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您愛孩子,就不要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您愛孩子,就不要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美國心理學家哈洛的獼猴實驗大概是依附理論中最著名的實驗了。哈洛為了探討獼猴的「愛」到底源於什麼,為與生母隔離開的幼猴設計了兩個類似獼猴的「代理母親」。第一個用鋼絲做成,為獼猴提供奶水,第二個則在鋼絲架構之外蒙上了一層柔軟的布料,為獼猴提供溫暖與懷抱。實驗發現,幼猴除了在飢餓時才會接近第一個代理母親外,大部分時間都與第二個代理母親一起度過的。哈洛由此認為,愛源於接觸,而非食物。哈洛後來又做了一系列實驗,對這個觀點進行了一些修正。哈洛的靈長類動物實驗打破了心理學界之前流行的用消除慾望來解釋愛的觀點,大大促進了親子依附關係的研究,甚至影響了人們養育子女的方法。

這個著名的實驗,雖然觸目驚心,但是並不為更多的父母所知,所以在中國廣袤的農村大地上卻在上演著雷同的「哈洛實驗」。這些與父母分離,留守在偏僻的農村,大多數依附著祖父母的身邊。他們有的自私任性,有的冷漠暴力,有的抑鬱寡歡,有的目無尊長無所欲為……這些孩子被稱為留守兒童。

何為「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留守在家鄉、並需要其他親人照顧的年齡在十六歲以下的孩子,也包括部分城市中夫妻在異地工作甚至出國學習工作,而將子女託付給父母或親友照料的孩子,這種不可遏止的外出務工潮造成許多孩子特別是在農村短期或長期失去了直接監護人,形成諸多事實上的「單親家庭」或「隔代教育」現象,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集中起來都變成了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案例

(一)「媽媽你真心狠」

2017年春節過後,接到一位媽媽的諮詢:「我的六年級女兒總和我吵架,有時還會打我。我真不知道這是怎麼啦?」據這位媽媽說,假如你做什麼事情時,無意中碰到了女兒,女兒就會大喊大叫,甚至張口大罵。

這讓我想到了一個非打即罵的夫妻相處模式中的孩子。那是個男孩兒,有時媽媽催促做作業之類的話一說出來時,這個男孩不高興就會罵他媽媽,甚至還打他媽媽。原因這個家庭就充滿了暴力:男孩的父親常常會在人多的時候呵斥妻子,有時還會出手打人。這位媽媽在家裡沒有尊嚴與地位可言。

諮詢的這位媽媽說他們夫妻之間關係很好,只是在孩子一歲多,兩給人覺得孩子小,老人還很年輕,能夠帶得了孩子,稱這個時候出去打工掙錢,為以後孩子讀書做點積累。這一出去就是七八年,只有每年春節的時候回來過個年。當孩子上四年級的時候,夫妻倆才會到本地,因為考慮到到老人年紀大了不能更好的孩子了,同時孩子年級增高,學習上的事老人更是幫不上忙了,不能因為掙錢耽誤孩子學業,於是就回到了老家。可是孩子脾氣卻越來越讓人難以接受,甚至不可理喻。

