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輕寒正是可人天

輕寒正是可人天

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

綠池落盡紅蕖卻,荷葉猶開最小錢。

——楊萬里《秋涼晚步》

今日秋分,在日本,秋分前後七日叫「秋彼岸」,與之相對的春分前後七日叫「春彼岸」,蠻唯美的稱呼,是日本的「清明節」,專門的祭祀日。

二十四節氣去年申遺成功,讓這個既古老又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節氣,再次引起大家的關注,諸如日本等中國文化輻射的國家,都對其有很好的運用。

近日,央視《天氣預報》主持人宋英傑,攜其新書《二十四節氣志》,憑藉多年強大的專業積累和知識功底,他首次從氣象大數據的角度,為我們解讀二十四節氣的文、理、古、今、中、外。讓我們不僅能看到傳統節氣知識,更能了解節氣隨時代的演變和發展。

秋分

平分秋色

每年9月23日前後,是秋分,到了晝夜平分之時。現今,北半球很多國家依然是"一刀切"地以晝夜平分日(相當於春分和秋分)作為春季和秋季的起始日。詩云:"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在詩人眼中,似乎是中秋滿月將秋色平分。實際上,真正平分秋色的是秋分,"晝夜均而寒暑平"。

一位旅居歐洲多年的朋友對我說:"每年到夏至那一天,我心裡就會咯噔一下,因為白晝由盛而衰了。到秋分的那一天,心裡又會咯噔一下,因為開始晝短夜長了。"一個微妙的時間節點,往往帶給人們別樣的心念。

對於氣溫,我的感觸是:初秋,升降隨意;中秋,反彈無力;深秋,保持不易。初秋的氣溫像減肥,剛剛降了又反彈。中秋的氣溫像大盤,降下容易升上難。深秋的氣溫像工資,沒降就算漲了錢。

夏、秋、冬的博弈轉折

秋分時季節版圖上,秋坐擁約620萬平方公里的勢力範圍,並意欲接管夏的江北地盤。

就在秋與夏在長江沿線膠著之時,冬已從青藏高原大本營悄然出山,並藉助"外援",在天山和大興安嶺將秋擊潰,贏得兩片"飛地"。冬的領地迅速擴至約188萬平方公里。此時,夏的疆土只剩下約152萬平方公里,僅為盛夏時代的1/4,在夏、秋、冬的"三足鼎立"中位居末席。由於有副熱帶高壓這個"外部勢力"的資助,並有氣候變暖的"國際形勢",此時,夏之陣地易守難攻。

秋分,恰是夏、秋、冬"三國"博弈格局的轉折點。

季節版圖上的焦點:秋分前,主要是夏、秋間的糾紛,秋蠶食夏的領土;秋分後,主要是秋、冬間的爭端,冬鯨吞秋的屬地。

秋分時節,夏、秋的氣候分界線已至長江沿線。此後,秋在南線攻掠的餘地已然有限,在北線將遭遇冬的加速入侵。所以,秋分時節,是秋之疆域短暫的全盛時期。

木犀熱

農曆八月,雅稱桂月,秋分恰是桂香時節。

秋分時節,南方往往依然暑熱未消,還難以把每隻秋老虎都關進籠子里。舊時,人們把這時的悶熱天氣,稱為"木犀蒸",悶熱都被說得如此文雅。

范成大《吳郡志》記載:"桂,本嶺南木,吳地不常有之,唐時始有植者。浙人呼岩桂曰木犀,以木之紋理如犀也。有早晚兩種。在秋分節開者,曰早桂。在寒露節開者,曰晚桂。將花之時,必有數日鏖熱如溽暑,謂之木犀熱。言蒸郁而始花也。自是金風催蕊,玉露零香。"

以前在北京,我對於"木犀蒸"自是沒有切身的感觸,因為秋分時節,北京早已秋涼如水。

2015年,秋分日我趕巧到湖南出差,恰好邂逅金桂。其時天氣依然悶熱,愛出汗的我還隨身攜帶著暑期出差的"標配":毛巾。兩天之後,臨走時,天氣迥異。一場風雨之後,木犀蒸已然變成了木犀涼,真的是金風催蕊、玉露零香。於是我以此發了一條微博:"迎候你時,一樹芬芳;送別你時,滿庭花雨。"催蕊零香的涼爽,卻讓人頓生一絲小傷感。

雲銷雨霽,彩徹區明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天氣預報》背景音樂《漁舟唱晚》的音樂情境,正是出自雲銷雨霽的秋分時節。

秋季來臨,很多地區的降水量銳減。以北京為例,與8月相比,北京9月的降水量會減少72%,10月減少86%.

