6歲時就在歐洲巡迴演出,是因為他在4歲以前就開始接受父親的高強度訓練。許多現代的幼兒早就已經能通過鈴木教學法達到極出色的古典音樂表演水平,只不過在18世紀的歐洲,很少有人對這麼小年紀的孩子進行系統訓練,所以莫扎特才顯得那麼突出。

許多傳記說,莫扎特6歲就開始作曲,更可靠的說法是莫扎特6歲左右開始學習作曲,真正寫出第一首原創的曲子大概在十五六歲左右,那時他已經在父親的指導下經過了十年的刻苦訓練。

莫扎特最神的是擁有萬中無一的完美音高。可是目前已經有試驗證明,原本沒有完美音高的孩子經過正確訓練後可以獲得完美音高,就算是成年人,也有經過訓練獲得完美音高的成功案例。

艾利克森在《刻意練習》里,提出了他最核心的觀點:預先存在的能力,即天生才華,是不存在的,我們通過訓練創造以前我們從未擁有的技能。足夠長的練習時間和正確的練習方法足以把每個人從新手變成大師。

這個觀點立足於於我們大腦的特點:人類的大腦是可適應的,我們可以通過訓練重塑自己的大腦。

腦科學的研究成果已經證明:我們的腦袋不是一成不變的,就像我們的肌肉經過體育鍛煉之後會發生顯著的變化,我們的大腦結構也會因為訓練而改變。

比如資深倫敦計程車司機的海馬體後部就比普通人要大得多,因為倫敦的交通路線極其複雜,需要計程車司機具備超強的空間導航能力,而海馬體的後半部分正是負責空間記憶的。

艾利克森認為,在一個人成為傑出人物的過程中,天賦也許可以在剛開始的時候帶來一點優勢,但作用微乎其微,相反,高估天賦的作用,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傾向。

因為高估天賦的作用,容易傳達這樣的錯誤觀念:有天賦的人,可以憑藉天賦毫不費力地成功;沒有天賦的人,再努力也白搭。

我們在中學課本里都學過一篇課文叫《傷仲永》 ,仲永五歲就能指物做詩,而且文理可觀。可是他沒有繼續練習,而是被父親帶著四處表演賺錢,因為獵奇的人都想一睹神童風采。很可惜,如此早慧的孩子,到了十二三歲就泯然眾人了。我們可以想見,如果莫扎特也遇到這麼一個貪利短視的父親,結局一定也是泯然眾人。

高估天賦的作用,不管是對於被認定為有天賦的孩子,還是被認定為沒天賦的孩子,都可能是一種傷害。

被人們認定為有天賦的孩子,他很可能會誤以為自己取得的成績是靠天賦獲得的,當他認為自己可以憑藉天賦毫不費力成功時,他就不願意付出辛苦努力了。他開始迷戀捷徑,不再腳踏實地,最終可能毀在這件事上。

讀書的時候,班上總有一兩個似乎特別聰明的孩子,他們好像不需要怎麼努力就可以拿到好成績,老師家長誇,班上同學羨慕,他們也沾沾自喜。他們在低年級的時候,還可以靠抖機靈、吃老本矇混過關,到了高年級功課有難度的時候,他們就落入中下遊了。所以有教育專家告誡家長,可以誇獎孩子努力,但要慎重誇獎孩子聰明。

艾利克森還強調,所謂天賦,不過是某個人做到某件事後,人們賦予他的優點。很多時候被標榜的天賦其實不過是潛在練習的結果。

比如在上學前經常玩數步子遊戲的孩子,上學後會數學成績會更好,老師卻據此認定他比其他孩子更有數學天分。

他會得到更多的關注和鼓勵,他會對數學更加自信、對數學更感興趣,投入學習的時間會更多,他在數學方面的優勢不斷累積,原本微小的優勢被不斷放大,反過來佐證了他有天賦這件事。這是皮革馬利翁效應的正面影響。

可是篤信天賦,會給另一些在一開始的時候顯得笨拙的孩子判處死刑,被貼上「不擅長數學」標籤的孩子,他一開始就被打擊了信心,他會對數學失去興趣,他會越來越討厭花時間在數學上,他的劣勢不斷在累積,他也開始相信自己是數學白痴。被認定沒有天賦的孩子,就這樣錯過許多潛在的可能性。

高估天賦的作用,還會促使很多人過早放棄。

足夠長的練習時間和正確的練習方法足以把每個人從新手變成大師。努力一段時間後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很可能是因為練習的時間不夠長,練習的方法不夠科學,但高估天賦作用的人,往往以沒天賦為由放棄努力。

這就是高估天賦作用的破壞力。

2

比意志力不足更可怕的是,

動機不足

現在我們知道了:足夠長的練習時間和正確的練習方法足以把每個人從新手變成大師。

可是不管在哪個領域,日復一日的訓練都是枯燥的,是不是只有那些意志力超強的人才能堅持下來,順利地從新手變成大師呢?

