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最著名的十次大變革,尤其是最後一次,讓中國重新崛起!
變革一般指的是改變舊制度、舊事物。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相較於革命以極端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權以達成改變現狀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現有的政治體制之內實行變革。 通常一個改革是否能成功會影響一個國家的命運,若成功可讓該國走向穩定局勢,若失敗可能遭致內亂或衝突。中國歷史上就有許多次永載史冊的社會變革,當然有些成功,有些失敗了。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歷史上這些著名的變革吧。
一 管仲變法
管仲在齊桓公支持下,於丞相任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重視商業。管仲的重商政策,使齊國工商業繁榮發達,依靠國家壟斷商業及經營(計劃經濟)而致富成為強國。管仲在長達40餘年的丞相任期內功成名就。其既是學識淵博的思想家,又是政績斐然的政治家,可以說是先秦諸子中唯一成功的典範。即使在今天,管仲的思想遺產也仍有借鑒意義。
二 胡服騎射
戰國時趙武靈王即位的時候,趙國正處在國勢衰落時期,就連中山那樣的鄰界小國也經常來侵擾。而在和一些大國的戰爭中,趙國常吃敗仗,大將被擒,城邑被占。趙武靈王看到胡人在軍事服飾方面有一些特別的長處:穿窄袖短襖,生活起居和狩獵作戰都比較方便;作戰時用騎兵、弓箭,與中原的兵車、長矛相比,具有更大的靈活機動性。
胸有大志使趙國強盛的武靈王,對胡人騎兵的優越性,認識真切。他認為以騎射改裝軍隊是強兵的道路,就對將軍樓緩說:我國處在強敵包圍之中,怎麼辦?「吾欲胡服」。「胡服騎射」是指戰國時趙武靈王為了國家的強大,推行「胡服」、教練「騎射」的故事,表現出趙武靈王注重實用、勇於改革的形象。可以說,經過「胡服騎射」改革的趙國,成為當時除秦國外,國力最強的國家。
三 商鞅變法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的過渡時期,在這一時期,鐵制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導致奴隸主的土地國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農民兩大對立的階級的產生。戰國初期,秦國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賦稅改革,都晚於其餘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後於齊、楚、燕、趙、魏、韓六個大國。
為了增強秦國實力,在諸侯國的爭霸中處於有利地位和不被別國吞併,所以就有了這次歷史有名的商鞅變法了。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封建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 王莽新政
西漢後期,朝廷的賦稅勞役日益嚴重,統治階級「多畜奴婢,田宅無限」,奢侈揮霍,弄得民窮國虛,土地兼并和奴婢、流民的數量惡性膨脹,成為當時嚴重的社會問題,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各地起義不斷。即位後的王莽在這種情況下,意圖通過改制來緩和社會矛盾,從而樹立自己的威信,鞏固自己的統治。這些改革是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改革和官名縣名改革。
王莽的改制不但沒有緩解當時的階級矛盾,反而進一步激化。造成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王莽改制的失敗,固然有其歷史的必然性,但他性情狂躁、輕於改作,一味慕古、不切實際,剛愎自用、所用非人,這些性格特徵使他在改制中既不能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政策,又不能建立一個高效率、有威信的推行新政的領導班子,因此改革註定要失敗。
五 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是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但變法過程中也存在不少一些弊端和不足,出現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現象。加之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總之後來變法失敗了。
王安石變法在中國傳統的史學評論中是被基本否定的。按照傳統的評價,王安石變法之「急政」或「苛政」本身有問題,引起激烈的「黨爭」所以導致北宋的滅亡。對王安石變法評價的轉機出現在近代,當時國人面對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急欲變法而「富國強兵」,遂使商鞅、王安石等都得到肯定的評價。
六 張居正改革
明朝中葉,兼并土地的情況相當嚴重。突出的表現是皇族、王公、勛戚、宦官利用政治特權,以投獻、請乞、奪買等手段,大量占奪土地。而且這個時候明朝政府的財政危機逐漸加重。內閣首輔張居正為挽救明王朝,緩和社會矛盾,在政治、經濟、國防等各方面進行的改革。從維持明王朝的長遠統治出發,統治階級內部的一些當權人物認為,必須改革政治,尋求一條自救的道路。在這樣的形勢下,張居正的改革措施得到了推行。
經過這次改革,強化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機器,基本上實現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使明政府的財政收入有了顯著的增加,社會經濟有所恢復和發展,國庫積銀達六七百萬兩之多,儲備的糧食多達1300多萬石,足夠支用十年。但是改革不免觸動了相當數量的官僚、縉紳和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很自然地遭遇到了保守派的強烈對抗。再者,歷史積弊太深、太頑,已是積重難返。後來張居正死後他改革措施,當然也遭到破壞,剛剛有一點轉機的明朝政治又走了下坡路。
七 戊戌變法
19世紀末,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英、美、法、德、俄、奧、意、日等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因此加緊對落後國家和地區進行侵略,西方列強趁機掀起侵略中國的狂潮,偌大的中國被分割成了一塊塊列強的「勢力範圍」,整個國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勢。亡國滅種的危急形勢迫使一些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尋找新的救國救民道路。
這個時候戊戌變法也就應運而生了。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政治改良運動。但戊戌變法因損害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頑固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後來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八 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又稱晚清自救運動、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洋務運動前期口號為「自強」,後期口號為「求富」。洋務運動進行30多年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九 中國社會主義改革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是指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範圍內組織的對於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其中,對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點。歷史上社會制度的更替,一般都是通過暴力鬥爭的方式實現的。儘管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都從不同的方面闡述了通過合作化改造個體農業,通過和平贖買方式改造資本主義所有制。而新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則是通過和平的方式實現的。
十 改革開放
計劃經濟曾一度被認為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經濟標誌之一,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的計劃經濟雖然曾一度為中國早期的經濟恢復和初步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時間的推進其弊端日漸明顯。為儘快加快經濟發展,以鄧小平為首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開始逐一解決這些問題。
所以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應運而生。歷史證明,改革開放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創新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動力,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而且改革開放的路子還將繼續走下去,相信我們的祖國會發展的越來越好。
改革必然要觸及既得利益,必然會遭到方方面面的反對。歷史上任何一次變法維新,都不僅是一種治國方略的重新選擇,而且是一種利益關係的重新調整,這也便是改革會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喜歡歷史的朋友歡迎關注和收藏我的文章。讓我們一起學習歷史,感悟歷史,以史為鑒,以史為引。
點擊展開全文
※外國人眼裡中國的耶穌,廟宇遍及全世界,中國人共同的驕傲!
※歷史上八大蛇蠍妖婦,個個都是強勢至極,試問誰敢娶回家呢?
※歷史上痛失王位寶座的十個太子,是失之交臂,還是命中注定?
※三國中最有名的七對宿敵,這一生的羈絆,讓我們至死方休!
※歷史有名的七員福將,大多善終,最後一個雖早死但功績無人能及!
TAG:ZBL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