記得唐代李賀有一句詩:"少年心事當拿雲。"少年心性豪放,會有摘下雲朵的想法。但仔細想來,"拿雲"應該是與節氣有關的技術活。捲雲太遠,纖細又輕薄,摘雲彷彿只扯下了幾片羽毛,沒有摘雲的儀式感和獲得感。層雲低垂著、鋪展著,灰濛濛的,感覺髒兮兮的,有點像黑心棉,估計有精神潔癖的少年不屑去摘。"烏頭風、白頭雨"的積雨雲,像恐怖片似的,少年就別摘了,電閃雷鳴的,多危險啊。春季風太大,流雲不容易摘。冬季天太冷,摘到的可能是一手"雪糕"。還是摘秋天"白雲滿地無人掃"的淡積雲吧,高潔、雅緻。而且秋分"雷始收聲",雷公、電母一般也不會攪局。

秋分的雲

"秋天來得早,雲彩質量好;趕緊摘幾朵,回家做棉襖。"

俗話說:"二八月,看巧雲。"

夏季,要麼是"自我拔高"的積雨雲,黑雲翻墨、驚雷震天、白雨跳珠;要麼是"平鋪直敘"的層(積)雲,沉沉地密布著,整個天空都不會顯示,雨下得拖泥帶水。避之不及,怎會有看雲的心情?!

到了秋季,水汽蒸發減少,而氣壓梯度加大,大氣的通透性和潔凈度提高,流動性增強。總雲量減少,其中高雲的比例增加。由厚重改為輕靈,高天上流雲。此時的雲,宜人而不擾人,如絲如縷,淡薄、高遠,纖雲弄巧,更具動感和色彩,更可謂"雲彩"。且"鴻雁二月北上,八月南下",所以古時,二八月,看的是流雲、飛鴻的時令之美。

"二八月,亂穿衣",亂穿衣的時節看巧雲。

氣象諺語說:"秋分白雲多,處處好田禾。""處處好田禾"好理解,秋分正是"天下大熟"之時。那麼,秋分是否真的白雲多呢?我選取了幾個代表性城市,先看看北京、南京各個時節的雲量。

與大暑時相比,北京秋分時節的總雲量減少了44%,低雲量更是減少了65%。秋分時節,至少在整個秋季是"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的那種中高雲在總雲量中佔比最高的時候。由夏到秋,陰沉到非黑即灰的低雲,在秋分時確實是最少的。白雲的比例提高了,但總量還是略顯緊俏。

與大暑時相比,南京秋分時節的總雲量只減少了5%,但低雲量減少19%。總雲量幾乎還那麼多,減少的是低雲。北京是白白凈凈的中高雲在總雲量中佔比增加,白雲還多少有些"供不應求"。如果說北京的"秋分白雲多"還有點牽強,那麼南京可以是這則諺語中天氣的"顏值擔當"。再看看成都和廣州。成都是一座"多雲"的城市,且秋雨纏綿。即使秋分時節,雲也處於"產能過剩"的狀態。與大暑時相比,成都的總雲量反而增加了20%,不過低雲量減少了9%。白雲確實多了,只是太多了。藍天被搶戲,幾乎淪為配角。如果以供求關係來制定白雲的價格,那麼成都秋分時的白雲,真的是物美價廉。

即使到了秋分時節,廣州也不敢說是殘暑已消,因為一般要到霜降時節才能步入秋季,所以雲依然體現著夏天的容顏。與大暑時相比,廣州在秋分時節的總雲量減少8%,但低雲量並未減少,所以"秋分白雲多"之說並不適合廣州。廣州要到小雪節氣,低雲才會降至最少。顯然,只是簡單的一句"秋分白雲多",並不能放之各地而皆準。

幾年前,我在江西三清山記下這樣一副對聯:"殿開白晝風來掃,門到黃昏雲自封。"白天,陽光輻射,對流增強,風力加大,所以風掃殿;傍晚輻射降溫,水汽凝結,雲量增多,於是雲封門。我之所以喜歡這副對聯,就是因為它既科學,又文學。如果沒有科學原理的支撐或者對於環境現象細膩的觀察,所謂文采,也是難以圓融的。換一個角度,如果科學尤其是科普的文字能夠有文學的加持,在人們的眼中,科學或許會更親切、更優美。

