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媽媽壓抑自己的不開心,到底會有怎樣的後果?

媽媽壓抑自己的不開心,到底會有怎樣的後果?

《壞脾氣的小孩是父母一手造成的》

微信上,一位媽媽留言:

孩子性子慢,穿衣穿鞋都比較磨蹭。我如果不忙的時候,就會幫他穿戴好。可是最近工作太忙了,昨天就加班到很晚,今天早上再加了會兒班才做完。實在忙不過來,就讓她先自己穿。

可她就是不肯自己穿。我就一直忍著。忍到最後,真的有些忍無可忍了,就大聲朝她喊:「自己穿,已經4歲了,還不會自己穿嗎?你都這麼大了還不能自己穿衣服,你想累死媽媽嗎!」她顯然有些嚇到了。開始笨手笨腳地自己穿。

上幼兒園的路上,她小心翼翼,但一句話也沒敢跟我說。

上班的路上,我想起孩子的眼神就內疚,我不是個好媽媽,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傷了孩子的心……

從留言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工作壓力很大的媽媽。她很焦慮,孩子的磨蹭加重了她的壞情緒,超出了她的忍耐限度。於是她沒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吼完了,又覺得內疚、自責。

這種情景,應該在大量父母身上都曾上演過。那麼多的育兒文章都是說,我們不能對孩子太凶,要溫柔。結果就一味地壓抑和否定自己的那些負性情緒。結果呢?脾氣還是發了,孩子更受傷了。與此同時,父母自己也要背負內疚、自責的壞情緒。顯然,這是一種非常低效的溝通方式。

更好的溝通方式是下面這樣的:

媽媽早上起來還在繼續加班工作,孩子「不解風情」,像平常一樣,想要媽媽幫忙穿戴,然後去上幼兒園。

這時,媽媽坦誠地說:「媽媽也很想給你穿衣服,送你上幼兒園,可是媽媽今天實在是太忙了,我真怕工作完不成,你今天可以自己穿衣服嗎?」

女兒點點頭,自己很快穿戴好了,媽媽說:「寶貝能體諒媽媽,媽媽真開心。」在愉快的心情下,工作進展很快。工作完成後,媽媽牽著女兒的手,開開心心去幼兒園。

前後兩個溝通方式,區別在哪裡呢?

首先,前一個情景中,媽媽其實是「壓抑情緒而不能」的失控狀態。

在這裡,我們有必要對這位媽媽的情緒做一個深入解讀。

最開始的時候,她一面想要做好工作,另一面又想做個好媽媽。可是實在精力有限,她必須要先做好工作。

於是面對孩子的磨蹭與請求,內心產生了極大的衝突與深刻的無力感。她開始擔心工作做不好,又擔心自己變成一個壞媽媽。這種衝突與憂慮,讓她很不舒服。

如果面對的是個大人,她可能還會把自己當下的真實感受說出來:你看,我手頭工作實在太多了,我實在擔心完不成……但是,因為面對的是個孩子,所以,我們理所當然地覺得,這些事情跟孩子說了有什麼用?於是慣性地進行了情緒上的壓抑處理。

然而,壓抑並不能解決問題。孩子也不能理解媽媽為什麼今天的行為和昨天的不一樣。孩子的繼續黏糊,激怒了媽媽。於是,原本媽媽內心的無助與憂慮升級了,轉為了憤怒。這憤怒投向孩子,孩子成為了替罪羊。

尤其是媽媽說的那句「你都這麼大了還……」,充滿了批評指責,孩子聽了,只會領會到「我不好」,而不是明白「媽媽很著急」。

也許你會提出,孩子4歲了還不能獨立穿衣,難道也不能批評嗎?這其實是個規則建立的問題。不是我們今天要聊的重點。而且,既然是此前媽媽沒有給孩子設立規矩,並給以必要的訓練,那麼今天再去指責孩子不會穿衣服,就更加不合理了。