媽媽說:孩子經常會和她說:「媽媽你真心狠,把我一個人扔家裡!」

是啊,七八年的分離,七八年思念的痛苦,對於一個幼小的心靈是多大傷害呀!這種多年思念的痛楚慢慢就變成了怨恨,變成了抵觸與反擊。

解決建議:父母真誠鄭重的像孩子認出道歉,並說明出去打工的目的,說明不知道這樣會給孩子帶來傷害。以後要陪伴孩子,希望能夠補償給孩子愛。

切忌:縱容溺愛,百依百順,要理智,智慧的愛。

(二)「給我錢,我就買這樣的車!」

2017年上半年的一天,醫院門診急救室送來了一個滿身血跡的初中生。原來這個孩子在上學的路上騎著電動摩托車遭遇了車禍,一側臉部粉碎性骨折。這個未成年孩子本不應該騎這類型的車,但是孩子就是喜歡它,這輛已經是他的第二輛車了。第一輛被交警沒收了,原因就是未成年人不能騎電動摩托車,這種車不同於電動車,他還需要燃油,車速要遠快於電動車。學校老師勸說孩子不要騎這樣危險的車,並和家長聯繫溝通過。他父母遠在外地打工,爺爺奶奶照看這個孩子。孩子要這樣的車時,老人也不願意,可是孩子卻對老人大喊大叫:「我爸媽把錢郵回來就是給我花的,你們憑什麼不給我,給我錢,我就買這種車!」無奈車買了,沒收之後還不甘心,爺爺奶奶不給就不上學,就和老人吵架。爺爺奶奶只有乖乖順從,結果車毀人傷,臉上留下了終生的傷疤。

看到一雙雙渴望期盼的眼睛,聽著一件件讓人痛心的事。難道我們的父母不該警醒嗎?

時光已逝,人生苦短,我們能多少時間陪伴孩子?難道真的等孩子有了問題再來挽救嗎?愛孩子,就不要讓孩子有留守兒童這樣一個特殊的身份。

附: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具體的表現

留守兒童問題也就成了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於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卻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留守兒童成長中「五缺」現象突出,1、親情缺「慰」;2、生活缺「助」;3、心理缺「疏」;4、學習缺「導」;5、安全缺「護」。從而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因而走上犯罪道路。

一是性格柔弱內向。留守兒童年齡幼小就離開父母,父母關愛嚴重缺失,儘管有些是爺爺奶奶或親朋監管,但畢竟是與父母親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煩就會感覺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性格內向。外出務工父母一個月聯繫一次或很少聯繫。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這種長期的父母分離導致孩子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二是自卑心理障礙。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強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好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不求上進。還有不少孩子上網成癮,荒廢學業,義務教育沒有完成就流落社會。

三是寂寞無聊心理。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裡感到空落,感到寂寞,進而產生心理騷動和抑鬱等問題。這種寂寞的心理必然導致精神上的空虛,進而導致行為上的出格。

四是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兒童因為缺乏保護而總覺得別人會欺負他,一點小事就會計較當真,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是敵意。對老師,臨時監護人的管教有比較強的逆反心理。

五是產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數孩子不理解父母,認為家裡窮,父母沒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產生怨恨情緒,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後疏遠父母,和父母產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無情。

留守兒童心裡問題產生的原因

對於孩子們所產生的心理問題,年齡越小,問題越突出,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呢?

首先,監護的「盲區」。一方面,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43.5%,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干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照顧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隔代教育顯然力不從心。另一方面,父母長期在外覺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財、物方面盡量滿足孩子的需要,而對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關注較少。還有一部分是由父親或母親一人在家撫養的類型,導致關愛不健全,缺乏父愛或母愛,造成父愛或母愛教育缺失。比如,父親外出的孩子表現出膽怯、缺乏自信;母親外出的孩子表現出不細心、缺乏友愛等。留守兒童處在一個需要關愛和監護的年齡,監護的缺失必然導致問題的出現。

其次,家庭和學校教育存在「誤區」。父母由於長期在外,無法照顧孩子而產生負疚感,大多採取「物質(金錢)+放任」的方式來補償,偶爾打電話聯繫大多隻過問孩子的學習情況,而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法制教育關注較少,致使子女好逸惡勞、奢侈浪費、擺闊氣,產生「拜金主義」等思想。又由於監護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其行為一般不過問,因而缺失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遲到、曠課、逃學、迷戀「網吧」等,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人混在一起,而學校在監管上卻無能為力。

再次,社會環境存在「雷區」。對於環境適應能力較差、自制力較弱的孩子來說,加強安全防護工作至關重要。由於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教育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不可能事無巨細,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護的意識和能力,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機,以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的事件時有發生。在全國各地,留守兒童溺水、觸電、打鬥等意外傷亡事件屢見不鮮,甚至被拐賣、被侵犯的惡性案件也常常見諸報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寧城家教服務 的精彩文章:

TAG:寧城家教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