古人對於秋分物候的描述是:雷始收聲,蟄蟲坯戶,水始涸。從春分時節的"雷乃發聲",到秋分時節的"雷始收聲",歷時半年的"雷人"季節就此終結。

古人認為,行雲布雨的龍"春分登天,秋分潛淵",於是雲和雨在秋分時節迅速減少。

立春時節"蟄蟲始振",尚未春暖便蠢蠢欲動。秋分時節"蟄蟲坯戶",尚未秋寒便封塞巢穴,它們對於時令的預見力可謂天賦。

秋天,給人一種高峻邈遠的感覺,能見度提高,通透、明凈、乾爽。秋毫可以明察,秋水能夠望穿,長空萬里,雲無留跡。所謂秋高氣爽,因為溫度降了,於是氣爽;因為雲量少了,於是秋高。尤其是低雲量的銳減,使得即使有雲,也大多是靈動的白雲,高潔淡遠而不沉悶壓抑。所以才有"短如春夢,薄如秋雲"的說法。

斷虹霽雨,凈秋空,山染修眉新綠。

——黃庭堅《念奴嬌·斷虹霽雨》

望處雨收雲斷,憑闌悄悄,目送秋光。

——柳永《玉蝴蝶》

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如秋雲。

——朱敦儒的《西江月》

長於春夢幾多時,散似秋雲無覓處。

——晏殊《木蘭花》

春夢秋雲,聚散真容易。

——晏幾道《蝶戀花》

按照古人的說法,此時"西方有白雲起如群羊為正氣,主大有年(年,谷熟也)"。

《詩經》有云:"英英白雲,露彼菅茅。"天上朵朵白雲飄舞,甘露惠及草木。

農事繁忙的秋分時節

我小時候背誦的節氣歌謠中有這樣一句:"白露快割地,秋分無生田。"秋分依然是農事繁忙的時節:"秋分收稻,寒露收草","秋分不割,霜打風磨","秋分時節兩頭忙,又種麥子又打場"。

當然,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節奏,忙活著不同的作物。即使在華北平原,從北至南,便有"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和"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的差異。再往南,便是:"秋分放大田,寒露一掃光","秋分種山嶺,寒露種平川","寒露早、立冬遲,霜降種麥正當時"。

順應時令的播種,對於麥子的品質特別重要。先時者(種得太早),可能脆弱多病甚至不能成活。後時者(種得過晚),可能"薄色而美芒",只有麥芒長得漂亮,成為徒有"顏值"的麥子。

得時之麥:"秱長而莖黑,二七以為行……食之致香以息,使之肌澤而有力。"適時播種的麥子,梗長穗色深,麥粒二七成行,殼薄、粒紅、籽重,吃這樣的面,口感和營養俱佳,使人紅潤而壯實。甚至有"四時之氣不正,正五穀而已矣"這樣的說法,意思是:氣候縱然異常,但只要所吃的是得時生長的五穀即可。"是故得時之稼,其嗅香,其味甘,其氣章。百日食之,耳目聰明,心意睿智……身無苛殃",似乎我們能否健康聰慧,與五穀是否應時有很大的關聯。

2015年臨近秋分,我遠足郊外,梨剛剛罷園,山裡滿樹的棗子、滿地的栗子。俗話說:"旱棗澇梨。"這一年雨水不算多,果農說:"梨倒是水靈,栗子長得很小氣。本指望棗子長得瓷實些,但架不住蟲子霍霍(破壞)啊!"

秋分時節,人們還是盼望雨水的滋潤:"秋分不宜晴,微雨好年景。秋分有雨來年豐。秋分半晴又半陰,來年米價不相因(米不貴)。"

明代馮應京《月令廣義》中這樣評述:"(稻)將秀得雨,則堂肚大、谷穗長;秀實後得雨,則米粒圓、收數足。"正所謂:"麥秀風搖,稻秀雨澆。"

完全靠天吃飯的時代,什麼是好天氣?能予我溫飽的天氣便是好天氣,這是質樸而直白的天氣價值觀。人們無暇顧及什麼AQI(空氣質量指數)、什麼舒適度,就更別說什麼洗車指數了。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1963年某鄉村廣播站大喇叭發布的天氣預報稿,預報寒潮將至,首先提醒村民的是趕緊到豬圈裡鋪乾草,可千萬別把小豬和母豬凍壞了。人們面對天氣,似乎首先想到的是作物和動物,而非人物。因為正是它們,才能帶給人們生存的安全感。