心理學家艾利克森在《刻意練習》里,像否定天賦作用一樣,否定了意志力的作用。他認為,所謂的意志力,根本就不存在。意志力和天生才華,都是人們在某個人做到某件事之後,在賦予那個人的優點。

一旦你假定人們的某種才華是天生的,那麼,它就會變成你無能為力去改變的東西:假如你不具備天生的音樂才華,那就不要懷揣當一個卓越音樂家的夢想了;如果你沒有足夠的意志力,那就別想從事那些需要付出大量艱苦努力的工作了。

接下來就會出現這樣有害無益的循環思維:「我不能堅持練下去,這表明我沒有足夠的意志力;我沒有足夠的意志力,這解釋了我為什麼不能堅持練下去。」

它讓人們相信,在自己沒有天賦的領域,甚至連試都不用去試。

艾利克森認為,與其談論不存在的意志力,不如談論動機。只要動機充足,再辛苦的事情,人們也能堅持。

比如經濟不寬裕又不得不買昂貴機票的人,即使平常早上起不來,如果買了早班飛機,一定會早起趕飛機;學霸女神告訴學渣男生,如果能考上和她一樣的大學,就考慮和他在一起,學渣男生突然就有了動機拚命學習。

所以靠所謂的意志力苦撐,不如強化動機。

《刻意練習》認為,保持動機包括弱化停下腳步的理由和增強繼續前行的傾向。

弱化停下腳步的理由有很多方法,首先,可以留出固定的時間來練習,不受所有其他義務和分心的事情干擾。

在《成為作家》里,對寫作練習最著名的建議就是晨間寫作,也就是睜開眼睛後的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是固定的寫作時間。晨間寫作之後的進階練習是固定時間寫作,一到規定的時間點就雷打不動地坐在書桌前寫作。

其次,學會自我調整,沒必要和自己對著干,給自己心理帶來不必要的痛苦。

比如晨起跑步特別艱難,沒必要因為早上起不來,讓自己心理上抗拒鍛煉,大可把時間安排到晚一些的時候。

再比如我寫日記,一開始我希望自己每天都寫,可是我發現逼迫自己每天寫,寫日記就變成了一件不開心的事,後來我就調整成了想寫的時候寫,有時候一天寫三次,有時候一個月就一兩次,不受拘束,結果這個習慣堅持了數年,我也受益匪淺。

第三,注重身體保養,把身體當成朋友一樣相處。

我們睡眠充足、飲食規律,身體狀態好的情況下是比較容易專註的。與其在身體疲憊的時候,指望靠意志力強撐,不如休息好。練習寫作、練口語,無論做什麼,練習的時候高度專註,累了就休息,你不理會身體發出的信號,身體也不會聽從你的調配。

動機是包括很多種,有的是非常實用的外在目的,比如練習公開演講的能力,成為講師,就可以通過為企業提供員工培訓獲得報酬。

有的是社會動機,比如練習跳帥氣的街舞,會獲得他人的認可與崇拜,表演時在觀眾的掌聲中獲得極大的愉悅。

保持和強化社會動機,可以加入相應的團體。

本傑明·富蘭克林是個不多見的全才,他不僅是美國的政治家、外交家,還是文學家、科學家、發明家。他就是在團體中強化進步動機的。

他在21歲的時候就在費城招募了11位對學術最感興趣的人,組成共同進步的俱樂部。每次聚會要求每一位成員至少提出一個有趣的交談主題,供小團體進行公開探討,每一個季度,每位成員必須寫一篇文章,讀給大家聽並由大家一起討論。富蘭克林通過創建這個俱樂部,不僅保證他自己經常能接觸到對學術最感興趣的人,而且給了他更強烈的動機深入專研各種學術主題。

有些是來自內心的渴望,真正持久的動機都來自內心。

比如我寫作,在做公眾號之前,除了工作需要的新聞報道,我的寫作只有日記這種不公開的寫作。因為把心中所思所想訴諸筆端,對我來說是一件有快感的事情,這是我寫作最大的動機。

