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聽到一首童謠,又做了一個夢,嚇慘了,後來才發現是這樣的

王聽到一首童謠,又做了一個夢,嚇慘了,後來才發現是這樣的

周宣王四十年,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

當時,周宣王和經常騷擾周朝邊境的犬戎交戰,但慘敗而歸。就在他走到鎬京時,聽到幾個小孩一邊遊戲一邊唱歌,歌詞是:「月將升,日將降,弓木箭袋,幾亡周朝。」周宣王一聽,勃然大怒,自己的國家竟然有這麼反動的歌曲,馬上將小孩子抓過來問是誰教的?小孩子們也說不出來,只知道大街小巷都在唱,所以聽著聽著就學會了。

王聽到一首童謠,又做了一個夢,嚇慘了,後來才發現是這樣的

(周宣王)

周宣王見小孩子們說不出一二三來,就讓他們離開了,但是他心裡自此有了一個結,本來連著幾年征戰,都輸多勝少,百姓多有怨言,在諸侯面前也威風不在,現在竟然有人居心叵測,編了反動歌曲,這不是明擺著是惑亂朝野嘛。

回到宮中,周宣王便召集文武百官,將路上遇到的事情說了一遍,問大家怎麼看待孩子們唱的歌謠。

先是武官召虎說:「弓木箭袋,指得是戰爭中製造弓箭用的材料,也就是說有人想要犯上作亂,國內又會有戰爭了。」

周宣王聽了沒有說話,不過他心裡也很認同召虎的話。

太史官伯陽父說:「像這種沒有根據的話叫做謠言,謠言有如天機,能預知國家的未來,這首歌謠的意思是說女人亂政,為禍國家,大王要謹慎。

周宣王聽了馬上說:「那好說,將國內所有的弓箭銷毀,再頒布禁令禁止大家製造弓箭。然後將那些形跡可疑的女人抓起來殺掉,禍事就能避免了。」於是,周宣王便將此事交給平時他最為倚仗的上大夫杜伯去辦。

王聽到一首童謠,又做了一個夢,嚇慘了,後來才發現是這樣的

(太史官陽伯父)

自從不許製造弓箭的命令發出去後,大街小巷都沒有賣弓箭的人,但是偏遠山區的人還不知道這條禁令。有一天鎬京來了一對夫婦,男人背著自製的彎弓,女人拿著自己紡織的箭袋,可是他們還沒吆喝兩聲,就引來了督辦此事的人,男人一看情形不對,撒腿就跑,那些人見男人跑更覺得有詐,連忙將女人捆了,又拿上掉在地上的弓箭交往官府,官府一看這不就是弓木箭袋和女人嘛!便按宣王的旨意殺死了女人。

宣王知道後,認為謠言已破,於是不再記掛此事。

誰知三年後,國家舉行大的祭祀,結果那天夜裡周宣王做了一個夢,夢中見一女子施施然進了宗廟,先是對著周宣王大笑三聲,又接著大哭三聲,然後拿著周氏先靈的牌位往東而去。

周宣王從夢中驚醒,知道謠讖並未破除,馬上召上大夫杜伯來問。杜伯說:「那個賣弓箭的女人已經是謠言的犧牲品,為何還要濫殺無辜呢?」

周宣王聽了大怒:「依你的意思,我為了社稷,先找到妖女,防患於未然是濫殺無辜?你工作失職竟還口出狂言,來人,拖出去斬。」

王聽到一首童謠,又做了一個夢,嚇慘了,後來才發現是這樣的

(左儒諫言)

下大夫左儒馬上站了出來表示:「臣聞堯有九年之水,不失為帝;湯有七年之旱,不害為王。天變尚然不妨,人妖寧可盡信?您若殺了杜伯,臣恐國人將妖言傳播,外夷聞之,亦起輕慢之心。望乞恕之。」

這話要是別人說,周宣王也許還會聽得進去,可是左儒是杜伯最好的朋友,現在左儒雖然說的有道理,在周宣王看來,都是袒護朋友,於是他說:「你為了朋友就違抗我的命令,重朋友輕君主,這不是為臣之道。」

左儒說:「如果大王是正確的而我的朋友是錯誤的,那我一定會反對我的朋友而聽從大王的命令;如果朋友對但是大王錯,我就應該聽從對的而不是聽從大王錯誤的命令。杜伯並沒有罪,大王如果殺他,天下一定認為您是個暴君。如果我知道大王錯了卻不勸阻大王,天下一定也會說我不是忠臣,如果大王執意要殺杜伯,我願意和杜伯一起死。」

王聽到一首童謠,又做了一個夢,嚇慘了,後來才發現是這樣的

(杜伯之死)

周宣王聽了這番話,覺得左儒是在威脅自己,反而更加生氣,他恨恨地說:「朕殺杜伯,如去藁草,何須多費唇舌?」於是急命人來人將杜伯拖出朝門外斬首,又對左儒說:「我偏不讓你死。」

左儒也是個硬氣人,想到自己在周宣王面前說過的話,回去就刎頸而死。

杜伯和左儒的死在大臣中引發了一片恐慌,大家不敢再親近周宣王。而周宣王呢,事後也頗為後悔,覺得自己只因為一個謠言就枉殺了杜伯,又逼死了左儒,實在是罪不可恕,心裡萬分愧疚,又不願承認自己的錯誤,後來竟因此一病不起,拖了三年,便追隨杜伯和左儒而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生全精彩歷史 的精彩文章:

史書記載皇太極「無疾而終」,真相與一女人有關,史書為何不敢記
為保皇家血脈,他把自己兒子推出頂罪,結果兒子被百姓活活打死
有一種人,不管他多麼厲害,任何時候都只能當二把手,為什麼
楚國想去攻打別國,人家問他為啥要打,他三個字噎得別國開不得腔
蒙古大帝國最終分裂為五大塊,其實是成吉思汗自己造成的

TAG:張生全精彩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