除了天氣,古人認為秋分、秋社的日期次序也與豐歉相關:"以秋分在社前,主年豐;秋分在社後,主歲歉。"諺云:"分後社,白米遍天下;社後分,白米像錦墩。"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載諺云:"秋分在社前,斗米換斗錢;秋分在社後,斗米換斗豆。"《淮南子》曰:"秋分蔈定而禾熟。"收成多寡,年景好壞,不再是懸念,在秋分時節基本有了定論。

為了收成,人們以發散而跳躍的思維,找尋著各種可能的關聯,使對於年景的占卜更像一門玄學。雖然現在也有關於作物產量的預報,但是預報模式與古法並無交集。

秋風 秋雨

農曆八月的雨,被稱為"豆花雨","里俗以八月雨為豆花雨"。農曆八月雨後一層秋涼,花事稀落,而豆花獨開,"一城秋雨豆花涼"。

農曆八月的風,被稱為"裂葉風",秋風吹到樹葉上,傷裂葉片,故名,亦稱"獵葉之風"。古人說:"撓萬物者,莫疾乎風。"秋風呼號,落木蕭蕭。撼動萬物者,沒有什麼比風更強悍的了!這是季風氣候之中,人們深刻的領悟。

獵獵西風,古時又被稱為"閶闔風",閶乃倡,闔乃合,秋風提示著人們需要開始倡導閉藏了。"金風漸起,嘶柳鳴旌,家家整緝秋衣,砧杵之聲遠近相接。教場演武開操,觱篥鳴於城角。更有檐前鐵馬,砌下寒蛩,晨起市潮,聲達戶牖。此城闕之秋聲也。"可見,所謂的秋聲,既包括自然的秋聲,也包括人文的秋聲。人文的秋聲,更具有時代的獨特印記。

對於南方而言,往往是"熱至秋分,冷至春分"。北方一些地區在秋分時節已見初霜,"秋分前後有風霜","八月雁門開,雁兒腳下帶霜來",所以"秋分送霜,催衣添裝"。

雲由濃到淡,草木由密到疏,少了繁花縟葉。"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時候。"天與地,都在做著減法,都開始變得簡約和靜謐。

季風氣候,季節更迭往往是從盛行風的變化開始的。風,應約而來。

愁與西風應有約,年年同赴清秋。

——史達祖的《臨江仙·閨思》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岑參《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

秋風萬里動,日暮黃雲高。

——岑參《鞏北秋興寄崔明允》

蕪然蕙草暮,颯爾涼風吹。

——李白《秋思》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曹丕《燕歌行》

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

——盧照鄰《曲池荷》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劉徹《秋風辭》

冷氣團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每次冷暖交鋒幾乎都伴隨著暖氣團的潰敗和冷氣團的"反客為主",所以"一場秋雨一場寒"。但在西部一些地區,暖濕氣團尚未退卻,而乾冷氣流要麼從高原北側東移,要麼從東部向西倒灌,冷暖空氣時常形成"亂戰",導致陰雨連綿,所謂"華西秋雨".

巴山夜雨漲秋池。

——李商隱《夜雨寄北》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頭。

——納蘭性德《浪淘沙》

漠漠秋雲起,稍稍夜寒生。

但覺衣裳濕,無點亦無聲。

——白居易《微雨夜行》

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納蘭性德《蝶戀花·出塞》

風刀霜劍,冷氣團的一輪輪攻勢,使寒意漸增。

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

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

——孟浩然《秦中感秋寄遠上人》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韋應物的《秋夜寄邱員外 》

秋色冷並刀,一派酸風卷怒濤。

——陳維崧《南鄉子·邢州道上作》

其氣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

——歐陽修《秋聲賦》

當然,深秋時節,霧霾也會漸漸增多。"濃霧知秋晨氣潤,薄雲遮日午陰涼",但古時候往往是清新、單純的霧氣,現代的霧已很難那般清新、單純了。

秋天,作為一個過渡季節,遠比夏或冬短暫,卻是詩詞歌賦的豐產季節,一如作物。秋興秋悲,鄉愁心事,家國情懷,我最喜歡那一句:"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

疏朗時節,快意秋分。

本文選自《二十四節氣志》/宋英傑/中信出版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讀書 的精彩文章:

孫頻:呂梁山裡拉駢套的女人們
《當自然賦予科技靈感》:追尋仿生故事
我對好多人懷有最深的感情,尤其是對你
第一次我甚至沒有勃起——波拉尼奧詩全集
人最深刻的悲劇,不是沉淪——張廣天《既生魄》

TAG:鳳凰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