我長期閱讀,長期寫作,讀書的時候也一直是用功的學生,別人依據我的這些表現,贊我意志力過人,其實我不靠意志力,我靠的是內心強烈的動機,是好奇心、求知慾,是思考的樂趣以及把思考所得變成文字的慾望。

保持動機的秘訣,就是意義感。無論做什麼事情,做之前,想清楚做這件事的意義,你做這件事的理由。如果一件事能有多重動機、多重理由,那就更好了。如果單獨一個人動機不足,那就加入一個能促進共同進步的團體。

別被意志力給騙了,大多數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的人,靠的不是意志力,而是強大的動機。

請記住,比意志力不足更可怕的是,動機不足。

3

對自己停止成長的那個節點,

保持警惕

有沒有發現,我們學習任何一項技能技能時,很大程度是都遵循相同的模式?首先,一般性地了解我們想做些什麼,從老師、教練、書籍或其他渠道獲得一些指導,然後開始練習,直到我們達到可接受的水平,接下來讓這種技能變成自動地、自然而然的。

我們來想像一下,一個普通人學習網球的過程。

也許是看到朋友們玩網球很有趣,他也想加入,所以決定開始學習打網球。他買了裝備,可是他連怎麼握拍都不知道,所以他報了付費課程或請某位朋友教授基本知識,學習完再練習,練習完再繼續學習,他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網球技能。

終於,他和朋友們打球時能做到有輸有贏了。雖然對自己打球的技術還沒有完全滿意,比如帶旋轉的球總是接不住,但是他已經可以自動化地完成擊球、接球的所有動作,已經能夠享受地在球場上揮汗如雨了。他不再有動機尋求進步了,在之後的十年里,他一直是這種「還行」的網球水平。

生活中,很多事情像打網球一樣,只需要我們達到中等水平、能勝任就可以了。比如做菜、開車、唱歌等等。

可是如果什麼事情都只要求自己達到「可接受水平」即可,那就註定只能是一個平庸的人。

參加工作入職的前三個月,一個人的進步是最快的。可是一旦過了試用期考核,能力達到了崗位要求,並且可以比較得心應手地處理工作,大多數人的成長就停滯了。

職場里,如果你留心觀察過自己的同事,你會發現特別差勁的不多,因為太差勁的留不下來,特別優秀的也不多,因為特別優秀的在一個崗位不會留太久。

大部分是平庸的,他們的能力剛好能夠勝任手頭上的工作,但不會超出預期,他們拿著雖然不是特別多但是自己還可以接受的薪資,就這樣一直平庸下去了。

一個人的能力發育總是會遇到瓶頸期。瓶頸期的特點就是,似乎看起來你不可能再取得任何進步,或者你不知道該做些什麼才能提高水平。

平庸的人,就是遇到瓶頸期就以為自己已經到了天花板的人,是安於「可接受水平」的人,是更早放棄成長的人。

而傑出的人,是所圖更大的人,是永遠對現狀不滿意的人,是始終相信還可以更好、還可以繼續精進的人,是對自己停止成長的節點十分警惕的人,是把優秀當成一種習慣的人。

前幾天有個粉絲問我,想變得有存在感、不被忽視,應該如何與他人相處?我說,想要有存在感,重點不是怎麼和他人相處,而是時不時做出點讓人「哇」的事。

李笑來說,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教他,一定要想辦法時不時做出令人敬佩的事情,這樣的話就會有人主動找你做朋友。他剛開始不懂其中的道理,過了三十多歲才知道一直按父親所說去做所帶來的巨大好處。

判斷你是走向平庸還是走向卓越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問問自己,最近你有做出什麼令人佩服的事情嗎?近期你做過的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麼?

如果你的答案是,我小學的時候演講比賽得了第一名。那你就真的應該好好反思自己最近的狀態了。

請對自己停止成長的那個節點,保持警惕。

4

無差別重複一萬個小時,

一樣不會變高手

大家都聽過著名的一萬小時天才定律,它是格拉德維爾在《異類》中提出的理論,即要在大多數行業或領域之中成為大師級的傑出人物,需要花一萬個小時來練習。

我們在前文中已經介紹過了,格拉德威爾正是根據《刻意練習》作者、著名心理學家艾利克森的研究成果,演繹出一萬小時天才理論。

但艾利克森本人對於格拉德威爾的演繹相當不滿的,他認為格拉德威爾的錯誤演繹,使自己的研究憑白遭受了心理學界的諸多批評。

作為一個暢銷書作家,格拉德威爾深諳暢銷書之道,他提出一萬小時天才定律的方式是相當聰明的。他篡改了實驗數據,把最傑出的小提琴學生在18歲以前投入練習的平均時間大約為7104小時,估算成他們到20歲之前累積的訓練時間需要1萬小時。因為一萬剛好是整數,所以這個理論簡單、容易記憶、易於傳播。

