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巨野縣村莊歷史簡志(二)巨野鎮

巨野縣村莊歷史簡志(二)巨野鎮

1958年撤區並鄉以前,巨野縣;共劃分11個區,城關為第一區;1958年秋,全縣劃為11處人民公社,城關區更名為城關公社;1978年調整社隊體制。全縣劃為21處公社,城關公社繼續沿用;1983年全縣改設5鎮、21個鄉,城關公社改名為巨野鎮;2001年,鄉鎮規模調整,原巨野鎮、新城鄉、呂官屯鄉合併為新的巨野鎮。

南關居委會

南關為縣城居民區,古時縣城周圍設城牆,設東、西、南、北四門為關,城門外稱關廂,因該村位於縣城南門外,故稱名南關。

北關居委會

明洪武4年(公元1372年),有郝氏族人自山西洪洞縣遷居於此,立村名為郝園。後因巨野縣築城,地處縣城北部,遂更名為北關,沿用至今。

西關居委會

明朝洪武年間,西關居民各姓氏大多由山西移民來巨野西關廂定居。

一街居委會

一街,位於巨野縣城古城牆內東門裡,明清兩代屬於東隅。新中國成立後為第一區第一大街,1983年,改為巨野縣城關鎮一街居委會。

三街居委會

新中國成立後,巨野第一區公所將縣城區以老城牆為界線,東門裡為一街,南門裡為二街,西門裡為三街,北門裡為四街,東門外為五街,南門外為六街,西門外為七街,城內東南角為新生,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七街八隊的由來,因三街位於縣城西門裡,三街由此得名,沿用至今。三街由前郭街、後郭街、西南隅、單家衚衕四部分組成。

新城村

明洪武年間,張氏、王氏、趙氏、常氏族人由山西遷此定居,取名大柳樓。後由於楊將軍官居都督,在居官時救駕有功,順治年間安置此處,遂定居此地,取名新城村,沿用至今。

坡劉村

明朝嘉靖年間,劉氏族人由山西洪洞縣遷居巨野城南門路西,後搬遷城南15里,取村名坡劉村。

東趙官屯村

明朝永樂二年,趙氏族人由山東黃縣(龍口)遷居此地,取村名趙官屯,後因村內人口劇增,孫氏族人東遷村外,故取名為東趙官屯。

十二里廟村

明朝永樂8年,李氏族人由江西南昌府豐城縣湖茫鎮遷此定居,因村東頭有一關帝廟,且距離縣城12華里,因此取名十二里廟村,沿用至今。

高樓村

清朝雍正5年,高氏族人由青州遷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高樓。

東龐庄村

元末明初,龐氏族人遷此定居,以姓取村名為龐庄。

前薛村

前薛村由前薛庄、後薛庄、呂廟三個自然村組成。明朝正統年間,五世祖薛孟瑜率眾族人自巨野城南張庄遷此定居,同時建兩個定居點,前薛在南,後薛在北。明朝永樂年間,由呂氏族人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因村東建一廟宇,故取村名呂廟。

西薛村

清朝乾隆年間,薛氏族人自本縣chang昌邑高庄遷於古縣城西郊,以姓氏取名西薛村。

西趙莊村

明朝洪武年間,趙氏先祖率民由山西省洪洞縣遷至山東省諸城市,復遷巨野縣大義集程庄。天啟年間由程庄遷至縣城東關一街。康熙二十二年由東關遷至南關,咸豐四年由南關遷至城南4公里處定居,取村名西趙莊村。

堌堆廟村

關於堌堆廟傳說有二,其一為蚩尤墓之說,其二為彭越釣魚台之說,二者均有史書記載。明洪武年間,相繼有孫氏、王氏、苑氏遷此定居,王氏由山西洪洞縣遷i,明代,段氏汝旦任巨野,以昭功德,在堌堆上始建廟宇,故村名堌堆廟,沿用至今。

英王莊

明朝嘉靖年間,有王氏自濟寧遷居於此,起村名為大英村,後更名為英王村。

陳官屯村

明朝永樂年間,姜、周、陳、劉、唐等13姓族人隨燕王征北時,由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因13姓當中,陳姓官最大,故起名陳官屯。

萬堂村

明朝洪武年間,萬氏族人由山西洪洞遷巨野縣城東南部定居。

曹廟村

明朝洪武年間,曹氏族人由山西洪洞縣前次定居。

姚樓村

據姚氏族譜記載,在金末元初,姚氏族人由河南遷此定居。人稱城角姚樓。

魏海村

明朝永樂年間,魏氏族人由雲南遷此定居,因姓氏取村名為魏海。

南趙莊村

明朝永樂年間,有趙氏族人自山西洪洞縣以北遷居於此,起名南三里趙莊,現在更名為張庄。又因從前村裡居民從事碾米業的較多,故又成為碾米趙莊。

周庄村

明永樂年間,有周姓族人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起名周庄,因在縣城南五里,又叫城南五里周庄。

大李庄

明朝永樂年間,李氏族人由江西南昌府豐城縣遷此定居,立村名為大李庄。

常橋村

明朝永樂年間,楊氏族人自山西洪洞縣遷居於此,因村北有一水坑,故取名楊坑。清順治年間,村莊東遷到關帝廟處,改名為楊廟。1980年,村前開挖新洙水河,河上建一石橋,又因村中已無楊姓居民,經縣人民政府批准,於1992年10月更名為常橋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明亡清興隨筆(二)
揭秘:崇禎皇帝為何弔死煤山都不離開北京城?
此人定居日本為國獻身未曾受過一官一職,背後事迹讓人潸然淚下!

TAG:明朝 |