而在第二個情景當中,媽媽在第一時間就把自己的焦慮、對「怕工作完不成」的擔憂感受,跟孩子做了坦白。就像我們一般自己遇到問題會跟朋友傾訴一樣。

跟孩子第一時間這樣表達了自己真實的感受,反而讓孩子更理解父母。於是,親子溝通也會朝向更為高效的方向進展。

所以,希望親子溝通更高效,父母有必要在第一時間,跟孩子坦白承認自己的真實感受。媽媽壓抑自己的不開心,強忍著去跟孩子和顏悅色,其實後果反而更糟糕。

你的負面情緒,一定會積累,並伺機尋找發泄的出口。最後要麼你自己遭罪,要麼孩子遭殃。

所以,下面是兩點建議:

第一,降低對自身的要求。

很多父母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力量的成人,怎麼可能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的弱小呢?其實,邏輯不該是這樣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做一個真實的人,對孩子而言更富有魅力。

孩子會覺得這樣的父母距離自己很近、不虛假,如此更有助於和諧的親子關係建構。恰是因為每個人都是真實的,與眾不同的,這個世界才更美,不是嗎?

當然,也有時候,父母壓制自己內心的感受,是因為理智告訴他,「一切為了孩子」,永遠要將自己的內心需求放在滿足孩子需求之後,甚至覺得可以為了孩子犧牲自己,於是,將自己的內心需求壓制下來。

可是,實際上,對孩子的大量抱怨與指責也隨之而來。

還有時候,父母壓制自己內心的感受,只是以為孩子太小,不懂得。其實,孩子懂的事情比我們以為的多得多。而且,若我們一直掩飾自己的真實情緒,即使我們從來不說,孩子們依然會從我們的表情與點滴行為中,敏銳地捕捉到一切。

所以,不要把自己架到「父母」這個神壇上下不來。別對自己的要求太高。在做好員工、好父母的時候,你首先得是你自己。當我們滿足了自己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滿足孩子的需要。

第二,切忌跟孩子說對某個人的負面感性評定和情感抱怨。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內心感受父母都可以毫無忌諱地和孩子說。要劃分清楚界限。和孩子無關的事情,尤其要謹慎說。

比如,有些父母會把孩子當成忠實的傾聽者,會把自己的情感困擾,比如婚姻不和諧等,也跟孩子數落,甚至有意無意跟孩子抱怨另一半。這是非常忌諱的。

比如,爸爸下班回家,吃飯之後就玩IPAD遊戲,媽媽又要搞衛生,又要陪孩子玩,於是媽媽跟孩子抱怨:「你爸眼裡最重要的就是遊戲,也不知道多陪你玩玩,真是的。」

媽媽這樣說,倒是把自己的情緒抒發出來了,可是孩子從媽媽的話里,學到了更多負面的東西:我不夠可愛,爸爸愛玩遊戲勝過愛我,我也討厭爸爸。

在一個經常抱怨夫妻關係不和的媽媽/爸爸的話里,孩子無法獲得安全感,學會的是人與人之間無法相愛,無法建立信任穩定的關係。

媽媽如果這麼表達——「我不喜歡爸爸回到家就玩遊戲」,「爸爸不陪我們玩,讓我很生氣」,「我同時要做的事情太多了,爸爸如果能分擔一點就好了」……

重在表達「我」的主觀感受,而不是抱怨,那麼效果會好得多。孩子從中學到的是自我感受的表達,還有智慧地解決問題的辦法,和對某件事情的較理性的評價。

總之,在告訴孩子真實感受的時候,父母可以掌握兩個原則:第一,以「我」為主體,抒發感情。第二,對事不對人,即父母可以和孩子分享對某件事情的感受,切忌跟孩子說對某個人的負面定性的話或情感抱怨。

更多育兒問題,請參見以下視頻:

《隔代教養衝突解決方法》

《如何養出獨立自主的孩子》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視文化 的精彩文章:

別讓這件事,在你們的婚姻里作祟
勇敢的「膽小鬼」成長記
成長的記憶——寫給我的孩子
時光不語,靜待花開
幼兒園小娃用一個舉動抓了一群人販子,這麼厲害的孩子怎麼培養的!

TAG:微視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