格拉德威爾的簡化,傳播效果顯而易見:你可以用一兩句話就說清楚什麼是一萬小時理論,但你要解釋清楚艾利克森提出的刻意練習理論,就需要費許多口舌。

一萬小時天才定律對在哪兒呢?

那就是指出:在許多需要人類付出艱辛努力的領域,要想成為世界上出類拔萃的頂尖人物必須經歷多年的練習。

一萬小時天才定律又錯在哪兒呢?

不同專業領域的技能,習得時間與練習時間並不存在一個1萬小時的最低闕值。

例如,優秀專業演員的專業技能習得往往是3500小時,而記憶專家技能的習得也不需要1萬小時,只需要數百小時。而根據另一個心理學家海耶斯的研究,一個作曲家從學習音樂到寫出優秀作品,平均需要20年的時間,一般不止1萬小時。

糟糕的是,很多讀者把一萬小時理論理解為一種承諾,也就是說,在任何一個領域,只要做到一萬小時的練習,幾乎人人都能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這引出了一萬小時理論的第二個問題,並非湊夠足夠長的練習時間就可以專家,這裡的練習絕不是一般的練習或無差別的重複,而是刻意練習。你如果無差別重複一萬小時,也不會變成高手。只有刻意的練習,才能帶來精進。

什麼是刻意練習呢?終於講到了最核心的概念。

刻意練習有以下特點:

首先,刻意練習具有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

拿閱讀來說,如果對自己沒有閱讀量的要求,興之所至想起來就看幾頁,沒想起來就不看,你會發現不知不覺半年時間過去了,卻沒能讀完一本完整的書。你必須列出具體書目並規定閱讀進度和目標,才能有進展。

其次,刻意練習是專註的。

小時候在早讀課背課文,如果不走心,就算嘴巴不停重複地念,念上幾十遍也依然不會背。不管什麼練習,如果不夠專註,練習成果必然大打折扣。

第三,刻意練習包含反饋。

你必須知道某件事情自己做得對不對,如果不對,你到底哪裡錯了?只有這樣,你才能搞清楚你在哪些方面還需要提高,或者你離實現目標還有多遠?沒有反饋的練習,就如一個人摸黑走陌生的道路一般。

這種反饋有時候是自己給自己提出的,比如練習舞蹈的時候對著鏡子,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動作是否到位,練字的時候,比對字帖,就可以看出自己的字和好看的字差距在哪兒?

有時候由有經驗的導師來幫你指出,比如英語口語練習,由外教幫你矯正口音。

對於容易出錯或特別不擅長的部分,可以單獨挑出來重點練習並攻克。

第四,刻意練習需要走出舒適區。

如果你從來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適區,便永遠無法進步。業餘鋼琴愛好者在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上鋼琴課,等到30年過去了,他還在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彈奏這同樣的歌曲。看起來,他早已累積了好幾個一萬小時的練習時間,但卻沒有彈得更好。

那些以嘟嘴、瞪眼、冷漠臉等相同的方式,演繹雷同角色的演員,雖然作品多到霸屏,但依然是個爛演員,也是一樣的道理。

第五,刻意練習需要優劣分明的評價標準。

我們必須清楚地知道傑出的人是什麼樣子的,他們能做到什麼程度?他們又是如何與剛進入該領域的新手明顯區分開來的?

有了優劣分明的評價標準,你才知道練習該往什麼方向發展。

最後,刻意練習需要行之有效的練習方法。

正確的練習方法是幫助我們達到目標的路徑。

簡單來說,刻意練習可以概括為六個字:專註、反饋、修正。

親愛的朋友,不要高估天賦和意志力的作用,在能力發育的過程中,對自己停止成長的節點,保持警惕,然後用刻意練習的方法,讓自己優秀到讓人無法忽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業邦 的精彩文章:

跟騰訊新聞學學如何寫一份數據報告
唐僧給三個徒弟發獎金,誰能拿得最多?
在公司打王者榮耀被老闆抓到,我就知道出事了

TAG:創業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