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則故事告訴你:怎樣才能學有所成?
+
漢代的魏昭見到郭林宗時,認為經師易遇、人師難逢。就是教授經學的老師容易遇到,自身已經成就道德、修行堪為人師的相當難遇到。因此就依止郭林宗學習,侍奉老師,做供給、洒掃等各種事務。
有一次郭林宗生病,叫魏昭做一碗粥。做好了粥端上來,林宗大聲呵斥說:「給長者做粥,不用心恭敬奉事,這樣的粥怎麼吃!」
魏昭二話沒說,再去做粥,又一次端上來。郭林宗又再三呵斥。魏昭仍然臉色不變。郭林宗說:「我當初只是見你的面,今後我知道你的心了。」
這就是在依師求學時,像僕人一樣,無論老師吩咐什麼,都遵從去做。即使受到責罵,也不改變溫順、敬重的心。這就是內在真正有對老師的恭敬。
+
接著介紹一段古代有名的「程門立雪」的故事。
宋代的楊時和游酢拜當時的大儒程伊川為師學習。有一天,兩人來老師這裡請益,時間很久,程伊川忽然閉上眼睛睡過去了。兩人在旁邊侍立不敢離開。很久時間,伊川忽然醒過來說:「賢輩還在這裡!天色已晚,回去休息吧!」兩人告退出門,門外已經雪深一尺了。楊時和游酢這樣尊敬老師,終於成為一代大儒。
這裡大家要知道,尊師和重道密不可分,由於重道就必定尊敬傳道的師長;由於尊師,就會把老師所傳的道受持在心裡,不敢忘失,也就能傳持法道,得到法的真髓。
+
宋朝張九成,14歲到郡里的學校讀書,整天閉門在屋裡,沒有事不越過門檻。
旁邊住的學生從牆壁的縫隙里偷看,想知道張九成在幹什麼。只見張九成正襟危坐,對詩書如對神明(就是他對聖賢的詩書非常恭敬,沒有絲毫懈慢)。大家互相驚嘆佩服,都尊重地以張九成為師。
後來張九成仰慕禪宗,有一天夜晚上廁所,正提「柏樹子」的話頭,聽到青蛙叫而契入。以後又在徑山拜見大慧宗杲禪師,由禪師指點,得到大自在。
以上四位所學的是世間明德新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法門,他們尊師重道尚且如此至誠,也因此能夠成就學問、建立道德,致使生前歿後讓人景仰不已。
+
再來講兩個典故。
第一個典故出自《孟子》。這是講古代的圍棋大師「弈秋」,當時有兩個學生依止他學棋。當弈秋教棋的時候,一個學生專心致志,一心聽弈秋的教誨;另一個學生心不在焉,心裡想著:天鵝要飛來了,我怎麼拿弓箭把天鵝射下來。
這兩個學生雖然依同一個老師聽同樣的教棋,但後一個學得不如前一個好。這並不是兩個人有智力上的差別,而是由於專心致志才能學好。
+
第二個則典故出自《莊子》。這是講:有一次孔子和學生們出遊楚國,從樹林里出來,見到一個駝背老人正舉著長竿粘蟬,像在地上拾取一樣方便。孔子問:「你的技藝這麼高超,有門道嗎?」他說:「有門道!經過三、五個月認真苦練,在長竿的竿頭迭起兩個丸子不掉下來,失手的情況已經很少了;迭起三個丸子不掉下來,差不多十次只有一次失手;迭五個丸子不墜落,那就跟在地上撿東西一樣自如,我的身體就像木樁,舉出的手就像枯樹枝!即使天地之廣、萬物之多,而我身體絲毫不動,在我心前只有知了的翅膀!怎麼會不成功呢?」
孔子就回頭對學生說:「所謂『用志不分,乃凝於神』,說的就是這位駝背老人啊!」
因為在他的心前只有知了,再沒有別的,當然就跟撿東西一樣百發百中。
從這些例子就可以看出,世間學問不論大的經術、文章,還是小的一才一藝,都應當以誠敬為主。
這是教導我們要把重點放在誠敬上。內心能注重誠敬,加上日積月累的串習、歷練,就一定會有所成就。佛經上有一句名言:「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就是指專心致志地投入,把心力凝聚在一點上,就一定會綻放智慧的火花!不論學什麼都一定會有所成就。
節選自智圓法師《竭誠方獲實益論講記》
點擊展開全文
※法不在高,契機則妙
※看她臨終如何斷愛,自在往生
※陸遊:詩內有素食 心中有禪心
※紫柏尊者:唯識略解
※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
TAG:凈土解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